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文 > 经典语录 正文
【火龙的名言】为什么唐诗宋词里很少看到夏天的酷热?

时间:2023-05-20 作者:佚名

“祝融南来鞭火龙,火旗焰焰烧天红。日轮当午凝不去,万国如在烘炉中。五岳翠干云彩灭,阳侯海底愁波竭。何当一夕金风发,为我扫却天下热。”唐朝王毂《苦热行》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宋朝杨万里《夏夜追凉》

“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翘飞上山,人困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宋朝王令《暑旱苦热》

初衣解诗:有时候我很恍惚,在古代人是怎么过夏天的。流传下来的绝对多数诗里,都很少谈到夏天的热。在唐宋两代的诗词里,关于夏天的热很少描写,以至于我们觉得古代的夏天仿佛不那么热,就是热,也有十里荷花,水殿风来。

实际上唐朝的诗多半是各级官吏写的。一本全唐诗,绝大多数都是有文化的官僚或者和官僚是朋友圈的道士僧人朋友,夏天相对于这些人来讲,还是比较好过的。唐诗不能代表整个唐朝的风貌,所以唐诗里的夏天,是有闲诗人的夏天,又或者他们也有潦倒的时候,但经过筛选流传下来的诗,多半是绵长而有韵味的。那么关于苦夏,实在是乏善可陈,也就收录得极少。

但是收录的少不证明夏天的不热。于是我们看到了唐朝王毂的《苦热行》,写的那个热很能感同身受。

“祝融南来鞭火龙,火旗焰焰烧天红。”就是说,火神祝融从南方来,鞭打的一条火龙,让天空都烧红了。这倒是实话,每年的热,由南始,朝北推进,无风微云的黄昏或者早上,天空的彩霞红得让人绝望。

“日轮当午凝不去,万国如在烘炉中”。中午的太阳一动都不动,凝固在天空中,地上的万国山川,就好像是在炉子上烤着。唐朝也有烧烤模式,人的感觉都是相通的。

“五岳翠干云彩灭,阳侯海底愁波竭。”就是写的《苦热行》,大约也不是待在某个地方闭门造车,觉得一个地方热天下都热。很可能这一年的夏天,遭遇了大旱,虽然五岳,有夸张的嫌疑,因为山上的夏天到底比平原地带好过。但既然是苦热行,想必这一年的确是很热。这是目前没有历史资料证明,诗人所写的这首诗在哪一年?而唐朝流传下来的零星记录,也记载过唐朝贞元14年等夏天实在是太热了。

“何当一夕金风发,为我扫却天下热。”初衣也记得热到实在受不了的时候,就盼望秋天早点来。连诗人都已经热的渴望秋风,大抵在字外,现实中的人们更加的难受,只是他们是消失了话语权的一群人

在宋朝的杨万里的诗里。“夜热依然午热同”,这真是知己呀。至少初衣所在的城市,常常会有一段时间的夜热,昼夜的温差不大,人如同在热水里煮着,连个逃的地方都没有。但很显然,杨万里一直做着高官,热狠了,还有竹林可去,要知道草木多的地方,气温下降几度,都有空调的效果。

宋朝人王令,则没有进入仕途。一生都在中下层辗转。所以他写夏天的热,应该是代表普通劳动人民的心声“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太阳像长了翅膀一样的在山顶上散发着它的热度,恨不能有一个刀杀了热,可是风太不得力了。“人困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这是劳动人民的口吻,担忧着大旱,那可是连着身家性命的。

宋朝的记录比唐朝多一点,史书记载996年,6月大热,民有渴死者。公元1004年,6月壬午,人多渴死。

可以见唐宋的夏天和现在也没有什么多大的区别。而在唐宋时期,普通民众的文化程度不高,他们的生死存亡,可能只是史书上的一个数字,而随着历史的洇灭,那些数字也遗失了。所以唐诗宋词里很少看到夏天的酷热。

有很多人想穿越到古代去。我个人建议要先做足功课。冬天可以带羽绒服,可是夏天不能带空调穿越过去吧。如果有幸是落在条件较好的人家,你可以尽兴的享受古典的乐趣。但如果,你穿越到底层,又过着没有空调的夏天,那可能立马打道回府。在唐朝人的平均寿命28岁,估计宋朝也好不到哪里去哦!

不过看到古代人的苦夏,也可以减轻我们当下苦夏的一些焦虑,毕竟在医药和空调成为生活必需品当代,夏天虽然热,还是相对过得去的,现有的条件下,心静自然凉,应比前人好度夏!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历史,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欢迎留言置评!

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

本文链接:https://www.paituo.cc/meiwen/jingdian/993071.html

  •  相关专题: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