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文 > 经典语录 正文
【吴又可名言】秦伯未:中医临证备要

时间:2023-05-19 作者:佚名

一、全身证状

全身证状,是指全身出现或不限于某一部位,或从局部能蔓延到全身的一类证状。包括恶寒、发热、疼痛、搔痒、汗出发、发斑、发疹、浮肿、消瘦、疲乏、肌肉跳动麻木、皮肤枯燥甲错变色,以及冻伤、烫火伤和蛇虫咬伤等。这类证状的原因,相当复杂,疑似证候也比较多,在一般证状中占着重要位置。虽然呈现在体表,必须分别表、里、虚、实、寒、热,特别是如外寒内热、外热内寒之类,极易为假象所蒙蔽。为此,从根本上来进行治疗。在些严重的皮肤病和汤火伤等,也能影响到内脏,应由内、外科会诊。

1、恶寒

恶寒即怕冷,一般外感证初期均有怕冷现象,接着便是发热。有的一边发热,一边仍然恶寒,有的发热后,恶寒轻减,概称为“表证”。凡是外感证,无论伤寒或温病,日期有多少,寒热有轻重,有一分恶寒即有一分表证。外感证的恶寒有一特征,就是见风后怕冷更剧,即使在暖室内没有寒气侵袭,总是全身觉冷,也有已经发热仍然不欲除去衣被。但由于外感的证候较为复杂,恶寒又是一个早期证状,初起很难确诊为某种疾病,大多观察数日后才能作出决定。同时,应与其他证状结合,如兼见头胀、鼻塞的,可以诊断为“伤风”。也正如《伤寒论》上说:“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治法以发汗疏邪为主,参阅本门“发热”条。

经常怕风寒,得暖即消失,甚至虽在夏季也不愿打开窗户,多为阳虚证,常见于脾肾两虚的久泻和痰饮咳喘等患者。这种因本身阳气不足而出现的恶寒以及阳虚形成的其他证候,概称虚寒证,都属于里证。治法须从根本上扶阳,与外感治疗完全不同。

恶风与恶寒相似,文献上虽有区分,所谓伤寒证恶寒、伤风证恶见。但一般恶寒的多恶风,恶风的也多恶寒,有临床上极难划分。总之,须结合其他证状而定,不可拘泥。

2、恶寒战粟

恶寒时战栗,简称“寒战”,常见于“疟疾”。参阅本门“寒热往来“条。

伤寒和温病过程中,有突然寒战,神情极疲,汗出后逐渐平静好转,称为“战汗”。这是患者正气虽然虚弱,在遇到有恢复的机会,正气奋起,便与邪气交争的现象,正气胜则汗出而邪解。所以战后得汗则生,汗不得出则死,实为重要关头。如无虚脱现象,可听其自然,不必慌张,必要时用复脉汤加减,以扶助元气。

“振寒”与寒战相似,同样是发抖,其区别是,从内发出者为寒战,仅是形体耸动者为振寒。振寒多由阳虚不能卫外,常伴腹痛泄泻,四肢沉重,小便不利等证。病在少阴,治宜扶阳,用真武汤。

复脉汤 人参 地黄 桂枝 麦冬 阿胶 炙甘草 麻仁 姜 枣

真武汤 附子 白芍 白术 茯苓 姜

3、发热

即“身热”,在外感证是为多见。一般的鉴别是:兼有恶风、头痛、鼻塞、咳嗽的为“伤风”;兼有恶寒、头痛、项背身体疼痛的为“伤寒”;与伤风相似而口内干燥的为“风温”;得于淋受冷雨或在雾露中行走、头胀如裹的为感受外湿。凡是外感初期发热,病邪均在体表,脉象多见浮数,治宜发汗。《内经》说:“其在皮者汗而发汗之。”就是这个意思。又因病邪的性质不同,分为辛凉发汗和辛温发汗两类,风寒宜用辛温,如葱豉汤,麻黄汤,外湿用神术散,风温宜用辛凉,如银翘散。但是,外感发热有自汗和无汗的不同,无汗的应予发汗,自汗出的不宜再汗,所以还有桂枝汤调和营卫来解肌的方法。外感发热的脉象多浮数,但也因病证不,有兼紧、兼滑、兼濡等差别。如果脉不浮而沉,或见细弱无力,便是脉证不符,不可贸然发汗,以防恶化。

外感证初期发热,大多有恶风、恶寒现象,倘然汗出后不恶风寒,发热稽留或逐渐增高,便是表邪化热传里。一般多在中焦阳明,出现口渴欲引凉饮,舌苔黄腻,脉象滑大,当用甘寒微辛法,如白虎汤。

