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贾立政(人民论坛杂志社总编辑、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
摘要:理论传播生态是思想理论的多元主体在传播扩散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依存构成的生态系统。在这一生态系统中,理论工作者基于理念、职责与贡献的不同,在总体上呈现“三重境界”。通过分析其在不同境界和层次中职责使命、创新理念以及传播模式的跃升和变革,揭示理论传播生态系统的演化发展趋势,从而为构筑媒体融合时代新型传播格局,实现新时代理论武装的使命任务,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提供可供借鉴的建议。
理论来源于实践,既是对实践的概括总结,又是对实践的批判性反思、规范性矫正,同时又对行为实践进行理想性引导,是人们行动的指南。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有一句名言:“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即理论通过掌握群众这一实践主体,就能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巨大物质力量。理论指导实践,实现精神变物质,一是源于理论本身的先进、科学、强大,即真理性、彻底性;二是必须进行广泛而有效的传播,真正为公众自觉接受、积极践行。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彻底改变了理论传播原单向线性传播的基本格局,形成多元主体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交互状态的理论传播,已构成一个有着自己显著特征的生态系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新空间,那就也应该成为我们党凝聚共识的新空间”。[2]揭示理论传播这一生态系统的存在,探寻其内部结构、动力及其运行机理,明晰传播链条的各环节及其能动的主体、鲜活的客体在整个传播生态体系中所处的位置及发展方向,对构筑新型传播格局,实现新时代理论武装的使命任务,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重要价值。此文及其实践旨在从另一个视角或层面对新时代媒体融合发展的基本趋向进行探讨。
一、理论传播是一个由多领域、多方面、多层次、多主体构成的复杂生态系统
国家经济社会的运转是一套庞大而复杂的有机体系,理论传播生态是国家经济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独特、重要且具有灵魂特征的子系统。
何谓理论传播生态及系统?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需要回答什么是理论传播。理论传播,剔除了物质世界丰富多彩的外在表象,以揭示事物本质特征、相互联系、运行规律为使命,是一个由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理论成果等构成的观念和思想交互影响体系。不同于人们平时所看到的新闻宣传,理论传播是一个由高度抽象和凝练的概念系统等所组成的复杂交互过程,由供给者、阐释者、传播者、消费者,以及媒介、平台、渠道、内容(观点产品)、对象等组成。从更大的视角看,理论传播还包括其与外部生态圈,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伦理、自然等的深层互动及相互影响,其中不仅包括思维与存在、思想与行动、理论与实践之间宏观层面的交互作用与影响,不仅包括不同领域、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内容生态、人群生态、产品生态、产业生态、媒介形态,还囊括了传播主体、传播平台、传播渠道、传播客体、传播内容等一系列生态基本要素。
就具体的理论传播生态系统而言,社会系统、媒介系统、受众系统是最为主要的三大组成部分,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决定着理论传播生态系统的主要链条和动态环境。无论是思想理论的创立者、研究者、阐释者、传播者,还是接受者、实践者,其思想理念、价值彰显、表达方式、行为准则和生存发展等,都与这一生态系统有着或深或浅、或大或小、或轻或重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相互作用,才能使这个系统机体健全、运转顺畅、生生不息、优胜劣汰、充满生机活力,才能使人类社会健康发展,其思想、思维水平不断演进和提高。
从理论传播链条上各主体及其基本功能看,理论观点的创建者,即生产者,其认识的程度决定其理论所达至的高度、见解的深度,进而决定理论观点所内含的价值。创建者的思想理论观点,从根本上说来源于实践,离开人类社会实践的大环境大系统,思想理论的提出创建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理论研究者也是理论传播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抽象的理论观点和宏观的路线方针政策,只有经过更深入、更生动、更接地气、更喜闻乐见的阐释解读,才能具备更好的传播扩散开来的良好基础。
