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字大全 > 微信名字 正文
【类似逆流而上的微信名字】奔驰援助日记,ICU李连轴旋转,第一次能喝水,感觉很幸福。(*译者注:译者注:译者注:译者注)

时间:2023-03-01 03:24:48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2

月亮

10

工作

星期一

昨晚到达,今晚治疗病人,

我们将战胜武汉“传染病”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第三医疗队队长、中山三院院长助理杨洋教授:

今天(10日)晚上,我们接手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大学重症病房正式接收了患者。接到“征召令”不到24小时,来到武汉、战场不到24小时就投入战斗,我们决心战胜这场武汉前“传染病”!

2月9日晚上,第三个医疗队抵达武汉,立即不停地运送物资,直到2月10日凌晨3点。今天早上已经到达病房,开始准备交接。

2月9日,广东再次派出规模最大的共438人医疗队抗击武汉新型新冠病毒性肺炎疫情,其中我院派出了133人医疗队。

在医院举行的出征仪式上,队员们非常激动,发誓不怕困难,不侮辱使命,改善平安。

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成机场为中山三院医疗队送行,穿红衣服的是杨洋

2月9日傍晚约18336030分钟,中山三元医疗队133名队员乘专机抵达武汉机场。

大军还没动,军粮和马超先走。这次任务非常紧急,但中山三元设备科、药剂科、物资供应等后勤支援部的同事们连夜高效地准备了隔离服、防护眼镜、防护面屏幕、各种口罩、鞋套、手套、帽子等防护用品。额头温度计、血压计等健康监测设备;ECMO(体外氧合膜肺)、呼吸道、显示器、除颤仪、超声波仪等医疗设备各种常用药品和消毒用品;各种内外衣服、鞋子、电热毯、烘干机、尿布、暖宝宝、办公室和生活用品等。支持前线战“传染病”的我们三院可以说已经竭尽全力了。

到达酒店后,医护人员连夜运送一起到达的医疗物品,直到凌晨3点,三辆卡车才运送满满的医疗物资休息,天空已经发光。

今天上午9点,医疗队骨干成员已前往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大学进行病房交接。各护士长把手头的物资整理干净。每个人在飞机上到现在可能只休息了两三个小时。

今天下午3点,医疗队的所有成员都将去医院接受训练,准备接受重症病房,并安排工作。

病房就是我们医务人员的“战场”,我们将义无反顾地投入战斗。

就像我们从机场出发时喊的口号一样:三元加油!中国加油!武汉必胜!

凌晨接收了20名患者,医疗队彻夜战斗

2月10日凌晨,本该是安静的夜晚,在武汉协和书院区重症监护室7楼东区,“热闹”。新接收的20名患者刚刚办完住院手续,在这里定居了。他们这样对医护人员说。"踏入病房的第一步感觉到自己有希望。"

2月7日下午,中山大学孙怡善纪念医院131名二级医疗队员从广州出发,支援湖北应对新型新冠病毒性肺炎疫情。

医疗队负责收购武汉协和书院区。重症监护室在7楼东区病房,这是新开的重症病房,又名东7区,病房里都是重症患者。

2月8日晚上6点,东7区病房正式接收患者。

10日上午4点,20名新接受的患者集体住院,病房50张床全部坐满

。期间,还有2名重症病人经过医疗队治疗后情况好转,转出至康复病房治疗。不到24小时时间,医疗队已经治疗共计52名病人。

这一晚,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20多名值班医生护士,接收新病人、接补液、查房、开医嘱,抢救危重病人,为危重病人上无创呼吸机等,忙得像一枚枚“陀螺”。

经过一夜的通宵奋战,所有病人情况稳定,特别是一位高龄患者抢救成功,情况好转。 值班队员一行在今天早上7点多才回到驻地。队员林道炜教授说:“我们正是用这样的特殊方式,迎来了今天的晨曦。

中共党员、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神经内科副教授李艺在广州只需要白天查房、出门诊,到了武汉却带头值起夜班。“这是我到武汉后的第一个班,同事们都非常自觉地高效工作,不给下一个接班的同事增加负担,让我深受感动。”李艺说,这也是医院工作长期严格要求的结果。

当天,在她身上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由于进入隔离病房工作时不能带手机,她没能及时接听妈妈拨打的几次电话。

情急之下,李艺妈妈致电她的科室主任——神经科彭英教授。彭主任向医疗队了解情况后请老人家放心。阿姨不好意思地说:“等不到李艺的电话一直不能睡觉。但是经过这一次,我的心也就安定了!”

隔离病房里灯火通明,在酒店驻地这边凌晨时分也有人时刻牵挂。十九大党代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医疗队队长许可慰教授和负责后勤的轮值同事,一直在关注交接班同事的动态,安排上下班车辆接送。一一确认下班的同事回到驻地、上班的同事达到病区。

“我们是131名同事一起来到武汉协和医院,现在分成2个队伍,一支队伍接管新开病区东7区,一支队伍负责另一个重症病区。”许可慰说,由于驻地距离武汉协和医院车程要40多分钟,加上穿脱防护服、交接班等时间,队员们每次上班实际时间都需要将近10个小时。

尽管还有一些困难是未知的,但队员们都呈现出“点到名字立刻上”的积极状态,从没有过一句抱怨和推脱。“这就是我们的逸仙精神,就是白衣战士的初心和使命,责任和担当!”许可慰说。

凌晨接收病人

凌晨为病人办理住院手续

凌晨诊治病人

在隔离病房进行病例讨论

凌晨查房

高强度工作7小时,下班途中的我们是这样的

强度工作7小时,下班途中的医务人员累得一句话都不想说

前晚抵达武汉,昨天全天进行防护服穿脱培训。今天一早醒来就做好了准备,上午11:30出发前往医院,一个半小时后到达目的地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

我们得知目前情况很严重。在简单熟悉了医院布局后,我们在13:30进入了病房。 重症病房收治的都是危重症患者,任务艰巨。我负责照料5个病人,其中4个病危,1个病重,其中3个人上了呼吸机!对我来说,是个很大挑战。因为在以往的工作中,病危病人所占比例不会像这里这么高!

