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A读《晋书》系列文集《晋书笔记》之读《晋书帝纪第一》之七篇
文:小A斯蒂芬
原文【33】:二年,亮又率众十余万出斜谷,垒于郿之渭水南原。天子忧之,遣征蜀护军秦朗督步骑二万,受帝节度。
魏明帝青龙二年,即公元234年。蜀汉建兴十二年二月,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亲率大军十余万从斜谷道出兵,并在流经“郿” 这个地方的渭水南岸的平原上建筑营寨。
这里的斜谷:位于今陕西省郿县西南终南山,谷呈南北走向,南口曰褒,北口曰斜,所以又叫做“褒斜道”。
陕西省的郿县是不是董卓建筑的郿坞所在地,有待考证。
天子魏明帝曹叡非常的担忧,于是就派遣征蜀护军秦朗都督步骑兵两万人前去抵御,并直下令秦朗受到司马懿的的节度。
“节度”的意思就是秦朗直接听命于司马懿的意思。
秦朗就是三国著名“绿帽子”秦宜禄的儿子。
原文【34】:诸将欲住渭北以待之,帝曰:“百姓积聚皆在渭南,此必争之地也。”遂引军而济,背水为垒。因谓诸将曰:“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东,若西上五丈原,则诸军无事矣。”亮果上原,将北渡渭,帝遣将军周当屯阳遂以饵之。
将领们都认为应该在渭北驻扎坐待诸葛亮过河,但是司马懿却说:“这里老百姓积蓄的粮食财产都在渭水之南,那里才是必争之地。”于是就率军渡过渭水来到南岸,背靠着渭水筑起了营寨。
“背水一战”的典故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说的是韩信攻打赵国的故事。司马懿在这里也学起了韩信的做法。
司马懿安营扎寨之后对诸位将领说道:“诸葛亮要是个勇敢的人,一定会从武功县靠山的一面向东进军。要是没有这样做,而是向西走五丈原,则我们的军队就安全没事了!”
五丈原位于陕西省岐山县棋盘山北麓,是属于黄土台原的一部分。正是由于诸葛亮和司马懿在此地对持而闻名。
诸葛亮果然向西到了五丈原,计划从这里渡过渭水。司马懿就派遣了将军周当屯驻到阳遂,以此引诱诸葛亮。
阳遂的故址在今天北原县东,即今陕西省蔡家坡镇之渭水北,其实就是五丈原渭水北岸。
个人感觉,司马懿之所以会认为诸葛亮西入五丈原就会平安无事,主要是因为敌动我动的应对问题。假如诸葛亮向东进兵到武功,司马懿就必须跟着向东阻截。否则势必失去主动权。可要是诸葛亮如果往西到五丈原,司马懿就可以派遣小股兵力进行牵制,或者是引诱诸葛亮过河以攻其后。
原文【35】:数日,亮不动。帝曰:“亮欲争原而不向阳遂,此意可知也。”遣将军胡遵、雍州刺史郭淮共备阳遂,与亮会于积石,临原而战,亮不得进,还于五丈原。
可是,诸葛亮到五丈原后,数日都没有军事动静。司马懿说:“诸葛亮这是要争夺五丈原而不是想要渡河,从这里可以知道。”
司马懿的这个判断非常的准确,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这次北伐是因为“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也就是诸葛亮要占一块地盘开荒种地,以为长久之计。
于是,司马懿就派遣将军胡遵、雍州刺史郭淮到阳遂去屯驻准备开战,两军最终在积石相会。
积石可能是一个县城的名字,但也可能只是特指的一个石头比较堆积的地方。
司马懿和诸葛亮就在靠近五丈原的地方进行大战,诸葛亮没有办法前进,于是就退还到五丈原。
原文【36】:会有长星坠亮之垒,帝知其必败,遣奇兵掎亮之后,斩五百余级,获生口千余,降者六百余人。
当时,正好有一颗长星坠入到诸葛亮的大营之中。
所谓长星,大概就是彗星。
司马懿以此星象认为诸葛亮此战必败,于是就决定出奇制胜,派遣兵马牵制攻打诸葛亮的后部。结果斩杀了诸葛亮五百余首级,俘获了一千多人,并且还收降了六百多人。
原文【37】:时朝廷以亮侨军远寇,利在急战,每命帝持重,以候其变。亮数挑战,帝不出,因遗帝巾帼妇人之饰。帝怒,表请决战,天子不许,乃遣骨鲠臣卫尉辛毗杖节为军师以制之。后亮复来挑战,帝将出兵以应之,毗杖节立军门,帝乃止。
当时魏国朝廷根据对诸葛亮历次北伐的分析判断,认为诸葛亮的军队是“侨军远寇”,意思就是劳师远征,对诸葛亮来说最有利的就是速战速决,所以他总是希望急战。于是魏国朝廷就命令司马懿要持重稳定,不要急于求胜,要等待诸葛亮军队出现变故的时机。所以诸葛亮数次向司马懿挑战,司马懿都不肯出战。诸葛亮甚至让人给司马懿送去女人的头巾和饰物,以此来讽刺司马懿闭门自守如女人一般。司马懿大怒,就向汉明帝曹叡上表请求出战。可是皇帝不同意,还派遣了刚直的骨干大臣卫尉辛毗拿着代表皇帝的符节担任司马懿的军师,以阻止司马懿的行为。
