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对在英留学生的诈骗事例层出不穷,在诈骗手法上更巧妙地立下了名头,无法阻止。
据中国驻英国大使馆微信公众号上一篇文章指出,仅10月16日一天就有2名刚到英国的留学生受骗,共损失人民币100多万元。
中国驻英国大使馆微信公众号截图
记者采访了几名亲身经历过“电话诈骗”的同学,并在下面附上了他们的真实故事。希望通过分享他们的事例,对很多留学生来说,出门的时候一定要提高警惕,避免受骗。
不法分子对电话诈骗事件非常努力,无法估量诈骗手法。但是基本上可以分为“大使馆单位”、“快递公司”、“警察人员”等几大类。
伪造驻英大使馆人员
就读于伦敦艺术大学的Cissie在抵达英国的第22天被骗了20万人民币。
10月22日。当时正在公寓做作业的Cissie突然接到电话:“她有密件要马上去大使馆确认。”
单纯的Cissie没有想到他。只是说因为忙,所以不能按时到达。
对方看到鱼没上钩,马上接了另一个电话。另一个电话称这份“密函”的内容是“与她有关的诈骗事件”,并提供了详细的事件信息。
有人盗用了她的身份证信息,在银行开了一张卡,用这张卡逃走了。这个人的名字叫李皮燕。9月28日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被捕,写下了约200张银行卡,其中一张是以她的名义写的,银行卡里有268万人民币。
对方主张,目前英国大使馆要依法将她遣送回国,送到上海公安部做笔记。
因为从未经历过这样的事情,Cissie当时真的一时惊慌失措,心里提到了嗓子。
利用学生涉世未深的经验和恐惧心理,对方进一步控制了西斯市。对方让她加上QQ号码。因为QQ和他们签署了秘密协议,让Cissie打开摄像头,在飞行模式下牵手。只能连接wifi,还装了“警察证”。
同时,为了“身份”,Cissie用谷歌登录了包含“中国高等检察院”等信息的IP地址。因为万事俱备,Cissie相信是真的。
对方让Cissie输入事件号码和身份证号码,网站上上传了Cissie身份证号码、身份证号码照片等与个人信息相关的事件详细内容,以及相关刑事责任的页面。
对方先让Cissie读了一遍,又自己解释了一遍,这时Cissie已经很害怕了。
采访中,她告诉记者,当时她刚来英国,认为遣返回国的未来已经荒废。
这时,冒充警察的骗子说,他有自己的“职位”,可以帮Cissie担保。整个事件证明与她无关。
接着“队长”开始审问,让Cissie下载“机密软件”。只能在这个软件上沟通,如果要求Cissie进行某种活动,就会向软件报告。
“队长”说,如果Cissie能证明与事件无关,就必须提供自己的银行卡,以便确认该账户是否有非法汇款。
当恐惧完全占据受害者的理智时,该诈骗团伙开始进行最后的接收网络。
“队长”让Cissie两人的银行卡号和名字改成银行,把英镑换成人民币(约3.3万英镑),然后送去“检查”。整个过程都开着照相机。
卡有限额,对方让Cissie每次5万次,共6次,直到第四次,卡限额满了,无法继续工作,于是让Cissie拿出密码机。这段时间一直没有正常工作。
当时是北京时间晚上11点30分左右。Cissie说:“等中国时间23日零时,就可以继续转了。等半个小时。这段时间,你可以做自己的事,但离开相机后都要报告。”
在此期间,Cissie不顾惊讶和恐惧,借口离开房间,快速上网搜索,发现同样的留学生被诈骗的事件后,给父母打了视频电话。
确认父母是骗局后,Cissie因为自己着急瞬间哭了,父母也不再责骂,而是设法安慰自己追钱。
这个案子目前正在解决中。因为Cissie设置为实时转账,事件发生在英国,但转账是中国账户,所以中英两地立案调查都很困难。
与记者沟通时,她坦言:因为事先不了解这种情况,所以在社交媒体上聊了自己的故事后收到了评论。
同学骗了40万元,可见最近电话诈骗很猖獗。她说,想看她的故事的同学可以作为计谋,所以不要上当。
假快递公司职员
就读于伦敦艺术大学的伍同学也有过类似的经历。把时间恢复到10月20日下午3点。