内伤杂证,也有发热,但热型不同。李东垣曾作《内外伤辨惑论》,如说“外感则寒热齐;外感手背热、手心不热,内伤手心热、手背不热”等。参阅“发热定时”、“寒热往来”各条。

葱豉汤: 豆豉 葱白

麻黄汤: 麻黄 桂枝 杏仁 甘草

神术散: 苍术 防风 甘草 葱白 姜

银翘散: 荆芥 豆豉 薄荷 银花 桔梗 甘草 竹叶 牛蒡 芦根

桂枝汤: 桂枝 白芍 甘草 大枣 姜

白虎汤: 石膏 知母 甘草 粳米

4、发热定时

不恶寒,只发热,盛衰起伏有定时,如潮水之有汛,称为“潮热”。本证有虚有实,都属里证,区别是:虚证由气血亏损引起,大多热能退清,实证由外邪传里,热不退清,至一定时间上升。

实证潮热,多由外感开始,身热汗出蒸蒸,大便秘结,腹内胀痛拒按,每至午后四时左右热势增高,故又称“日晡发热”,属阳明胃家实,严重的能使神昏谵语。治宜攻下,用大承气汤。这是《伤寒论》的治法,必须证实体实,正气能够支持,方可使用。后来《温病条辨》提到热邪最易伤阴和下后正虚邪气复聚,出立护胃承气汤、增液承气汤等,亦可斟酌采用。吴又可说:正气日虚一日,阴津日耗一日,须加意防护其阴,不可稍在卤莽。其意义也在于此。

虚证潮热,以血虚和阴虚为多,常在午后或夜间发热,伴有心悸、汗出、神疲力乏、脉象细数等虚损证状。多由大失血、大泻后和久病等形成,水竭火炎,真阴消烁,形体日瘦,热自肌骨之间蒸蒸而出,日久则阴愈耗伤,气亦虚弱,故也称“骨蒸劳热”。宜在养血滋阴方内,采用清骨散法。也有上午潮热,下午热退,或饥饱劳倦,中气损伤,营血亦虚弱,身热心烦,懒言体困,脉大无力,属气虚范围。李东垣有甘温除热法,用补中益气汤,方内升麻柴胡本有退热作用,勿作单纯升提药看。

暑天小儿发热,或早热暮凉,或暮热早凉,兼有渴饮,尿多渴饮,尿多,烦躁,睡眠不宁,往往纠缠不解,至秋凉则自然消退。每见于东南和中南地区,尚无确当病名,暂称为“夏季热”,可用王孟英的清暑益气汤加减。

大承气汤 大黄 厚朴 枳实 玄明粉

护胃承气汤 大黄 玄参 麦冬 生地 丹皮 知母

增液承气汤 生地 玄参 麦冬 大黄 玄明粉

清骨散 银柴胡 胡黄连 鳖甲 青蒿 秦艽 地骨皮 知母 甘草

补中益气汤 黄芪 人参 白术 当归 炙草 升麻 柴胡 陈皮 姜 枣

清暑益气汤 沙参 麦冬 知母 甘草 竹叶 黄连 石斛 西瓜皮 荷叶 粳米

5、寒热往来

一阵寒一阵热,一天一次或一天有数次发作,称为“寒热往来”。这种发热,有时能够退清,有时不能退清。凡是从外感传变而来的,都为少阳经证,常伴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胀满、脉象弦数等证,用小柴胡汤和解,不可发汗、吐下。

妇人月经不调,经前常有忽寒忽热,头胀,胸胁胀闷等现象,系肝气或肝火郁结所致,可用调经汤,即小柴胡加入四物汤。也有妇女月经刚净,外感风寒发热,或在发热期内月经来潮,邪热乘虚袭入子宫,瘀热互结,亦使寒热往来,《金匮要略》称为“热入血室”,同样可用小柴胡汤泄热。但已经热入血室,应佐清营祛瘀,可在方内酌加丹参、赤芍、泽兰、焦山栀,热甚的并宜去人参加生地。

