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修德》——天一村人编著
六、耻在贪慕虚名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
声闻过情,君子耻之。《孟子》
实胜,善也;名胜,耻也。故君子进德修业,孳孳不息,务实胜也。德业有未着,则恐恐然畏人知,远耻也。小人则伪而已!《通书》
名声超过自己的实际德行,君子认为是可耻的。名副其实是荣耀,名不副实是耻辱。所以君子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认真进修自己的学业,勤勉不怠,不知停止,就是要名副其实。道德学业没有显著提高,心里天天担心生怕人家知道,这是在远离耻辱。小人只知道伪装自己罢了。
君子认为自己所说的超过自己所做的是可耻。言过其行,名过其实,德不修,信不守,无才能,君子以为耻。
七、耻在机变巧诈
恶衣薄食,少思寡欲,今人以为诈,我则好诈焉。不为夸衒,若愚似鄙,今人以为耻,我则不耻也。《中说》
粗衣蔬食,恬静寡欲;现在人认为这样做是欺诈,故意做给人看的,而我就喜欢这样的欺诈。不做浮夸炫耀的事,好象迂腐鄙陋,现在人认为这样做是耻辱,而我不以为耻。节俭、寡欲、不夸衒、不虚荣、君子不以为耻。
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孟子》
君子宁已刚方见惮,毋已媚悦取容。《菜根谭》
廉耻之心,对于如何做人,关系极为重大;那些专设机巧、诡诈行骗的人,无论做什么都没有羞耻之心。如此不如人,不以为可耻,当然就事事不如人了。君子宁愿以刚正端方使人畏惧,绝不谄媚拍马讨人喜欢。
八、耻在不以正道得官
惟无所耻者,国家用之必亡。王夫之《读通鉴论》
失身取高位,爵禄反为耻。沈德潜《咏史》
不知羞耻的人,国家如果重用他,国家就会灭亡。失去人格,取得高位,高厚的爵禄反而是耻辱。
卖官者,贪赃枉法;买官者,人格低下。二者皆无耻之辈,此辈若充斥官场,这个政府就没有希望了。
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论语》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
孔子认为国家政治清明,就出来做官,领取俸禄;国家政治黑暗也出来做官,领取俸禄,那就是可耻。坚定信念,勤奋学习,死死守住完美的治国和做人的原则。政局不稳的国家不进入,政局动乱的国家不居住。国家政治清明就出来做官,政治黑暗就隐居起来。国家政治清明但自己家庭贫穷,而且地位卑贱,是可耻;国家政治黑暗但自己有亿万家财,或官位显赫,也是可耻。
君子虽穷不处亡国之势,虽贫不受乱君之禄;尊乎乱世,同乎暴君,君子耻之也。众人以毁形为耻,君子以毁义为辱;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说苑》
君子虽然不得志,但不去做即将亡国的官;虽然一贫如洗,但不接受暴君的俸禄;在乱世地位尊显,与暴君同流合污,君子认为这是最可耻的。普通人以自己的容貌受到毁坏为耻辱,君子以自己的名声受到毁坏为耻辱;普通人看重利,廉洁之士看重名。
柳下惠处鲁,三黜而不去,忧民救乱。妻曰:“无乃渎乎!君子有二耻。国无道而贵,耻也;国有道而贱,耻也。今当乱世,三黜而不去,亦近耻也。”《列女传》
柳下惠在鲁国做官,三次被降职还是不离去,忧虑民众的疾苦,解救饥荒的骚乱。他的妻子对他说:“这太没面子了!君子有两种耻辱:国家政治黑暗而自己地位显贵,是一种耻辱;国家政治清明而自己地位卑贱,也是一种耻辱。现在是乱世,政治黑暗,三次降职还不辞官离去,有点厚颜无耻了。”
凡违背法律正理,违背道义,违背良心的行为,都是耻。耻是君子日常道德行为的心理警戒线,不可逾越。人能知道什么是耻,才能知道什么当做,什么不当做。
耻可以成为评价人物的标准
论人物当论是非,不当论成败。若以成功论,则世之诡道成功者,岂皆足称者邪?是则困辱终身不足耻,非则功名振世不足多。彼以成败评豪杰者,市儿之见也。[明]钱琦《钱公良测语》
评价人物应当以大是大非为标准,不应当以取得的金钱多少、地位高低作为成功的标准。若以金钱地位作为成功的标准,那么世上以诡诈欺骗获得金钱地位的人,能算成功而加以肯定吗?坚守正道,一辈子不出来做官,受穷忍辱,不能算可耻;无所不为,出卖良心,出卖人格,买官卖官,行贿受贿,尽管得到高官厚禄,名声盖世,不但不能算荣耀而且是真正的可耻。那些以金钱地位作为成功的标准来评价人物,是市井小儿的见识。
世人多以贫贱为耻,但因守道义而贫贱是荣;世人多以富贵为荣,但富贵不以正道得之是耻。不要鄙视贫贱,要看他何以贫贱;不要仰慕富贵,要看他何以富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