当时伍军正在书店准备购买开学教材的时候,突然接到了奇怪的电话。对方声称自己是DHL邮政公司的职员,并表示10月12日发送的包裹没有申报,在北京首都机场被扣留,违反了国际运输法。
伍同学回忆说:“如果确定不是你寄的包裹,可以向公安局举报,控告是谁以你的名义寄的包裹。”
虽然确信包裹没有主动邮寄,但碰巧10月12日,同学们去邮局领取过自己的证件,记得那段时间工作人员拿过护照。此外,对方正确地报告了自己的名字后,同意发送电话。
电话接通后,自称是北京市朝阳区公安局的“工作人员”举报了同学,进行了身份确认。但是警惕的伍同学没有放自己的“护照号码”和“护照号码”
身份证号”等重要信息提供给对方。“工作人员”表示,本来是想让蔚同学到当地“公安局”现场做笔录,但因为她人在伦敦于是进行了电话笔录,并提出让她“到家里面一个安静的地方”并且“不要跟室友讲”。
值得注意的是,骗子此时提出让蔚同学上网查证北京市朝阳区公安局的电话来进行“双向核实”。令人意外的是来电显示居然与网上查到的电话一模一样。
为增强骗局可信度,“工作人员”还让蔚同学保证确实并未寄过这个包裹。
期间蔚同学已经起了疑心,并问对方“为什么不能挂断电话再打给你们进行笔录”,对方以因为这样来电不会保留记录,别人来电也会造成你不能打进来等拙劣的借口回应。
所幸,就蔚同学接听电话的同时,她机智地与父母短信沟通该起事件。
家人果断识别这是骗局,并嘱咐她赶紧挂断电话。同时拨通了蔚同学在网上查到的北京市朝阳区公安局的电话,随后得知“来电显示”十分容易篡改,因此确认了蔚同学所接到的的确是诈骗电话。
最后骗子在几经拨打未得到接听后便放弃继续骚扰。
冒充“使馆”,“快递”,“警察”三方出击
谈起电话诈骗,今年即将于威斯敏斯特大学硕士毕业的Sungi回忆道,今年4月在家隔离期间接到的一通电话至今让她心有余悸。
从3月开始,持续一段时间,Sungi经常接到一个陌生的英国号码,不过她很谨慎,因此并没有理会。4月中旬的一个下午,好奇的Sungi终于接听了这通电话,但万万不曾想到这竟是一场危险的开始。
“您好,您有一份DHL文件在中国驻英大使馆,接下来为您转接到大使馆……”还没等Sungi反应过来,电话另一头便从人工智能变成了一位中年男子的声音。
“您好,我是来自大使馆的李专员,请问您有什么事”,男子有板有眼地说道。“我接到了一个电话,说我有一份文件在大使馆。麻烦您帮我查一下”,Sungi有些紧张地说。李专员问了Sungi姓名后,便找出了那份文件。
“我们收到了来自上海公安局的信件,上面说你涉嫌倒卖口罩,给群众发送大量的垃圾短信。”李专员还特别提醒Sungi,倒卖口罩问题很严重。
社会经验较浅的Sungi听到“公安局”这三个字后,那颗心便提到了嗓子眼。急忙解释道,她绝对没有做过这样的事情。
李专员佯装很理解地表示,“如果这不是您本人做的,那么我怀疑是有人用你的手机号注册了信息,这涉及到个人信息泄露等问题。我们可以帮您转接到上海虹口公安局。”
此时,感到害怕的Sungi已经通过微信将此事简单告诉了国内的爸爸妈妈。爸爸立即回复,很可能是电信诈骗。就在此当口,“使馆”已经把电话转到了上海公安局。
接听电话的是一位自称王正杰的“警官”,他要求Sungi讲述了一遍事情的经过,随后表示这属于身份信息外泄刑事案件,会通过Whatsapp电话形式录口供。
同时,他强调在录口供时要关闭电脑,不要与外界联系。
之后这位“王警官”声色具厉地开始讯问Sungi的资料,包括:名字、名字如何正确书写、身份证号、家庭背景等个人信息。
在打电话过程中,Sungi其实一直在跟父母联系,爸爸告诉Sungi,已经在国内报警。
报警台明确答复,国内的公安机关绝对不会向国外个人打电话讯问、录口供,所以可以确定这是诈骗。
这才回神儿的Sungi果断挂断了电话。家人告诉Sungi,按照正常的套路,接下来一定是要求转账之类的恐吓和要求,以达到骗取钱财的目的。
有惊无险的Sungi事后才想起一些细节,不管是李专员还是王警官都操着不标准的普通话,警官言语间还有警局的用语。
“当时根本就来不及细想”,Sungi无奈的表示,虽然受过高等教育,但是在骗子面前还是变成了小学生。
解析“五大骗术”,识别骗局防患于未然
骗术一:巧立名目诈学生
提防诈骗的最佳策略便是从一开始就杜绝所有可能!
