骗子有千层的套路,年轻人该如何应对?从2022年6月开始,我们深入了10多个城市大学校园,发表了超千份问卷,对青年反射器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在18省市收到数千份有效问卷,其中女生占58.37%,男生占41.63%。
12月23日,新京报贝壳财经联合公益防欺诈助攻蓝马甲行动和支付宝安全中心发布了《2022中国青年反诈报告》,以数字透视Z一代的“反诈骗心”。
看看他们经历的“精彩骗局”。有哪些反射器金门和反射器妙招?你更喜欢哪种“牛教悠乐”的花式反射器传教方式?
1.这次年轻人有多容易受骗?
30%的受访者与骗子对抗,只有3.53%
人类清醒的大学生,在骗子面前如何行动?在调查人群中,超过30%的大学生曾被欺骗陷阱,其中15.2%的受访同学被欺骗,只有3.53%的大学生在亲友的提醒下活了下来。超过16%的学生的反诈骗意识比较好,以聪明的才能躲过了灾难。
不看学历吗?是的,但是学历越高,被骗的钱就越多。这次调查显示,年轻人被诈骗的金额一般在1000韩元以下。据调查,超过90%的大学生被诈骗的金额在1000韩元以下。学历是否被骗没有明显的关系,但据调查,被骗1万韩元以上的青年中,博士学历占28.57%。
2
速记前都被“人的精神”欺骗了,但都是“佛系认识”
大学生意识到自己被骗的时候,会采取什么方式来保护自己的权益?
这次问卷调查显示,70%以上的受访者表示要向父母和教师寻求帮助和申报,但联系银行冻结账户的受访者不到一半。这是经过多年反射器普法教育后,大部分年轻人都知道“反射器”的基本技术,但到了追责阶段,他们知道采取具体措施及时保护资产安全,仍有14.48%的学生回答“放弃挣扎”、“佛系认识”、“10.95%的受访者”
《“两高”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第1条规定:诈骗公私财产价值3000 ~ 1万元以上、3万~ 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上,分别为刑法第266条规定的“数额”
诈骗金额大部分在1000韩元以下,部分年轻人会选择“佛系认定”。“防止诈骗”的道理大家都知道,但真的上当受骗后,很难采取有效措施追究责任。
调查数据显示,这届大学生在真正面临诈骗前后“截然不同”,受骗前都是“人间清醒”、“骗子奈我何”,但在受骗后,近四成受访者选择“佛系认栽”,而这一选择在未受骗人群中仅为9.93%。在面对钱财丢失风险时,能意识到要联系银行冻结账号的受骗者为35.71%,相比未上当受骗的人群低14个百分点。
案例一·抽奖“连环骗”
大学生刘同学(化名)浏览某社交媒体App,看到一个卖东西的人,就添加了对方微信。对方称购物可以抽奖,于是刘同学花636元购物。接着对方以系统检测到她微信存在风控异常,让其在微信里预留2000元,结果刘同学又向对方转账1973元。刘同学上网搜索了一个反诈专线的微信,添加联系后对方称可以帮追回被骗的钱。对方发来可疑链接,刘同学点击下载;对方无理由让刘某转账12000元,刘同学转账后联系不上对方,最终报警处理。
3.这届年轻人被骗也“男女有别”?
