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招牌之王”南极电商(以前是南极人)也有“水域”的时候。
年初以来陷入了“金融诈骗”风波,就像“女神股”南极电商吃了“泻药”一样,股价下跌,比高峰期减少了一半以上。
南极电商日K趋势图。
一项研究引起了“蝴蝶效应”
1月4日新年第一个交易日,a股迎来了“开门红”,但南极电商股价暴跌,5日再次下跌。
没有明显的利润,但吃了两个下跌,完全不知道的股民们还在取笑“生产保暖内衣的南极人”,但没有温暖自己的股价时,兴业证券2019年发布的《盈余管理和盈余操纵的界定和识别》报告在网络上流传。
该报告列举了“XX电商”的案例,提出了6个疑问:净利润极高,没有明显壁垒,没有明显竞争对手,极轻资产的运营模式,财务数据质量下降(应收帐款),经营规模翻倍,员工数量减少,供应商和客户高度重叠。
由于与南极电商的情况一致,人们普遍认为这个“XX电商”就是指南极电商。
为了稳定军心,南极电商于1月5日晚上推出了股票回购方案。在同一天举行的机构交流会上,南极电商董事长张玉祥也表示:“用高额回购反击了人们对所谓操作的怀疑,让投资者放心了,放心了。”
但是股票回购没有给股东们“稳定汇兑”。1月6日和7日,南极电商股票持续下跌。
我在90年代做生意。1月8日晚上,张玉祥在与媒体的电话沟通中说:“我要学习法律。去伪造吗?”回答说。但是网民们回答说:“伪造和学习法律没有因果关系。”
1月12日南极电商再次下跌,股价与2020年7月10日最高点24.41元相比下跌了62.19%,市值减少到约373亿元。
看着股价惨淡,南极电商也于13日发表了对媒体报道的解释公告。最近网络上表示,质疑公司体外循环操作的PPT已被多家第三方自媒体转载,特别应对了这种疑点。
南极电商澄清公告截图。
澄清公告发布后,南极电商股价连续三天反弹,截至1月15日截止,股价收到10.48元。但是股价即使中断,挂在南极电商头上的假乌云也没有完全消散。
“逆天”数据是真是假?
投资者根据上述研究报告对南极电商操作提出质疑的原因主要是比较了2015-2017年的数据,南极电商通过税务角度计算的公司当年要缴纳的增值税金额通过财务远远低于每季度的增值税金额。前五大客户和前五大供应商高度重叠。应收账款太高了。经营规模翻倍,职员人数反而减少,净利率非常高。
南极电商与收入增加有关吗?对此,南极电商回答说,营业收入的大部分销售税率为6%(归属服务业),而不是之前第三方论述中以税务角度计算的17%销售税率,计算逻辑是错误的。
南极电商针对“前五大客户和前五大供应商高度重叠的“体外循环伪造”这一明显特征解释说,在产业链合作模式中,生产者和经销商重叠,大部分是前店铺后工厂模式,生产者和经销商都是公司的客户。
如果应收账款过高,“2018年和2019年南极电商应收账款分别控制在21.61%和20.21%,整体比例逐年下降”。南极电商说。
记者获悉,2019年南极电商各电商渠道的GMV(交易额)增长率为48.92%,阿里巴巴的总增长率为19%。南极电商GMV增长过快,但员工人数没有增加,成为市长/市场疑点之一。“截至2018-2020年底,南极电商总部的职员人数分别为401人、393人和568人。”南极电商回应。
另外,对于“净利率非常高”、“非常轻的资产”的疑问,南极电商将其归结为IP品牌认可。
但是南极电商对很多问题的应对在一些股东眼里并不是不合格的。
“作为萧山者,有时认为南极电商有自相矛盾和解释。“PPT”质疑净利润极高,南极电商回应“毛利数据”。包括2016年、2017年应收账款没有得到重大解释。包括专家在内,质疑“前店后厂”模式为什么按6%缴纳增值税。”
=2" width="640" height="360"/>股民在股东群里的评论截图。
对于近期南极电商股价大幅波动,同时市场出现公司可能存在财务造假的质疑。
15日,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高莉表示,证监会已根据相关规定,第一时间将公司股票交易纳入重点监控范围,督促公司于1月13日发布澄清公告回应市场质疑,并要求年审会计师对公司2020年度财务报告进行重点审计。证监会将坚决落实“零容忍”要求,持续关注公司相关情况,紧盯财务造假等违法违规行为,一旦发现,依法予以严肃查处。
毛利率堪比茅台,但真能长久吗?
财报显示,2019年南极电商本部业务毛利率高达92.70%。相比之下,贵州茅台2019年酒类毛利率才达到91.37%。南极电商“卖吊牌”比茅台“卖酒”赚钱?
其实,南极电商并不是一开始就靠“卖吊牌”为生的。资料显示,“南极人”品牌创立于1998年,本是一家主营保暖内衣的公司,葛优的一句“南极人不怕冷”,让南极人这个名字响彻街头巷尾。
图片来自南极电商官网。
2008年,南极人开启品牌授权商业模式,通过签约并授权供应商合作工厂生产“南极人”品牌的产品,同时签约合作经销商,授权其销售“南极人”品牌产品。
截至2019年底,南极电商合作供应商1113家,合作经销商4513家,授权店铺5800家。“南极人”品牌产品也从保暖内衣,扩展到家居服、棉袜、床上用品、居家布艺、箱包配饰、户外运动、儿童用品、汽车用品等,被市场戏称为“万物皆可南极人”。
南极电商官网截图。
2015年,南极人更名为“南极电商”,并于2015年底“借壳”新民科技登陆中小板。靠着“一本万利”的品牌授权模式,南极电商财报披露的业绩持续增长。
2015年至2019年,南极电商营收分别增长42.30%、33.85%、89.22%、240.12%、16.5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增长158.37%、75.27%、77.42%、65.92%、36.06%。
这一增长态势也延续到2020年。2020年前三季度,南极电商营收27.72亿元,同比增长4.7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22亿元,同比增长19.9%。
亮眼的财报业绩下,南极电商的股价在2020年上半年大幅抬升,从年初的12元涨到7月10日的24.41元,后因半年报业绩不佳等因素影响,股价开始不断下挫。
长期以来,南极电商品牌授权模式能否支撑企业长久发展就备受争议。
近年来,南极人屡屡登上国家质监部门及地方消费者协会的不合格产品名单,从蚕丝被、内衣、棉服、童装、冲锋衣到电推剪、卷发器、按摩棒,均有其产品上黑榜。在消费者服务平台“黑猫投诉”上,关于“南极人”的投诉量高达上百条。
不只是产品质量问题,天眼查显示,2019年以来,林心如、关晓彤、张若昀等明星将南极电商告上法庭,案由皆为“网络侵权责任纠纷”。另,南极电商还涉及侵害商标权纠纷、著作权权属、侵权纠纷、肖像权纠纷、侵害实用新型专利权纠纷等案件。
“授牌模式下,企业管控不了质量,最终损害的只有品牌。”有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