近期若接到声称是“DHL快递公司”、“大使馆(或是领事馆等)”、“车祸保险申诉理赔”或称“你的身份被盗用的”电话等,可第一时间挂断。
刚来英国的同学如果不放心,可以上网查询中国驻英国大使馆领保电话和使馆电话,并以英国政府官网的信息为准。
同时可以主动打电话或发邮件咨询官方信息,被动接听电话上当受骗的几率往往很高。
骗术二:转接服务
不难发现,无论是声称大使馆还是邮寄公司,诈骗团伙通常分工明确。
在第一个人诱导受害者上钩后会以转接电话的形式提高可信度,让接听者误以为对接到负责的相关部门,实际是将受害者推向诈骗流水线的第二道步骤。
因此在接到来电为电子音的电话时最好及时挂断,如果按照语音提示转接到人工服务时必须提高警惕,了解此电话为诈骗的几率非常之高。
而理智分析也可得知,若真出现自己触犯法律的情况,公检法部门不可能给“犯罪分子”留接听电话的时间,更不可能通过QQ、微信、Whatsapp等通讯软件办案。
骗术三:篡改电话
在转接到某地“公安局”后,骗子往往会提出让你上网查询该“公安局”的电话进行所谓双向核实。
篡改来电显示非常容易,因此不要看到来电显示与网上显示电话一致就轻信对方。
骗术四:切断受害者与外界的联系
电话诈骗能成功的关键往往在于切断受害者与外界的联系,譬如说“不可以跟别人讲”,或者设法取得接听者的联系方式后视频通话,并要求接听者“不许离开摄像头”和“离开必须通报”。
这绝非公检法部门的正常办案流程,因此一旦听到对方提出此类限制人身自由的要求一定要果断关断电话切断联系,与家人和使馆进行联络寻求意见。
并且需要明白的是,骗子限制人身要求就是害怕受害者一旦与冷静理智的家人或朋友取得联系后识别这是骗局。
骗术五:利用新生初来乍到怕“摊上事儿”的恐惧心理
对于刚到英国的留学新生来说,初来乍到对当地法律和各方面条件均处于不了解的情况下,骗子常常利用留学生害怕影响签证的心理进行诈骗。例如声称“不配合调查便会被遣返回国”或是“触犯某条国际法”等理由,恫吓受害者。
同学们要基于对自己具体情况的了解,即使骗子偶尔蒙中了某些条件与自己的现实情况符合也要保持理智,自己未做过的事情或不确定的情况一定要与家人、学校老师和使馆等取得联系。
切记不要被对方的恐吓吓到,在惊慌失措下让骗子得逞。
现在不法分子的诈骗行径越来越高明,所以各位小伙伴一定要打起12万分的警觉来面对可能袭来的挑战。
然后首要关键就是一定要冷静,因为唯有冷静才能处理各种问题。
来源:《欧洲时报》英国版微信公众号“英伦圈”
作者:田皓雪子、汪宣琪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中国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