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字大全 > 微信名字 正文
【微信法号名字】古往今来,讲称呼的变迁,闲聊口语书面称呼的转换

时间:2023-03-19 18:42:51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霸道的事情已经成为了历史。如果位高者在其位而谋其事,世人自然会爱戴敬重他们,用避讳的方式实在是有失仁者之心。

  • 文人之间的称呼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璀璨历史虽然是每一位炎黄子孙的共同创造的,但是书写和传承我们中华美德,弘扬中华文化的却只有文人士大夫一族。他们为君为官,掌握了最大的话语权,且他们个人的文采风流也极大丰富了我们的历史文化,推动了风尚的进步,

一般文人之间不会直呼其名,古人的名一般是父母所起,男子到了弱冠之年(20岁),女子到了及笄之年(15岁),是代表长大成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家人这时便会给到了这个年龄的孩子取一个字方便家人以外的人称呼,并且字的意义一般是对名的解释。如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等。

此外,文人一般还会给自己取号,号是他们个人风格和志趣的体现,类似于今天的笔名,微博名称一样,比如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有名气的文人,还会被大家以其斋名相称,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等。

古代最长的自号以及最夸张的号,应该是清代一位法号叫做成果的和尚,他的自号是“万里行脚僧小浮山长统理天下名山风月事兼理仙鹤粮饷不醒乡侯”,这个号将近三十个字,仿的是宋元以来官衔职事分离,讽的是世俗之事冗漫繁复,喻的是佛门淡薄超脱。

从文人之间的称呼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古时文人的情趣和谦逊。对对方的恭维和礼貌,对自己的调侃和寄托。他们的名字和雅号随着朝代的更迭,时光的推移已经成为了我们古代文化史上一个个不可替代的瑰宝,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 庶民之间的称呼

中国古代庶民对起名这个事远远没有现在这么慎重,他们的名字往往只是一个代号,为了区别和登记人口所用。这是因为古人只有等到上了学,才会有学名,同样等你做了官,才会有官名。但是,普通百姓家的孩子能够上学或当官的只是极少数,绝大多数是没有这个机会的。

元朝时,开始流行将行辈或者父母年龄合算一个数目作为普通民众的称呼。例如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曾祖父叫“四九”,父亲叫“五四”,二哥叫“重六”,三哥叫“重七”,他本人叫“重八”。

虽然庶民没有响亮的名字,但是随着古代经济的发展,庶民阶层的壮大和实际需要,很多职业称呼却应运而生,在《东京梦华录》中有这样的记载:

凡店内卖下酒厨子,谓之“茶饭量酒博士”。至店中小儿子,皆通谓之“大伯”。更有街坊妇人,腰系青花布手巾,绾危髻,为酒客换汤斟酒,俗谓之“焌糟”。又有卖药或果实、萝卜之类,不问酒客买与不买,散与坐客,然后得钱,谓之“撒暂”。

当下古装影视剧里,我们还可以看到大多叫唤服务员的说法是“店小二”。根据《水浒传》中描绘,“店小二”其实是一大类酒铺饭店客店的服务人员的统称。除了“店小二”之外,还出现了同类的其他称呼,比如“酒生儿”、“酒保”、“过卖”等等,并且在书中大量混用。

其实最开始在宋元话本戏剧中,“店小二”的全称是“店小二哥”,这正是尊称店主人为大哥、尊称伙计为二哥的一个例证。只不过后来,四个字的称呼不如三个字顺口,因此“店小二哥”逐步演变成了“店小二”。

古代庶民的称呼随意而简单,虽然有很多职业称呼,却是出自文人对他们职业的区别。然而他们虽如蝼蚁,却一步一个脚印见证了各个朝代的风云变幻,他们辛勤劳作,繁衍生息,功不可没。

2. 近现代流行称呼的变迁更迭

  • 大众生活中称呼的变迁

自民国至今,由于西方文化的传播引进,加之新文化运动的推广,很多事物都经历了失去与重建的过程。称呼,在这样的历史洪波中,也在一直与时俱进,有的淹没在了浩瀚历史长河中,有的被重新包装绽放了新的活力,有的还被创新发明沿用至今。

特定历史时期,有几个特殊的大众称呼满载了我们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和铿锵的时代之音。

先生一词,在民国时期特指爱国文人,例如鲁迅先生,朱自清先生,他们是走出国门留学的代表。他们以一根笔杆书写满腔爱国热情,在党派军阀的斗争夹缝中顽强生存,因此对他们称呼一声先生,是世人对他们的尊敬和爱戴。

同志一词,是共产党成立以后出现的新兴词汇,一开始用来在共产党人之间作为同属党派的称呼,表达共同的志向。直至新中国成立后,同志一词风靡全国,各行各业,大家都时兴用这个称呼表达出蓬勃朝气和友好的情感。

亲这个词,源于淘宝卖家客服的用语,随着互联网经济的蓬勃发展而应运而生。淘宝成立于2003年,当时的国人还远远不好意思将陌生人叫做亲爱的,亲这样看似有些过分亲昵和轻浮的用语,但是这样一个词却在短时间内被迅速传播,一如淘宝电商品牌的崛起和壮大。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当下很多新兴事物都时兴建立自己的圈子。粉丝现象便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各路粉丝会借用爱豆的名字,多为谐音或者根据爱豆的特点创造一个属于这个小团体的爱称。比如大家将喜剧明星岳云鹏叫做小岳岳,雷佳音叫做大头哥。

