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字大全 > 微信名字 正文
【焕然一新做微信名字好不好】我们40 |深圳,我们大学

时间:2023-03-09 18:33:02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特别声明:本文为新华网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华号”账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的观点,不代表新华号的立场和观点。新华号只提供信息公开平台。

最近决定报推出的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大型专题企划“我们40”继续生效。知道决定报在寻找1980年生,现在在深圳生活和工作的人很多市民通过推荐和自荐登记参加活动。

作为深圳的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高等学府,深圳大学为正在成长建设中的深圳经济特区吸引和培养了大量的“天之骄子”,作为窗口,为这个城市吸引了大量国际化人才。现在一些1980年出生、度过难忘大学岁月的毕业生、留学生已经默默成为深圳建设的中坚力量。与深圳的故事正在创造这个特区城市、窗口城市独有的气质和脉搏。

沈大国际交流学院陈默:深圳的城市精神深深地影响了我

陈默出生于1980年3月,5岁时随父母从上海来到深圳。那时她从没想过她的未来会和深圳、深圳大学结下如此深厚的姻缘。

深2007年级同学陈默

陈默在沈大东文会上得知信息正在寻找与特区同龄的同学后,想起自己有着沈大毕业生、教职工、沈大建设证人这几个典型身份。最近,她正在进行深圳大学国际留学生校友会的建立、留学生职业规划及就业指导等工作。

深大国际交流学院位于鸡庙附近的海滨,老一辈的深大学校工作人员都有在海滨居住的经验。包括陈默一家。她父亲是深大建校元老艺术界的“东方之子”李瑞生。深圳大学著名的“鬼村”香巴艺郎、3号艺栈、以及大人熟知的“踏实”等地标都是他的作品。

深深的地标“仰望星空”

回忆在深圳度过的35年,陈默惊叹于她目睹的南山和深圳这座城市30年来的巨变。

1985年,陈默第一次来深圳时,他们全家住在罗湖渔民村,她在附近的风筝小学读一年级。“当时大多数人都用粤语,老师上课的时候也偶尔说粤语。我完全听不懂。同学们都叫我"猪头病。"陈默回忆小时候的事也很可笑。所以她不到三个月就学会了粤语。后来陈默一家搬到了别的地方,她也搬到了学校。她的母校原址成为今天的地王大厦,旁边是深圳大剧院。

爸爸偶尔在周末带她去深圳大学。陈默说。“我记得当时我们坐公交车到深处去了一个多小时。车辆经过深南大道上的上海酒店时,道路消失了,随后要经过黄土路、尘土飞扬的铁索桥。”到了深深的十字路口,到达了深深的校园,但校园里没有围墙,有大片荒地,老师们的宿舍在海柄上,学生们的宿舍被称为不同的“禁食”、“杜老鼠安禁食”、“风会斋”。文山湖也在挖。文科楼、科学技术楼都是后来才建成的。

在她的记忆中,宣传每年都在变化。1998年,陈默一家从罗湖搬到了深校园内的海滨社区。

她目睹窗外的海水一点一点地填满陆地的过程,成为道路、高楼,记忆中深藏着最后一车泥土掩埋后暴露出来的海底那个州的腥味。她还目睹了海滨大道一带不知名公路的野蛮生长,一栋建筑物高耸入云。体验了科学公园的变迁,前海的一切发展。后来,妈妈在保安买了房子,我意识到保安大道开通的便利和保安中心的迅速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房价飙升。

2005年,陈默从英国留学回国后进入了深度工作,2007年加入了国际交流学院。为了工作的兴趣,陈默洙参加了深圳大学师范学院应用心理学研究生课程听课班。

陈默参加了2011年大学生运动会的会务,她在沈国队担任票务经理(2排中间)。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与特区同龄的陈默对深圳深表感谢。她认为深圳这个城市的独特气质深深地影响了她的性格和思想。今后,陈默希望自己和深圳一样,积累更多,沉淀更多,始终保持勤奋、勇敢、开拓的精神,升华、提炼自己,更加抱天下的态度,迎接机遇和挑战。

/large/pgc-image/S0dJBrOHD7OJ6T?_iz=31825&from=ar;x-expires=1705678228&x-signature=DQoh1lyzJ0FRDsj0EMfAdCDXmWQ%3D&index=3" width="640" height="853"/>

陈默与深大国际交流学院学生参加户外活动

陈默目前在深圳大学从事的就是国际校友的联络工作。她说,除了语言生,近些年,学院拥有了更多非语言专业的本科、硕士和博士生。留学生毕业时也有更多的企业抛出橄榄枝,涵盖更多高科技和新兴行业。去年,在南山区领导的支持下,深圳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和南山区外事局、粤海街道办共同搭建了一个国际化平台,在一次国际化街区创建仪式暨留学生实习双选会上,短短一周就有60多家企业报名参与并为留学生们提供了实习和就业岗位。