受众,是这个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同时也是这个系统中的“实践者”。一方面,他们接受、认同、消费、使用(践行)这些理论观点及其进一步衍生出的制度机制和有关政策;另一方面,其实践又是对这些理论观点价值含量的真实检验,并为思想理论的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提供了源头活水。从一定意义上讲,思想理论的“实践者”“消费者”,也是思想理论的创立者、贡献者,从根本上决定着这个生态系统的活力与健康状况。
由此,理论传播生态系统至今已形成一条极其重要的逻辑链条:理论凝结—理论阐释—理论传播—理论武装—理论实践。由这一传播链条所决定,进而形成了“主题宣传—主流媒体—主流舆论—主流意识形态”的主要思想理论存在体系;“网络传播—社交自媒体—大众舆论—多种舆情思潮”的多元观点的线上汇集体系,以及“执政党执政—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的经济社会系统。
从整个自然生态、社会生态、政治生态的大视野观察,理论传播的体系是一个优胜劣汰的生态体系。依照参与者的参与方式、所秉持的传播理念、所采取的传播手段、所取得的传播效果、所赢得的传播影响力以及所作出的传播贡献等,其在总体上呈现“三重境界”,逐级提升;每重境界可细分为三个层次,共计九个层次。理论传播“三重境界、九个层次”,从表面看是媒介形态、参与机制的不同,实质是传播理念、思想境界、目标追求、实际贡献的根本差异。
二、第一重境界:传统意义上的理论编辑
政治性、理论性、思想性和时代性,是衡量理论文章的关键尺度,也给理论编辑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第一重境界,主要讨论“传统意义上”即传统媒体的理论编辑工作,其工作职责和自身角色定位主要涉及策划、编辑、校对等工作流程,旨在发挥传统媒体优势,实现优质的理论成果生产。具体可划分为如下三个层次。
1.第一层次:合格的理论编辑
培养一位合格的理论编辑,需要五至八年时间。这是我国很多资深编辑前辈常说的一句话,也深刻揭示了理论编辑人才的宝贵以及成长发展的不易。合格的理论编辑,拥有担当这一岗位角色的基本能力,能够使编辑的理论文章达到文通字顺、观点正确之目的。
一是“文通字顺”。“文通”,即基于对文章思想主旨、逻辑结构、语言风格的总体把握,对语句进行编辑加工,实现语言表述连贯通畅;“字顺”,即文字表达规范、准确、得体。严格来说,理论文章的每一个字词、每一句话都应有所指、有出处,理论编辑必须知晓和把握,并准确认知和理解文字背后的意涵和思想。字词甚至标点的细微差别,表意可能会南辕北辙。例如“接收意见”与“接受意见”,仅一字之差,涵义却相差甚远。
二是“观点正确”。导向问题是根本问题,是新闻媒体的生命线。观点正确是导向正确的前提;观点错误,导向必然错误,而导向错误是根本性、致命性错误。“观点正确”是在文通字顺基础上对编辑的更高要求,也是最根本的要求。理论编辑作为第一道把关人,其最重要的职责使命即在于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确保文章的政治观点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2.第二层次:专业的理论编辑
理论传播者是新闻传播领域“刀尖上的舞者”。理论编辑必须有过硬的业务水平和专业水准,才能胜任理论传播对理论编辑工作者的高标准、严要求。
一是专业的基础理论。理论编辑既需要对政治、经济、文化及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具有一定涉猎和研究,更要对党的理论基础,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整体、系统地深刻把握,这是做好编辑工作的重要前提。二是专业的传播理念。站在时代的最前沿、实践的最前沿、思想的最前沿,深刻认识新闻传播、理论传播、思想传播规律,不断加深对于自身职责使命的理解和认识。三是专业的标准要求。严格遵守编辑流程、出版流程等行业规范和法律规范,按照统一评价标准处理稿件,确保编辑之后文章篇幅、观点逻辑、文字表述符合排版和刊发的需要,达到较高的专业水准。四是专业的操作水准。对理论知识与政策法规进行系统性、全局性把握,将高标准高效率贯穿约稿、组稿、审稿、改稿、退修、刊发流程,实现编校工作的统筹规划、分类施策、高效推进。五是专业的生态环境。理论编辑工作的高标准、专业化,不仅取决于编辑本人的素养和能力水平,还取决于所处部门、团队、平台工作流程机制的专业化支持和保障。没有专业的生态环境,不可能培养出专业的人才,亦不可能打造出好的作品。
由合格的理论编辑进阶为专业的理论编辑,需要经过反复的历练、积累、沉淀。随着编辑经验的逐步积累,学术资源、社会资源的日益丰富,其专业水平和能力将实现系统性提升。
3.第三层次:优秀的理论编辑
优秀的理论编辑是队伍中的佼佼者,可谓凤毛麟角。什么样的理论编辑称得上是优秀的理论编辑?