“疟疾”的主证,也是寒热反复发作,有一天一次,有两天一次,也有三天一次的,但与寒热往来的病情大不相同。一般疟疾的发作,先为背部觉冷,肌肤粟起,呵欠频频,接,着战粟鼓颔,肢体酸楚,再接着高热如烧,头痛如裂,口渴喜冷,最后遍体汗出,热退身和,前后过程约为六至八小时。其特征是:寒热有一定时间,每次的证状相同,脉象在寒战时多沉弦,发热时转为洪大而数,汗出后脉渐平静。常用方有清脾饮、截疟七宝散等。服药宜在发作前二小时左右,如果已经发作后服药,反会增加病势。本病用针炙治疗亦有良效,取穴以大椎、陶道、间使、后溪为主,但亦须在发前进行为要。所以《内经》上说: 无刺火高

火高之热,无刺浑浑之脉,无刺漉漉之汗,为其病逆,未可治也。凡为疟者,药法饮食皆然也。”

疟疾中有寒多热少的“牝疟”,先热后寒的“风疟”,但热不寒的“温疟”和 “瘅疟”,以及从原因上分的“暑疟”、“湿疟”、“痰疟”、“食疟”、“瘅疟”等。足见前人对于疟疾有过细致的观察,但有些是类疟而不是正疟。其中瘅疟在岭南烟瘅之地比较多见,属于热瘅者,发时热甚寒轻,面赤目赤,烦渴饮冷,胸闷呕吐,头痛,肢节烦疼,溲赤便秘,甚至神昏谵妄,治宜清热辟秽,用清瘅汤。

属于冷瘅者,发时恶寒战粟,热微头痛,腰痛脚软,甚则神迷不语,治宜芳香化浊,用加味不换金正气散。当神昏时期,可兼用开窍急救,参阅内脏证状“昏迷”条。

疟疾经久不愈,最能耗伤气血,呈现面色萎黄,肌肉消瘦,劳动力衰退,即使寒热止住,劳动后仍会复发,成为“劳疟”。此时不宜再用常法,应予调补气血,用何人饮。也有久疟胁下结块,劳动则寒热,称为“疟母”,治法参阅胸胁腋乳证状“胁下硬块”条。

湿热痰浊郁于中焦,出现寒热如疟,汗出不清,胸闷呕恶,口干饮少,小溲黄赤,大便或秘或溏而臭,用达原饮治之。此方本治疫邪蕴伏募原,故以槟榔、草果、厚朴泄化肠胃,佐以芩、芍、知母、姜、枣清理和解。但临床上并不限用于疫证,凡寒热往恶来,舌苔垢腻,用之均效,并可酌加柴胡开表,大黄攻里,分解寒热湿浊胶结之邪。

小柴胡汤 柴胡 黄芩 半夏 人参 甘草 姜 枣

四物汤 地黄 当归 白芍 川芎

清脾饮 青皮 厚朴 黄芩 半夏 柴胡 白术 草果 茯苓 甘草

截疟七宝饮 常山 草果 厚朴 青陈皮 槟榔 甘草

清瘅汤 青蒿 柴胡 知母 半夏 陈皮 茯苓 黄连 枳实 黄芩

常山 竹茹 益元散

加味不换金正气散 厚朴 苍术 陈皮 藿香 佩兰 草果 半夏 摈榔 菖蒲

荷叶 甘草

何人饮 首乌 人参 当归 陈皮 煨姜 枣

达原饮 厚朴 草果 槟榔 知母 白芍 黄芩 甘草 姜 枣

6、外热内寒

多属假热真寒证,即本属寒证,外表反见热象。假热证的鉴别法,张景岳曾指出:“假热者,外虽热内则寒,脉微而弱,或数而虚,或浮大无根,或弦芤断续,身虽炽热而神则静,语言谵妄而声则微,或虚狂起倒而禁之则之则止,或蚊迹假斑而浅红细碎,或喜冷饮而所用不多,或舌苔虽赤而衣被不敛,或小水多利,或大便不结,此则恶热非热,明是寒症,所谓寒极反兼热化,阴盛隔阳也。”这类证候,都是病情严重的表现,必须治本,如果误作外感发热治疗,往往汗出虚脱。

7、外寒内热

系假寒真热症。张景岳说:“假寒者外虽寒而内则热,脉数有加,或沉而鼓击,或身热寒恶衣,或便热秘结,或烦渴引饮,或肠垢臭秽,此则恶寒非寒,明是热证,所谓热极反兼寒化,阳盛隔阴也,清热则寒自退,切戒辛温发表。

8、上热下寒

足胫寒冷,面反微红似酣,兼见形寒,脉象沉细,或伴大便泄泻,系下元寒,阳气上越,称做“戴阳“,为虚脱证候之一。急用白通汤回阳,可加猪胆汁或黄连少许反佐,以防寒热格拒。服药后头汗出,脉忽浮大者难治。