粤海街道国际化街区创建仪式暨留学生实习双选会为留学生搭建了国际化就业的平台

这些年,随着越来越多的来华留学生毕业,他们也许因为不同的原因来到中国,但是都因为深圳的特殊选择了深大。“在我看来,深圳大学对留学生的教育和深圳国际化的发展贡献突出。留学生管理和服务行业是一个很有前景的行业,值得重视,未来,校园内外的留学生工作还有更多可开发的潜能。”陈默说。

土耳其留学生恩德:越来越像一个地道的深圳人

恩德(Ender KASAP)是记者第一个联系到的深大留学毕业生。1980年9月10日出生的他来自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曾在深大留学4年,目前住在深圳,在中国香港开设了自己的公司,从事太阳能科技产品的外贸事业。记者联系到恩德时,他正在惠州谈生意。

恩德与他的侄子和狗狗

得知自己今年将和深圳特区一起迎来40岁生日,恩德喜出望外。“谢谢你提醒我,我非常高兴!”他说。

来中国之前,他已经在土耳其获得了经济学硕士学位。毕业后曾在美国的一家大金融公司做风险管理评估师。他的哥哥有家贸易公司,与中国台湾、深圳、广州、日本东京等地的新能源厂家合作,为土耳其当地的政府机构项目提供产品并且组装。

2010年,恩德先是听从哥哥的建议,去了中国香港和台湾以及广州短期考察,最后发现,深圳的地理位置最好。于是,2014年,他把自己的公司开在了中国香港,他自己则住在深圳,来往于珠三角各城市处理生意。也就是在那一年,他进入了深圳大学学习汉语。说起起初不会说汉语的尴尬,恩德笑着说,他最初租住在南山区桃园地铁站附近,当初找房子的时候,他的汉语水平几乎为零,和房东沟通时不得不用笔在纸上画一间房子,再画两个房间,来表示他想要租的房型。日常交流的困难让他立刻选择了进入深圳大学学习汉语。

恩德在深大国际交流学院国际文化节

“那真是一段开心的时光。”恩德说。最让他惊喜的是这座城市的交通便利。地铁站连接的商场和商店是他最爱去的地方,不但满足了他的很多日常逛街、购物、吃饭需求,还节省时间。

回忆起在深圳学习的那段时光,他还记得,汉字是他学得最艰苦的一门课,他不得不每日通过大量练习来牢记和掌握。不过,学校食堂和深圳的美食深深抚慰了他的心和胃。他最爱的中餐有烤鱼、米粉、火锅、炒饭和包子,肠粉是他几乎每天早上都会吃的早餐,而且通常一顿饭只要花费7-10元。周末和假期,他也会和同学制作拿手的美食聚餐分享,他擅长的是土耳其咖啡和茶。恩德调侃说,唯独不习惯的是,在他的老家,酸的菜就是酸的,甜的就只是甜的。而在中国,食物会有酸甜、甜辣、酸辣等各种综合口味。

4年的学习生活过后,恩德获得了基本的汉语日常交流能力。2018年,当他再次回到深圳定居时,城市在他眼里也焕然一新。而他也越来越像一个地道的深圳人。越来越多的手机APP更加细致地满足了他的衣食住行各层次需求。目前,他在手机上已经能够熟练地使用微信、淘宝、支付宝、饿了么、车来了、滴滴、蘑菇租房、美团、抖音、PLECO(一个翻译软件)等应用软件。中国国内高度分工的科技产品让他的生活便捷而舒适。

谈及把公司开在中国香港而自己住在深圳的原因,他表示是出于贸易通关便利性的要求和深圳优越便捷的区位优势。在深圳,他可以方便地参加深穗两地每年的电子交易展会。

说到和深圳的感情,恩德感慨道:“我们在深圳有很多机遇,这很不可思议,当你学习了汉语之后,你可以做太多你想做的事情。非常感谢深圳!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40岁的生日,我祝我自己和深圳生日快乐!”

从深大毕业后,恩德还介绍了不少来自土耳其的朋友到深大学习,深大的留学生很多就是通过这种口耳相传的“介绍”来到深圳的。恩德也为此感到自豪。

创业者杜敏敏:把人生的每一阶段都当作最好的年龄

“好激动,好温暖!”当深大校友杜敏敏入选“我们40,全球寻你”的策划活动时,她感到由衷的感恩。1980年7月出生的杜敏敏老家在广东梅州,在三姐妹中排行老大,她称自己为讲潮州话的客家人。