“骨鲠”的意思就是刚直正直,或者物体的主要部分,即骨干。
辛毗,字佐治,颍川阳翟人,三国时期曹魏大臣。
后来诸葛亮又来挑战,司马懿就打算率领兵马出营迎战。
结果辛毗就拿着皇帝赐给他的符节站在军营大门之下(不让司马懿出战),这才制止了司马懿。原文【38】:初,蜀将姜维闻毗来,谓亮曰:“辛毗杖节而至,贼不复出矣。”亮曰:“彼本无战心,所以固请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
当蜀国将领姜维听说魏国派遣辛毗来到司马懿军营中的时候,就对诸葛亮说道:“辛毗手持着曹叡的符节而来,看来司马懿这个老贼是不会出战了!”诸葛亮说道:“他本来就没有出战的心思,之所以向朝廷请战,不过是向属下展示自己的勇猛,并不是因为惧怕而不敢出战。将领在前线,君命是可以不接受的。他要是真想和我军开战,根本用不着传书千里的去请战。”
原文【39】:帝弟孚书问军事,帝复书曰:“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与之对垒百余日,会亮病卒,诸将烧营遁走,百姓奔告,帝出兵追之。亮长史杨仪反旗鸣鼓,若将距帝者。帝以穷寇不之逼,于是杨仪结阵而去。
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写信向司马懿询问前线军情,司马懿在回信中说道:“诸葛亮志向远大但是不能够见机行事,虽然足智多谋但是缺少决断力,喜欢领兵打仗却又没有实权。虽然他提兵十万,却已经掉入到我的圈套计划之中,攻破他是必定无疑的事情。”
司马懿又与诸葛亮对持了一百多天,适逢诸葛亮生病去世,蜀汉的将领们烧毁营寨悄悄的逃走,百姓们都奔走相告传说这件事,司马懿于是出兵追击。
诸葛亮的长史杨仪见司马懿领兵前来,马上鸣鼓并调转旗帜,作出迎战司马懿的态势。司马懿当即认为穷寇不宜追,而没有继续进兵,于是杨仪结阵而去。
原文【40】:经日,乃行其营垒,观其遗事,获其图书、粮谷甚众。帝审其必死,曰:“天下奇才也。”辛毗以为尚未可知。帝曰:“军家所重,军书密计、兵马粮谷,今皆弃之,岂有人捐其五藏而可以生乎?宜急追之。”
一天以后,司马懿来到蜀国撤走后的营寨,观察他们遗留下来的东西。得到了许多图书和粮谷。司马懿这才肯定诸葛亮已经去世,并感慨说道:“诸葛亮真天下奇才也!”
但是辛毗却依然认为诸葛亮未必去世。司马懿解释说道:“一个军事家在战场上最看重的就是军事文书和机密记录、兵马、粮草,现在这些东西蜀国都丢弃了。岂能有丢弃自己的五脏六腑后还能够活着的人吗?我们现在应该马上追赶!”
原文【41】:关中多蒺藜,帝使军士二千人著软材平底木屐前行,蒺藜悉著屐,然后马步俱进。追到赤岸,乃知亮死。审问,时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走生仲达。”帝闻而笑曰:“吾便料生,不便料死故也。”
关中地区有很多蒺藜,于是司马懿就让两千军士都穿上软底平跟的木屐前进,这样蒺藜就都扎在木屐上了。然后就让马步军同时一起进军。
蒺藜(读作jí lí),是一种生长于沙地、荒地、山坡等贫瘠土地上的一年生草本植物。青鲜时可做饲料,果实可入药用。但是其果实周身多刺,非常容易扎到人及其牲畜。
司马懿一直追到“赤岸”,才知道诸葛亮真的已经死了。抓住当地百姓进行审问,听到了百姓中流行的一句谚语“死去的诸葛亮吓跑了活着的司马仲达!”
司马懿听了这句话后大笑说道:“我善于预测活人,不太善于预测死人!”
“赤岸”字面理解就是红色的岸边。
原文【42】:先是,亮使至,帝问曰:“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几米?”对曰:“三四升。”次问政事,曰:“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帝既而告人曰:“诸葛孔明其能久乎!”竟如其言。亮部将杨仪、魏延争权,仪斩延,并其众。帝欲乘隙而进,有诏不许。
之前,有诸葛亮的使者到司马懿的营寨里来,司马懿就向使者询问说道:“诸葛公每天的生活是怎么样的?能吃多少米饭呢?”使者回答说道:“每天三四升米吧!”司马懿又问政事如何,使者回答道:“凡处罚(杖责)二十以上的,诸葛丞相都要亲自过问。”
使者走后,司马懿对大家说道:“像诸葛亮这样怎么能够长久呢?”后诸葛亮病死,竟然真如司马懿所说。
后来,听说蜀汉在撤军的路上,诸葛亮的部将杨仪和魏延争夺权力,杨仪斩杀了魏延,兼并了魏延的部队。司马懿想要趁机攻打蜀汉,可是魏明帝曹叡却下诏不允许这个计划。
今天的《晋书》就读到这里,下一期再见!
小A斯蒂芬发表于2020年5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