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24日早晨,突然在一张朋友圈里看到了“沉痛哀悼李学根老师”的信息。不久,这个消息在多个频道得到了确认。
自从2017年冬天住院以来,他的病情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去年11月18日,清华大学举办了清华帝入场10周年纪念活动,李学根老师也不能参加。大家的心情难免有点沉重。今天,文博界的很多人送别国家文物局原局长张文彬老师。在协和医院,两位老人是邻居,没想到前后脚都离开了。
清华大学官方消息来得有点晚。清华大学文科高中高级教授、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李学根老师因病于2019年2月24日0时11分去世,享年86岁。
首都师范大学甲骨文研究中心的一位学者感叹说,今年是甲骨文发现120年,建立甲骨文“梁启超说”阶段理论,发展“非王副词”研究的李学根老师离开了。
经过几次转换,称之为“杂学”是最合适的。
李学根老师的去世无疑是中国学术界的重大损失。
李学根老师是当代学者中极少的百科全书式学者。他是著名的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古文字学专家,为甲骨文学、青铜器研究、间笔学和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做出了领导贡献。
在某种程度上,他的学问之路是不可复制的。1933年3月28日出生的李学根老师曾自修过自己的学术道路。
我是清华大学哲学系的学生。老师有金岳霖、冯友兰等老师。但是1952年,我去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整理了银虚甲骨。1953年底,又转到历史研究所,作为胡外丽老师的助手参与了《中国思想通史》的写作。马王堆汉墓、银雀山汉简整理了新出土的简笔书,回到了考古学和古文学的步伐。经过几次转换,最适合称之为“杂学”。
事实上,这些领域看起来很杂,但很简单。中国历史上围绕早期文明的这一段大致类似于《史记》的上限。
学术界流行李老师说自己是“多乐队电台”的说法。这样拧下来就能变成短波。这种博文强记,随意转换的能力是普通人无法企及的。
“重新评价中国古代文明”与“摆脱疑惑的古代时代”
李学根老师说,在多年的“杂学”咸英中,逐渐形成了一种认识和一种希望。这个认识就是我们中国的传统优秀文化。被低估为各种历史原因,他的希望是通过客观的论证、正确的评价来继承和阐明传统文化。“所以我在1981年提出了‘重新评价中国古代文明’,对国家的文化建设有益。”
和“重新评价中国古代文明”与李学根老师的另一个观点“怀疑古代时代”相比。
在1993年学术座谈发言中,李学根老师提出“走出疑惑的古代时代”。他在一次采访中承认,这一提法给自己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他自己解释说,根据顾志刚老师的话,“辨别考试”实际上是古籍的辨别。很长时间以来,我们都通过古籍了解了典故。如果很多古书不可靠或不属于那个时代,古书的可信度就会大幅下降。但是,通过考古学,出土了很多竹简、丝绸书等古代文献资料,提出质疑的古典文献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本来的面貌,人们逐渐意识到古代文献和传说中有很多可靠的因素,自然而然地超过了过去的“质疑古时代”。
李学根认为,历史研究中的任何资料都必须经过研究者的审查、分析和判断。如果想怀疑古代,就要研究清楚发掘的资料,然后再说。另外,要研究清楚发掘的资料,然后再说一遍。总之,对中国高师和历史传说、“三皇五帝”的怀疑是毫无疑问的,书信和不信任其实没有关系。关键是拿出证据。
清华华人的研究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脱离古代时代和重写中国学术史也是密切相关的。客观来说,大量简明的书籍陆续出土,确实为丰富和重写中国古代学术史提供了资料和条件。
李老师认为中国文化有几个重要的历史转折点。也就是说,是思想文化的最高峰时期。例如,驻韩、两宋、明清、明清、满清、满清、民国。
延续的西汉初年。“中国传统文化在这个时期完成奠基,并出现第一个高峰。后世传流的经典,大都是于这个时期形成的。”清华简是战国中晚期的楚简,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这个时期非常重要的经典的形成过程,因而也成为李学勤先生最后十年的学术生涯中倾注最多心血的领域。
2018年11月18日,清华简第八辑的整理报告出版。这个整理出版的速度都是令人惊讶的,没有李先生的主持,决不可能有这样的成绩。李先生曾说,“ (清华简)每一篇简,都是一个难题,难到常常令我们目瞪口呆!第四辑,到现在还有几个问题没有解决,还有几个字我们认不出来,可是认不出就是认不出,也许最后我们会把这些认不出的字就这样留下了,但是我们会尽可能给大家提供一个说法,将来也可能我们会改变对这个字的说法,也可能会有更好的说法,但至少现在,我们要给研究者提供一个材料的基础。这个研究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李先生认为一个考古文物上的重大发现,不是在于发现了什么金银玉器,而是在于这个发现能够改变我们对于一个历史时期或者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的看法,这才是重大发现。“清华简的意义,我想也在于此。”
“学术史重要的一页翻了过去”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子今说,李先生离去,学术史又翻过去一页。
从1952年参加编著《殷虚文字缀合》开始学术历程算起,李学勤先生发表了论文2000余篇,出版各类著作40余部。
1959年,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殷代地理简论》,根据的史料主要是殷代的甲骨卜辞和铜器题铭,试图解决商王国的政治地理结构和商王国以外有哪些方国以及们与商的关系。
在甲骨学研究中,李学勤先生建立了殷墟甲骨“两系说”的分期理论,发展了“非王卜辞”的研究,并首先鉴定出西周的甲骨文。
相比甲骨学,战国文字和简帛学都是1949年后新发展起来的学科。在战国文字研究中他率先提出进行综合研究,提出“五系说”,使这一学科分支得以成立。在简帛研究中,他参加或主持整理马王堆帛书、定县汉简、睡虎地秦简、清华简等多种珍贵材料,并将简帛学与学术史研究结合起来,成果斐然。
他是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重点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1996年启动的“夏商周断代工程”,以王世民等的《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为基础,参以历法研究,编制了“西周金文历谱”,有利于更准确地通过金文研究当时的历史。
他担任多种社会职务,包括国际汉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文字博物馆馆长,中国先秦史学会名誉理事长,楚文化研究会名誉理事长……1997年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986年被推选为美国东方学会荣誉会员。2013年荣获首届“汉语人文学术写作终身成就奖”和本年度“孔子文化奖”,2014年获首届国学大典“全球华人国学奖终身成就奖”,2015年荣获第四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2017年获第三届会林文化奖。
他的离去,也许留下了需要几代人来填补的空白。
(图片及相关资料来自网络及清华大学)
(来源:人物story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