深大1999级校友、一米厨房创始人杜敏敏

上学之前,杜敏敏住在梅州丰顺的老家,父母都在深圳洪湖最早的珠宝厂打工。为了让女儿们有好的学习条件,一年级时父母把她们接来了深圳。

杜敏敏一家人参加才艺大赛

在深圳的儿时生活深藏着幸福的时刻。她还记得,国内第一家麦当劳在东门开业时,排队要排三四个小时。她排得饿得不行,放弃了。第二次她定了闹钟,一大早6点就去排队,排了一个小时终于吃上了汉堡,还得到了赠送的帽子。“那时候能吃上麦当劳是好幸福的事,总是要读书考试成绩好,父母才同意去吃。”杜敏敏笑着说。那时候最激动的就是父母去沙头角,带回来很多港货、进口食品,像益力多、金沙巧克力等零食,在上世纪90年代比较少见。那时候,装一部电话需要3000-4000元初装费,杜敏敏家自己开店,装了两部公共电话,有找邻居的电话打来时,敏敏就时常“张叔叔”“李阿姨”地满巷子呼叫。

杜敏敏的老照片和深大纪念品

1999年,杜敏敏进入深大学习旅游管理专业。在深大的学习期间,积极参加各项文体活动,是老师同学们眼中的活跃份子。深大的学习氛围和创新开放的思想环境,培养了她敢拼敢闯的精神。在她的印象中,那几年的深圳到处是商业建设的热潮,各种住宅、购物中心、交通设施建设如火如荼。白天,单车、摩托车穿梭街道,晚上,泥头车来往不绝。也就是在大学里,杜敏敏认识了她现在的丈夫。毕业那年,两人就结了婚,还贷款买了两套房作为投资。

2006年,杜敏敏遇到了她人生的第一次商业机遇——在香蜜湖度假村投资了一家烧烤店。“我很感谢我先生对我决策的支持。在我人生的每个重要阶段和我有共鸣。”杜敏敏说,她的人生也在这一次次的选择中逐渐沉淀和丰满。此后的杜敏敏又成功地投资了多家餐厅,积累了丰厚的餐饮经营经验。直到2017年,她遇到了人生的又一次选择。当时,她的孩子正上小学,回家后会经常跟她反映学校的午餐品质很一般,饭比较硬,菜式单一,要是可以跟家里做的一样好吃该多好。之后,她和许多家长就开始讨论这件事,同时她也频繁地与餐饮专业人士探讨如何改善小孩在学校吃饭的质量。

创业初期的杜敏敏和团队前往日本东京学习校园配餐中心经验

在这一过程中,杜敏敏敏锐地发现,高标准高质量的校园供餐服务可以成为自己创业、入局并开创新行业标准的突破口。2017年,她通过深大校友张恩平认识了在餐饮行业深耕二十多年的刘旋斌先生,在深入了解了他在业内多年的经验后,三人毅然决定共同创业,并于2018年联合创办了专门服务校园餐的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同时,她联系了深圳驻日本办事处,组团前往东京考察了一家由当地政府建设的面积近万平方米的校园餐配送中心。这家配餐中心运作流程的高标准彻底颠覆了杜敏敏和创始团队原先的很多想法。“他们的餐食精细化做到了可以根据儿童的年龄层调节米饭的软硬度和菜的营养成分,在制作环节加入不同量的水分和食材。在国内几乎没有这么做的。”杜敏敏说。

杜敏敏的创业公司一米厨房为校园提供学生餐

回国后,她和团队几乎天天都在讨论问题,碰撞思路,下决心要把日本配餐中心的高标准经验一点一滴地全部移植过来,从厨房布局到食品加工流程,从订餐系统的搭建到餐具材料,从用餐习惯到饮食教育。就这样,仅仅一年时间,她的公司已经在龙岗、龙华和杭州建立了从1.0到3.0的三个版本的厨房,供应30多家学校,并致力于参与构建更高的行业标准。

杜敏敏的身上有着深圳这座城市的气质。她的热情、果敢和开拓精神让她人生的每一步都动人心弦。用她自己的话说:“我把我人生的每一阶段都当作最好的年龄。”在她看来,40岁包含了成熟、睿智和稳重,同时也蕴藏着激情、梦想、创新和应有的责任担当。

数据:深大八成毕业生扎根深圳

他们既是深大的学生,也是深圳的学生。人才培养的质量决定着一所大学的生命高度。深圳大学校长李清泉说:“深圳的每一栋高楼里,都有深大的毕业生。希望深大在2035年力争迈进世界前200名,也就是世界公认的一流大学的门槛。”

深圳大学建校37年来,共培养了30余万名毕业生,其中80%扎根在深圳。深圳全市本科以上的在校生,60%集中在深圳大学。2020年,深大本硕博毕业生近万人,也是深圳毕业生人数最多的高校。

5月14日晚,ESI更新的深圳大学全国排名提升到第64位,全球排名前进了118位,成为全国进步“最快”高校。

记者:李婷菊

摄影:李婷菊(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来源:新华号 晶报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