近现代百余年的时间里,大众称呼历经了翻天覆地的情感变化,从拘谨到随和,从繁琐到简易,从普通到个性,从文艺到庸俗,虽然当下的大众称呼种类越发复杂和多样,但是总体趋势却是越来越简单而亲昵,也从侧面体现出了人们对平等和自由的追求。

  • 经济发展下称呼的变迁

伴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以及中国经济的崛起和腾飞。称呼,这个文化属性的名词也一直在与时俱进。在经济活动中,一个礼貌的称呼能够令商业伙伴的印象良好,随着合作的深入,称呼也会由官方客气变成老友般亲密熟络。

销售人员作为经济活动中的先锋,他们对客户的称呼往往引领者时尚潮流。对于不同地位,不同职业,不同年龄层的客户,他们往往可以轻松地做到“看人下菜碟儿”。而对于他们自己的自我介绍时的称呼,则十分谦逊而低调。

当下服务业的比重越来越高,服务人员对消费者的称呼在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场合也会各有不同。称呼是服务人员为消费者打开的第一扇门,礼貌的称呼会让消费者感到备受尊重,而消费者对于服务人员的肯定也会令对方感到得到鼓舞和尊重。

这其中,由于受欧美企业的影响,很多外企白领时兴给自己取英文名,这样的称呼大大省去了别人称呼时尴尬纠结的可能,还可以很容易令彼此感到平等和随和。只是很多人在取英文名时强行注入了中文情感,比如用季节的英语单词(April, May),还有用水果名(Apple, Orange),或者英译名的(诗婷-Shiting,),还有很多脑洞大开的称呼如Duang, daddy, whatever,遇到这样的英文名,想必对方肯定很忧伤吧。

  • 口语交流和书面交流中称呼的变迁

虽然手写书信已经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其实在千禧年之前,书信交流依然是人们远程沟通的主流形式。而在传统书信中,不管是一封家书,或是宴请喜帖以及寄托相思的情书,开头一句都是称呼的主场,这一句称呼,便成为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纽带。

世界上的第一封电子邮件是一位美国计算机科学家Leonard K在上世纪70年代发明的,现在已然成为了当下书面表达最主流的形式。当初次写邮件给到对方时,称呼往往会偏商务和正式,还会加上寒暄和问候。比如日本人发邮件时,会在人名称呼时加上尊称(桑),第一句话往往是感谢长久以来您一直的关照,然后才会阐述正事。只有等到关系慢慢熟悉后,大家才会省去很多客套,开门见山而直奔主题了。

此外,随着微信等即时通讯软件的普及,短信也慢慢变得鸡肋,语音,视频通话极大取代了书面沟通的频率,也大大降低了沟通的成本。沟通越来越方便后,对对方的称呼也就朝着亲密迈进,所以很多好友间的特定个性称呼也就随之出现了。

但是不管通讯软件多么发达,文字的魅力和作用依然无法取代,所以书面表达仍然有着独特的地位和意义。而且很多称呼,一旦落实到文字层面,可能就要变得端庄而慎重了。口语中轻易脱口而出的称呼,换成书面表达的话,可能还要好好斟酌一番呢。

3. 称呼的意义和影响

一句得体的称呼,可以缩小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加强彼此的关系。但是在不同场合,有时也可以用来强调保彼此的距离和身份地位差别。纵观整个人类文明进步史,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称呼这件事也渐渐从正式正经,繁琐复杂,高雅文艺发展为简单化,大众化,通俗化。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社会越来越民主,民众越来越自由以及教育识字的普及。

中国人的称呼,实质上就是一部中国文化的发展史,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历史的沉淀与变迁。中国人的称呼是涵盖了宗法、习俗、等级、地位、声望等多个领域的反映,长辈、后生、上级、下属各有各的一套称呼,在古代这些称呼不能轻易逾越,当下的我们虽然已经没有了这些繁文缛节的桎梏,但是对于其中传达的孝悌精神,传统美德,礼仪文明却是我们万万不能丢失的根本。

每一个流传至今的称呼,都有些它自身的起源与特定出处,往往还会有一段故事,佳话,典故,传说,充满了人文色彩。它们可能出自于文人骚客的书信诗词里,可能来自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的规章典籍,又或许出自古人在觥筹交错间的即兴表达,还有出自对先人的怀念和追忆中。

称呼,它既可以大雅也可以大俗,它变化多端却又平易近人,因为称呼是人类语言和情感的表达。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称呼蕴含着丰富的时代信息,满载着各个时代的文化底蕴和社会风尚。称呼是记录人类文明的代码,是礼仪习俗的见证者,也是人类情感的敲门砖。在不同的时代里,称呼必将满载各个时代的特色,作为文明的领路人,发光发热。

文末小彩蛋

实用称呼科普:

在欧美国家旅行,如何召唤服务员?不是叫人家Waiter 哈,只需要一句“Hello”或者“Excuse me”。

在日本,如何优雅的召唤服务员?只需要说一声:すみません(音译为四密码森恩)。

在中国,如果你纠结怎么开口叫服务员过来的话,只需要说一声“你好”。

作者简介:

墨斋心语,专注于在岁月的细节里打捞温暖的情愫,用文字记录漫漫时光的创作者。春观山花,夏望繁星,秋赏满月,冬会初雪,优雅地与你诉说温暖明亮,独立坚强。

一个内心常常端着一碗水,出门去捉一碗月亮的菇娘。如果喜欢我的文字,就轻轻关注我吧~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