男同学最怕“虚假投资理财” 女同学别信“网购和占星”
“我们邀请您加入,待遇90-30元/天,可以在家工作,时间比较自由,适合宝妈、上班族、学生,+QQ:307XXX6972。”不少大学生都曾收到类似的刷单返利短信或者消息。
诈骗类型五花八门,刷单返利等陷阱依旧围绕着大学生活。在本次调研中,超半数受访者碰到过刷单返利骗局。此外,实习诈骗的案例频出,超13%学生遇到过此类骗局。
骗子行骗方式不断更新,还出现以虚假网络赌博APP为幌子等刷单陷阱。他们以“日结工资”、“回报率高”吸引学生,随后以“操作错误”“未完成”等理由拒绝支付受害人垫付资金和佣金,从而引诱人继续刷单。
当代大学生所面对的诈骗种类五花八门,但也“男女有别”。 本次调研数据显示,总体而言占比最高的诈骗方式是刷单返利、虚假兼职和冒充熟人诈骗。而面向男生,骗子们会更多用投资理财的名义实行诈骗;而面向女生,则更多是以网购、星座占卜的名义布下陷阱。
网友介绍网上找男友、女友,线下约会不料被诈骗。2022年7月21日,徐州市公安局铜山分局在市公安局统一部署下,通过某高校学生网聊被骗一案,顺藤摸瓜、深挖研判、落地侦控,历时两个多月,辗转全国5省16个县区,一举捣毁“5.19”特大电信诈骗犯罪团伙。抓获涉案嫌疑人116名,初审破案600余起。受害群众多达2700余人,涉案总价值达3000余万元。
案例二·虚假投资理财
大学男生李伟(化名)在某社交软件上认识了一位“理财管家”,对方承诺带李伟投资理财“赚大钱”。结果在李伟打款5万余元后,“理财管家”神秘消失并拉黑李伟。发现自己被骗的李伟马上报警。经调查,办案民警发现“理财管家”账号源自一个专业买卖社交媒体账号的犯罪团伙。
4.反诈心路一——
网上“谈钱”都别信扫码也要谨慎
扫二维码付款、扫二维码点餐、扫二维码加好友、扫二维码领红包、扫二维码下载APP
......小小的二维码串联起便捷高效的现代生活,但在享受方便的同时,也为诈骗分子们提供了可乘之机,利用二维码实施的新型诈骗越来越常见。
当前诈骗的主要渠道从传统电话、短信,逐步升级到年轻人使用最频繁的“社交平台”,除了社交平台遇到问题信息需要谨慎核对外,各位年轻人“扫码也要谨慎”。
本次调研数据显示,超三分之二受访者表示,自己在社交平台上接收到诈骗信息,近半数收到过诈骗短信。值得注意的是,“诈骗电话”仍然“坚挺”在第三位占39.28%,“各类来路不明的二维码”位居第四位,占比33.85%。此外,23.53%的人表示在微博、短视频等信息流平台上接触过。
5.反诈心路二——
分享受骗经历,“被骗也不丢人”
上当受骗后,大部分的同学愿意将受骗经历分享给他人,超过80%的同学愿意告诉身边人。讲出自己的故事,一方面是抒发自己的情绪,另一方面也是给未经过骗局的人们提个醒,防止更多的人上当受骗。
相比男生,女生更愿意向身边人分享自己的经历。近两成的男性受访者表示,上当受骗后不愿意分享受骗经历,6%的人会在网络上分享但不会告诉身边的朋友、同学。而有84.65%的女性受访者表示会向身边的人分享自己的经历。
青年学生不仅愿意将自己的被骗经历分享给身边人,也愿意投入到公益活动中现身说法,帮助更多中老年人敲响诈骗警钟。2021年以来,助老防骗公益项目蓝马甲行动相继走进全国100个城市,2.6万名志愿者开展超3万场线下活动,为老年人提供反诈防骗的知识。在这支志愿者服务队伍里,超8成是青年团体及个人,近5成是大学生,其中不少学生参加过反诈防骗公益宣讲后,要求主动加入蓝马甲行动,他们将自己被骗的亲身经历和被骗方式分享给更多老年人,以此帮助更多人了解诈骗套路,保护个人财产。
6.反诈心路三——
冒充朋友诈骗要“花式对暗号”
面对诈骗信息,如何有效应对?“无视”和“花式对暗号”成为大学生防范诈骗的小妙招。
本次调研显示,遇到诈骗信息,大多数同学选择不理会对方,有同学则表示,“接到短信不用怕,坏人早晚会被抓,时刻反思加提醒,遇到问题就报警”。遇到冒充熟人的骗子,他们不再局限于通过基本信息确认对方身份,有同学表示“遇到冒充朋友诈骗时,问一个我们有相同经历的问题”“暗号v(微信转账)我50,v完确认身份再还”。