一是对政治方向、舆论导向的坚定正确把握。优秀的理论编辑具备较高的政治敏锐性、政治洞察力和鉴别力以及胸怀全局、总揽全局的意识和能力,善于从复杂的表象捕捉本质,从多元化的思潮中坚持主流,能够敏锐辨识和防范“低级红”“高级黑”现象,在“润物细无声”中传递价值、引导舆论。二是关键时刻顶得住,而且能够持续发力。探寻真理是一场寂寞的长跑。平时表现至关重要,关键时刻更见高下。关键时刻能否发挥关键作用、作出突出贡献,是检验理论编辑优秀与否的试金石。不仅如此,优秀理论编辑还应具备足够的韧劲和耐力,在本职岗位上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久久为功,从而持续不断地产出符合时代需要的好选题、好作品、好业绩。三是点石成金,善于“化腐朽为神奇”。优秀的理论编辑,是精益求精的匠人,能够通过编辑流程弥补文章逻辑结构、文字表述上的缺陷、识别并修正字里行间的潜在风险,具备将普通文章改成精品、变不可能为可能的能力。四是编采全能,而非单打一。既能编又能写、既能采又能研、既能论又会评,也是优秀理论编辑的重要特征。优秀的理论编辑,能撰写有影响力的理论文章、评论文章,具备较高的对话采访、调查研究能力,不仅有论述的能力,还有评论的功夫,是复合型、全面型人才。五是善于奉献,甘为他人作“嫁衣”。甘当人梯,是优秀理论编辑的极其重要的体现。编辑工作的本质是服务,通过自身知识、能力、思考、见解的输出,服务作者、服务单位、服务社会,这不仅需要敬业精神,更需要奉献精神。没有甘作“孺子牛”“无名英雄”的奉献精神,成就不了优秀的理论编辑,也无法达至敬畏责任、敬畏理论的境界。
综上,在第一重境界里,理论编辑的职能主要是传统意义上的理论编辑,自身的定位就是传播者。当前,新技术的广泛运用推动了各领域的飞速发展,也对理论传播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理论传播若仍仅仅局限于坐而论道,必然会被受众冷落和远离,游离于新时代的传播体系之外。理论编辑只有打破传统思维,顺应时代变革要求,不断提升综合素养和技能,推动传统编辑工作向全媒体编辑转型,打造新型媒体智库,才能适应和回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三、第二重境界:新时代观点产品的提供者
从“传统意义上的理论编辑”到“观点产品的提供者”是一个巨大的跃升,是一次质变。具体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一是“观点”理念的明确。理论传播,核心是观点的传播,观点是理论思想的核心所在、价值所在。认识到理论传播的重点是“观点”,就抓住了传播的重心和要害。这是对理论编辑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二是“观点产品”概念的提出。理论编辑的职责是生产产品而不是单纯的编辑稿件;是打造更具阅读价值的观点产品,而不是思想和内容“居高临下”的输出式宣传;要更加关注产品的去向、销售状况以及供应链、产品链等问题。从稿件到产品,是理念和认识上的巨大飞跃。三是“提供者”职能的定位。“提供者”的理念,涉及如何打造、如何传输、如何实现最大化传播等问题,其本质是更深层次“服务”思想的出现,即服务受众和市场,立足真正的阅读和消费,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这就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主流意识形态建构建立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坚实基础之上了。四是使命任务的根本改变。观念产品提供者的使命任务是打造最具阅读价值的观点产品,进而成为整个社会生态系统中健康的充满生机活力的一员。使命任务就是行为指令,它的变化决定了理论编辑的行为导向与实践遵循开始发生质的改变。
1.第一层次:打造观点产品
