娃娃,就会痛哭流涕。
在小浩的老家,同样想念他的还有他的奶奶。今年中秋节时,奶奶曾让吴改霞带着小浩回去住几天,她只好假称已经把小浩送到西安全托制上学了,也许一年回来一次,也许是毕业才回。
“我也是一个女人啊,不是能承受所有的风吹雨打”,这些天每当手机铃声响起,吴改霞都希望能获知更多有关案情的线索,“哪怕是要钱,也不至于把人打死啊”。
“乖孩子”的AB面
自从小浩的父亲去世后,吴改霞觉得小浩变了很多,“他以前是个很活泼的人,后来就不太爱说话了”。
为了到城里谋生,小浩上初一时,吴改霞把他送到了延安市内的一所寄宿学校,每周回一次家。小浩几乎不和她说在校园里的生活,吴改霞也无从知晓他在学校里交了什么朋友。后来学校的老师告诉她,小浩在学校里抽烟、喝酒。
对于这些,吴改霞并不相信,她认为小浩虽然不爱学习,却很懂事。“这次暑假他学会了做饭,我下班前他会问我回不回家吃饭,他要煮饭给我吃,而且每天都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吴改霞说,小浩暑假在家几乎不怎么出门,事发当天是他第一次说会晚归。
每个星期去学校前,吴改霞都会给小浩一些零花钱,“他也没有什么大的开销,不常和家里要钱”。
“他在家里从不抽烟,还会劝自己的家人别抽太多烟。”小浩的小姨说。在吴改霞看来,小浩一直都很体恤自己,“之前因为觉得我接送辛苦,他和我说妈妈我自己会走了”。
小浩在微信ID中使用了“19801314”这样一串数字,“1980”正是他母亲吴改霞出生的年份。
但在小浩的同学眼中,他似乎又是另一个人。“他在学校朋友不多。”在同学小广(化名)看来,小浩是一个很外向的人,表现也很大方,会给同学买零食,也会请吃饭,“他从不说自己家里的情况”。
“他和同年级的同学玩得比较少,和高年级混社会的学生接触很勤”小广称,小浩在学校不太爱学习,也学会了抽烟。
在小浩的学姐小玲(化名)看来,刚进学校的小浩很乖巧,心地很善良,“后来他和我说,他对自己的学习不抱希望了。”她认为,或许是因为成绩不理想,小浩的交际圈慢慢地走向歪路。
“像他这种刚上初中的娃儿都叛逆,喜欢认大哥,我也给他开导过。”小玲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其实也不能怪他,他们的念头只要从其他同学那得到回应,胆子就会越来越大”。
尽管对老师关于儿子抽烟、喝酒的说法持保留意见,到了初一下学期时吴改霞还是将小浩转去了一所乡镇里的寄宿学校,没想到发生了这样的悲剧。
起初,小浩觉得新的学校学业负担太重,提出转学。但在母亲的反复规劝下,小浩也没有再说什么。后来,“老师说他在学校进步很大,校长说他只要好好学肯定能考上高中”。吴改霞终于松了一口气。
然而,这样的希望没有持续太久。
意外发生时,小浩只有13周岁,原定于四天后就读初二,身为母亲的吴改霞始终无法理解自己的乖孩子为何会遭此横祸,彼时,一些若有若无的传闻也让她倍感煎熬。
眼下,她唯一的盼望就是为儿子讨个公道。
专家:青少年犯罪多源于交友不慎
北京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范辰向中国新闻周刊介绍,本案中,一名少年不满14周岁,不负刑事责任,但应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他表示,新的刑事责任年龄规定目前仍处在草案阶段,不会对本案生效。
中国社科院大学政法学院少年儿童研究中心主任童小军表示,从目前获知的信息来看,本案相对于传统的校园暴力,更像是一起“激惹事件”,即在特定情境的刺激下导致的一种行为。“一般的校园暴力通常是伴随着纠葛和矛盾的,即使发生在校外,也是校内行为的延续”。
“当面对特殊的刺激事件,青少年总体更缺乏一些行为上的控制能力和理性思考能力,这也和学校和家庭的管理息息相关。”童小军分析,凌晨三点多钟在外面徘徊,还喝了酒,显然不符合青少年常规的状态。
在童小军看来,很多青少年犯罪都是因为交友不慎,而这又源于初中阶段学生处在一个心理上“自我身份认同”的关键期,这一阶段的他们希望获得更多认可。在家庭认同没有到位的情况下,从同伴处获得认可就成为一种捷径,“不管对方多烂”。
童小军说,这一阶段的孩子多在叛逆期,会出现很多问题,家长应试着以鼓励赞扬的方式去引导孩子。同时家长也要给一些空间让孩子去和同伴交流,这个度是很微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