7.反诈心路四——
96110、12381要牢记
在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中,提前预警、拦截至关重要。96110主要用于预警劝阻、案件回访、防范宣传等工作,公安机关会使用96110对可能遭遇电信网络诈骗的群众拨打劝阻电话进行提示,劝阻成功率提升近四成。
在“全民反诈”行动推行的当下,绝大多数同学会利用国家反诈中心APP等多种渠道核实信息,但少部分同学存在不认识预警劝阻号码的情况。96110是全国统一的预警劝阻咨询电话,而12381是工信部联合公安部推出的涉诈预警劝阻短信。当接到96110或者接到12381的短信表示,我们或者家人正在遭遇电信网络诈骗。
8.反诈心路五——
反诈“剧本杀”、小游戏更容易贴近年轻人
要实现“天下无诈”,除了需要年轻人保持“人间清醒”的状态,也需要社会、学校等多方力量开展反诈宣传教育。通过宣传教育的方式,让大学生了解多样的、新型电信诈骗的特点,才能不给骗子可乘之机。
如今,反诈宣传不再拘泥于传统讲座的方式,开启寓教于乐的新模式。警方下场开直播,Rap(说唱)、段子一起来。趣味反诈横幅走心又上头,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电信诈骗案件持续大幅度上升的势头。
在校园内,公安等相关部门的组织宣传方式最有效,女同学对娱乐化的宣教方式倾向性高于男同学。调查数据显示,超过半数的女性受访者认为通过趣味反诈横幅、反诈小游戏、反诈主题剧本杀的宣传方式是有效的,而男同学对娱乐化宣讲模式认可度均不超过50%。
2022年,蚂蚁集团发起“蓝马甲校园行动”和“无诈校园”两项青年反诈公益活动。在过去的时间里,蓝马甲团队走进100所高校,尝试沉浸式防骗展和剧本杀等方式,还原校园场景,深入体验“校园诈骗”的所有戏码,让学生在主动探索、互动体验中提高反诈意识,在游戏中增强学生的识诈、防骗能力。“无诈校园”的活动也在300多所高校内开展,联合国家反诈中心打造防骗必修课,通过专业的课程内容、生动有趣的防骗课堂、让学生群体树立防骗意识,远离诈骗。
面对日益多样的诈骗形式,反诈宣传教育也在不断升级。反诈机构也针对互联网的特色推出更适应年轻人喜好的反诈工具,北京反诈中心开发全国首款反诈专用APP“全民反诈”APP。集反诈宣传、预警提示、线索举报、在线答题等功能于一体,并方便报案群众提交电子证据。
多数受访同学提议学校多举办反诈主题大型活动,将反诈知识融入到娱乐生活和教学生活中;讲座内容多强调诈骗方式的多样性。对于新兴的反诈剧本杀,大学生更希望提高人们参与感,有人提议“进行简单的诈骗执法,让大学生上当一次”“只要让他们参与到防诈活动中来,让他们来当受骗者,他们才会对此印象深刻”。
今年,在湖北省委网信办、省公安厅、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湖北监管局联合主办下, 蓝马甲金融安全及反诈知识进校园活动走进武汉高校。高校同学们来到学校田径场参与蓝马甲反诈游园会,反诈套圈圈、反诈跳房子、限时反诈拼图、蓝马甲反诈课堂、反诈剧本杀、换装打卡…寓教于乐,以形式多样的方式学习反诈知识,提高学生反诈意识。
由于个人信息泄露以及科技水平的提升,诈骗手段已经从传统的“广撒网模式”进阶成“定制化脚本”,层出不穷的诈骗套路,对人民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困扰。提升全民反诈意识,除了公安和监管机构的雷霆手段,也需要更多社会力量参与,通过多种形式教育宣导,提高广大网民的防诈骗意识。
同时,我们也在此提醒青年同学们,诈骗手法虽多,但其诈骗套路始终不变,面对诈骗,花言巧语都不听,稳赚不赔都不信,时刻保持警惕,避免掉进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