作为“观点产品提供者”,首先要自觉树立观点产品理念,有意识地打造观点产品。如前所述,打造观点产品与传统意义上的编辑工作不同,是对已有的各种资源、各种素材的整合提升。针对专家的约稿和一般化来稿,有些作品本身已经是比较成熟的产品,但更多的作品只是用来打造观点产品的素材,要想形成最具阅读价值的观点产品,还需要开展加工、整合、创新工作,附加多元化的智力创造,进一步优化提升产品的品质和形态。否则就无法称之为产品。具体而言,首先,是产品外观的问题。观点产品虽然是意识形态产品,是形而上的东西,但作为出版物,依然有其“形”,有其表现形式。形式不同、产品形态不同,传播效果也完全不同。其次,要对市场需求、消费者需求有充分的了解。市场欢迎什么样的产品,消费者即受众接受什么样的表达、喜欢什么样的题材,直接决定传播效果能否实现,这是由理论传播的内在规律决定的。再次,要尊重市场规律。产品本身一定要接受市场的检验,在竞争中彰显产品的价值和竞争优势。要创新编采机制、创新编辑部功能、重塑编采流程,使编辑团队在传统编采的基础上发展成为观点产品制作中心;并结合受众和市场需求进行再创造,将专家学者的新思想变成具有价值、易于传播的观点产品,让受众感受到理论创新的价值所在。
2.第二层次:实现观点产品的最大化传播
最大化传播是媒体及其从业人员的基本追求、使命所在。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1月25日在人民日报社调研时对人民日报提出要“扩大地域覆盖面、扩大人群覆盖面、扩大内容覆盖面,充分发挥在舆论上的导向作用、旗帜作用、引领作用”,[3]为我们推动并实现观点产品的最大化传播提供了方向指引。
意识形态阵地是特殊的阵地,意识形态战争是没有硝烟的特殊战争。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意识形态领域局部多元多变的趋势日益明显,各类思潮的交锋更加激烈、愈发难以甄别。基于对新的传播时代的清醒认识和判断,只有坚持高位引领,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断创新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推动观点产品占据网络空间主渠道,才能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话语权,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可以说,谁占领舆论宣传的阵地,谁就拥有了传播特定思想、意识、观念、文化的平台与渠道。当前,要不断拓展线上线下的理论传播渠道和空间,最大限度地整合一切社会资源,丰富理论传播的内涵与外延,打造融通式的理论传播格局,不断提升传播力、影响力。同时,积极运用大数据技术,对观点产品的传播趋势和受众反馈进行预判分析,把握思想舆情动态,提高理论传播的针对性和主动性,不断扩大观点产品的覆盖面,实现理论传播效应最大化。
3.第三层次:实现观点产品的“惊险跳跃”
这个“惊险跳跃”至少包含两次跳跃:首先是观点产品到观点商品的跳跃,然后是观点商品到经济效益的跳跃。前者解决的是理论传播的革命性变革问题,即由原来单一线性的“我说你听”变成多元互动的平等交流;后者解决的是理论产品的思想认同及价值实现问题,即高质量、有竞争力的产品在获得认可后,完成了商品属性意义上的价值实现。两次“惊险跳跃”完成了一项艰难的任务: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并充分实现的同时,又有效实现了理论研究与传播的经济效益,达到“双效统一”。只有从根本上解决受众对思想理论的消费问题,只有广大受众成为“消费者”,甚至自觉地掏钱购买观点产品,才能实现从观点产品到观点商品(经济效益)的跳跃。只有受众自觉接受并以知识付费形式进行购买,才能真正完成理论观点从输出到接受的完整传播,才有望实现理论传播的落地落实。只有实现这“惊险的一跃”,媒体才能获得社会及受众经济上的支持,借力“众筹”的经费使媒体的可持续发展变成现实;只有实现这“惊险的一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具有更加坚实的思想支撑。
由此也回答了长期以来人们想知道的一个问题,即党报党刊该不该走向市场的问题;走向市场后,会不会变得只听市场的?实践所给出的答案是明确的:不会。只要我们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党管媒体、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就不会出现上述问题。党管媒体、党管意识形态,不是说只管党直接掌握的媒体,而是把各个方面、各级各类媒体、所有从事新闻信息服务和舆论传播的相关业务从业人员都置于党的领导之下,党管媒体、党管意识形态既是全局的、根本的,又是具体的、系统的。