肾阴亏而虚火上炎,也能呈现足冷头热,但多兼见咽干、目红,当用引火归元法,治宜七味地黄丸。胸中烦热者,加黄连少许以反佐。

白通汤 葱白 干姜 附子

七味地黄丸 熟地 山萸 山药 茯苓 丹皮 泽泻 肉桂

9身热足寒

身热、足部独凉,常见于“湿温”证。多因湿浊偏重,阳气被郁,治宜清化淡渗,使邪去则阳自通,叶天士所谓“通阳不在辛热而在利小便,切勿误认为阳虚。

10、半侧寒冷

本证较为少见,患者自头至足左半或右半身不温,汗出时亦一侧独无,当风则一侧先觉冷气砭骨,关节运动自如,酸软乏力,脉象沉细。用右归饮加当归、细辛,温运阳气,通其血脉。

11、身痛

一身尽痛,在伤寒、伤湿等外感证中经常出现,均由经络阻滞,气血不和,治以祛邪为主。汗出后外邪已去,身仍疼痛,脉象沉迟,便当调和营卫。此证必须审察有邪,有外邪的重在解表,没有外邪的应和气血。身痛,是指全身肌肉都痛,如只有四肢酸痛,属于痹证一类,参阅四肢证状“四肢疼痛“条。

跌打损伤,身体疼痛,皮肤有青紫块,系气滞瘀凝,用复元活血加减。

身痛如被打伤,皮肤青紫,面青,咽喉痛,,《金匮要略》称为“阴毒”,如果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吐脓血,则为“阳毒”。阳毒用升麻鳖甲汤,阴毒于方内去雄黄、蜀椒。关于阴阳毒,历来注解有不同意见,考查《巢氏病源》有伤寒阴阳毒候和时气阴阳毒候等篇,似与时病中的“发斑”相近。发斑可以出现两种不同的外候,习惯上分为“阳斑”和“阴斑”,参阅本门“发红斑条。

复元活血汤 当归 桃仁 红花 穿山甲 大黄 柴胡 天花粉 甘草

升麻鳖甲汤 升麻 鳖甲 当归 川椒 雄黄 甘草

12身重

常见于湿证。湿浊内阻,气机不畅,清阳不升,起卧沉重,行动懒惰,用平胃散温化和中。

久病、虚弱证出现体重不能转侧,扶持亦觉费力,为体力极虚,预后多不良。

平胃散 苍术 厚朴 陈皮 甘草

13、身痒

风寒客于肌表,得不到微汗透达,又不化热传里,感觉全身发痒,好象虫行,皮肤无异征,用桂枝麻黄各半汤。

身痒抓破出现细小血点,为风热郁于孙络,用四物消风散。如搔后多白屑,为血虚生燥,用滋燥养荣汤。

外科皮肤病中的“浸淫疮“,初起细瘰如粟米,搔痒流出脂水,因脂水蔓延成片,兼有痛感,宜祛风胜湿,凉血清热,用升麻消毒饮加苍术,黄连,并以青蛤散外搽。又有“粟疮”,形如粟粒,色红搔痒,久不愈能消耗血液,肤如蛇皮,用消风散。

“癣疮”奇痒难忍,多发于局部,由湿热、血燥及风毒形成,有汗、湿两种。“干癣”干燥无脂水,搔后起白屑;“湿癣”潮湿,搔痒则多粘液。本证极为顽固,故有“顽癣”之称,内服药难于见效,多用外治法,干癣用癣药水,湿癣用青黛散。

接触漆毒或对漆气过敏者,先由面部作痒浮肿,抓之象“瘾疹”,渐传肢体,痒痛难忍,皮破后,溃烂流水,称做“漆疮”。漆气辛热有毒,用化斑解毒汤加荆芥、蝉衣、浮萍、生甘草清解,亦可外搽青黛散,不宜洗浴。