摆体位、分级检测、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监测供氧量、记录尿量引流量、基础护理等等,一切还是那么熟悉、那么有条不紊开展着。 但是,连续高强度护理,对人的体力挑战极大,几个小时下来,很少能够坐一下,缓一缓。

原计划16:00交班,但这里没有护工和清洁工,我们必须打扫病房的清洁卫生,进行消毒。 离开病房,脱下防护服,时钟已经指向19:00。

肚子有点饿,除了外套,全身衣服都被汗水湿透了,摇摇晃晃坐着车子回酒店,路上大家都不怎么说话,真的太累了...... 平时锻炼不多的我,有点晕车,看来接下来工作外,要加强室内锻炼才行!

回到宾馆已近晚上20:30,简单吃了个面,洗了澡。躺到床上时,都快23:00了。我的眼皮实在撑不住了。 明天又是新的一天,又有新的挑战,给自己打打气:肖方加油,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ICU里连轴转,第一次觉得能喝上水很幸福

记录者:广医五院医疗队成员方向明主治医师,目前在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重症医学科承担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救治工作。

看到我们,他们流露出希望的眼神

2月7日,我和队友们出发来到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奔赴湖北疫情一线。行李托运、安检、登机,没有一刻耽误。疫情防控刻不容缓,时间,经不起拖延。带着医院同行的嘱托,家人的不舍,我们逆流而上,飞向武汉。

到达武汉第二天,我们立即奔赴“战场”——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西院区。初入协和,印象最深的是医生、保安见到我们的支援队时流露出希望的眼神。这群英雄义无反顾,他们在战“疫”中已经苦苦支撑了一个多月。这一天,他们等来了国家队300多人的援兵,我们将与他们并肩战“疫”。

第一次觉得能喝上水是件很幸福的事

接受完岗前培训,我了解到西院区的ICU(重症监护室)共有20张病床,却仅有4名医生,工作繁重,人手不足。经过科室的重新布局和调整后,支援队中的党员们都纷纷提出马上投入工作。我有ICU的工作经验,平时在广医五院也比较注重院感培训,因此我主动申请马上值第一个夜班。

换上短袖的洗手衣,穿上防护服、隔离衣后,我们的行动变得十分不方便,护目镜也时常起雾。一进入ICU,我们与外面的沟通都通过手机和对讲机。大家的工作忙有序:根据病情不断的查看检验、检查结果,调整呼吸机、CRRT参数,镇静镇痛,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在死神的刀下夺人。

虽然工作流程与在广州差不多,但在全副武装防护服上完一套班下来,满身大汗,手脚发软,嘴巴发干。交班清洗完出来后,我终于喝上上班以来的第一口水,第一次觉得,能喝上水是多么幸福的事。

告别出生两月的女儿,男护士投入战“疫”

记录: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手术麻醉科护士林志远

2月10日,今天是我来到武汉的第三天,这是我第一次离开家来到这么远的地方。

昨天是元宵节,我没有和家人一起过。虽然我很想念我的妻子和刚刚出生两个月的女儿,但是身为一名医务人员,我想到武汉还有很多跟我们一样的家庭,他们现在正面临着很大的困难,我觉得我应该去帮助他们,我会尽我所能,这是我作为一名医务人员的义务和使命。

我的妻子也是一名护士,她非常支持我去武汉, “出征前我们聊得最多的话题,就是武汉的疫情现在怎样,需要准备什么东西,怎样做好自身防护”,她会仔细帮我整理医院配发给医疗队员的物资,并根据我自身的情况帮我准备一些药品。

出发前她在微信上给我留言“家里有我, 加油加油!我和女儿等你回来,你是最棒的爸爸!” 我很自豪家里有她这样一位贤内助,也因为这样我才可以安心出征,加入这场战“疫”中。

虽然现在武汉疫情严峻,但是我内心还是非常淡定的,我觉得这里的病人也只是比普通病人增加了一些传染性而已,加上医院给我们做了很多培训,我相信我可以保护好自己。

2月8日一早,我们的医疗队到达武汉协和医院西院ICU病房。武汉当地的医生首先为医疗队做了进入临床工作的培训。他们的培训非常专业,各方面防护也非常到位。

从肿瘤病房转战感染病区,我们的队伍里没有一个人退缩,也不会因为病人有传染性,就畏手畏脚。在保护好自身的前提下,很多医疗工作都在正常进行,井然有序。

等疫情结束后,我最想做的事就是回家抱抱女儿,和家里人开开心心吃个饭。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任珊珊 、王婧、翁淑贤

通讯员唐财兴、周晋安 、甄晓洲、叶张翔、何旭鹏、韩奇、肖建喜、孟楠、余广彪、陈鋆

广州日报全媒体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