“风疹”和“痱子”亦作痒,参阅本门“风疹”、痱子“各条。

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 白芍 麻黄 杏仁 炙甘草 姜 枣

四物消风散 生地 当归 荆芥 防风 赤芍 川芎 白癣皮 蝉衣 薄 荷 独活 柴胡 枣

滋燥养荣汤 生地 熟地 当归 白芍 黄芩 秦艽 防风 甘草

升麻消毒饮 升麻 归尾 赤芍 银花 连翘 牛蒡 山栀子 羌活 白芷 红花 防风 桔梗 甘草

青蛤散 蛤粉一两 青黛三钱 石膏一两 轻粉五钱 黄柏五钱

研末,麻油调制块状,用时凉水化涂患处。

消风散 荆芥 防风 当归 生地 苦参 苍术 蝉衣 胡麻

牛旁子 知母 石膏 甘草 木通

癣药水 百部 蛇床子 土槿皮 硫黄 白砒 斑蝥 樟脑 粉 用米醋20斤浸

青黛散 青黛 石膏 滑石 黄柏 研末,麻油调涂。

化斑解毒汤 升麻 石膏 连翘 牛旁 人中黄 黄连 知母 玄参

竹叶

14自汗

自汗是不用发汗药和其他刺激因素而自然出汗,如“伤风”、“风温“证均有自汗出证状。但一般所说的自汗,多指内伤杂证,主要由于卫气不固,津液外泄,所以汗出后有形寒、疲乏等现象。轻者用牡蛎散,重者用补阳汤。并可用龙骨、牡蛎、糯米等分研细末外扑。

15、盗汗

亦称“寝汗“,睡时汗液窃出,醒后即收,收后不恶寒,反觉烦热。多因阴虚热扰,心液不能敛藏,《内经》所谓“阳加于阴谓之汗”。故治盗汗以养阴清热为主,不同于自汗的偏衙益气固表,用益阴汤。内热重或五志之火易动者,可与当归六花黄汤结合应用。

益阴汤 生地 山萸 丹皮 白芍 麦冬 山药 泽泻 地骨

皮 莲子 灯蕊草 五味子

当归六黄汤 当归 黄芪 生熟地 黄芩

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

本文链接:https://www.paituo.cc/meiwen/jingdian/988182.html

  • 相关阅读

    【吴又可名言】“防”“治”两手抓 居家防疫巧用中医妙方

    吴又可名言相关介绍,来源:扬子晚报 本轮新冠肺炎疫情是由新冠病毒德尔塔变异株输入引发。病毒来势汹汹,在打响这场无声战斗时,承载千年智慧的中医中药如何认识疫情?又可以起到怎样的作用呢?本期大咖健康课,记者邀请到了南京市中医

    【吴又可名言】七个习惯,远离“暑湿病”

    吴又可名言相关介绍,民间有句话叫“小暑大暑,在上面蒸着煮”。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专家警告说,雨后的高温天气、湿热天气、预防“中暑湿热病”,尤其是中老年人要更加注意。 湿热伤“心”,还伤脾胃 闷热潮湿、阴雨绵绵的季节会让人

    【玻恩的名言】想象力、直觉和灵感

    玻恩的名言相关介绍,【科技随笔】 作者:严加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关于如何做学问,苏轼有句名言:“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下面是“厚积薄发”的三个范例: 我国著名代数学家曾炯早年留

    【无畏英语名言】超励志的英语座右铭——愿你永远懂得飞翔

    无畏英语名言相关介绍,1.Go for it now,the future is promised to no one. 冲吧! 就现在,未来要自己争取。 2.Your biggest rival is yourself.

    【乐长的名言】人生苦短乐长,如何度过难关

    乐长的名言相关介绍,怎样度过人生的低潮期?安静的等待;好好睡觉;锻炼身体,无论何时好的体魄都用的着;和知心的朋友谈天,基本上不发牢骚,主要是回忆快乐的时光;多读书,看一些传记,增长知识,顺带还可瞧瞧别人倒霉的时候是怎么挺

    【命运2的名言】《命运二》​:光能庇佑下的“三位一体”

    命运2的名言相关介绍,本文作者:Faraam_Knight 不知不觉中,《命运》游戏系列已经陪伴玩家们度过了七载春秋。从人类无意之中发现了“旅行者”的存在,并借助它的力量,迎来所未有的黄金时期;再到“暗影”追随着“光能”的

    【微笑的鱼名言】《微笑的鱼》一个关于释放的故事

    微笑的鱼名言相关介绍,生病之前,我是个没有太多烦恼的人,生命没有重量,所有事物对我来说都是理所当然,我对这个世界没有体会也没有怜悯;但是一场大病之后,我又变得过分敏感退缩,事事恐惧,任何小事都让我感伤莫名。书中的中年男子,

    【本人累的名言】经典语录,挑一句送给疲惫的自己

    本人累的名言相关介绍,1、最怕突如其来的关心和莫名其妙的疏远。 2、不知道若干年后,还会不会如此执着。 3、这年头,说一见钟情的,看的都是脸,不是心。 4、每个人的眼泪不一样,但想哭的念头是一样的。 5、说不尽的心酸只能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