综上,在第二重境界里,理论编辑的职能进阶为打造观点产品,其自身定位演化为产品提供者。其本质是理论服务思想的确立,核心是观点产品的理念性改变,焦点是如何完成观点产品的“惊险跳跃”。这其中既有概念的提出、观念的突破,也有实践方法的改变,是理论编辑职责使命的质变性跃升。
四、第三重境界:高端思想智库的建构者
第三重境界是在前两个境界不断积累夯实的基础上的更高追求,位于整个理论传播生态系统中的头部。建设现代高端智库、发展成为现代化的高端媒体智库,这是包括思想理论媒体在内的主流媒体共同的、必然的选择,当然也是理论编辑所追求的并期待达至的更高境界。这个境界,使媒体在原有媒体属性之外,增加了适应时代发展的全新属性——推动创新、指导实践、服务决策,实现了媒体职能的历史性飞跃,实现了理论编辑职能价值的历史性飞跃。
1.第一层次:服务学术研究,推动理论创新
服务学术研究让理论编辑的视野更加开阔、能力更加多元,也让他们所打造的观点产品的种类更多、产品链条更长。进入高端思想智库境界,编辑与作者的关系悄然发生改变。理论编辑提供的已不是约稿、发稿这种简单的服务了,而是基于自己的理论积淀、采编能力施展更大的作为,从而在更为根本更为关键的领域服务学术研究、推动理论创新,助力其最大化传播。
从实践维度来看,首先,理论编辑借助自己的传播优势、平台优势,与专家学者建立更加紧密的关系,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相互交流,筑牢思想理论媒体向高端智库跃升的基础;其次,建设更强大的人才团队,当然,这个强大是建立在第一、第二重境界基础上的强大;第三,深入介入和深耕学术研究,积极申请国家和地方的重大理论课题,进行立项研究,使自身真正在学术研究实力上强大起来,在学术领域建立自身的理论学术地位和话语权;最后,建设更加科学、更加系统的指标体系、调查体系以及数据库,直接为专家学者的课题研究提供基础数据、调查样本、典型经验,既而深入推进和开展横向合作,等等。
2.第二层次:服务实践发展,推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总结
媒体报道新闻、进行理论传播,本身就是服务于实践发展。而作为具有媒体基因的高端智库,其服务的方式、内容和维度则与前者存在根本上的差异。
这里的差异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理论传播与新闻报道的不同,也就是理论传播平台和新闻媒体的差异;二是智库化的理论平台和传统的理论平台的区别,高端智库平台服务于实践探索,致力于实践总结,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基础上提供高端智库服务。主要方式有以下三种。
第一,实践基础上的理论总结。即基于对发展成就、发展经验的深入调查,进行实践层面的经验分析,经由提炼归纳在理论层面形成具有一定普遍性意义的经验,再放诸更广的实践领域进行理论检验、理论创新,实现对于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创新探索。第二,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即通过建构指标体系,实现引导发展趋势、评价发展成果之目的。以《人民论坛》为例,随着数据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研究团队的不断壮大,其积极构建的思想家指数、公众思想指数(即民心向背问题的研究)、治理效能指数这三大指数的理论和现实价值日益凸显,正在加快推动内容价值的最优化、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实现。第三,前沿探索、先进经验的推广。通过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为地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海量数据支撑、科学测评方法,为地方发展提供典型案例参考,引领实践创新,让高校学者与行政干部、中央与地方实现多元互动交流,共同努力为实践发展、理论创新作出贡献。基于理论与实践的创新结合,形成以对象化定制服务为核心特征的现代智库型全媒体商业模式,构建理论传播独具特色的核心竞争力。
3.第三层次:服务高层决策,关键时刻发挥关键作用
服务高层决策,关键时刻发挥关键作用,是理论工作者、媒体工作者的至高理想。理论编辑具备服务中央决策重点的优势,主要包括调查群众所思所想所盼,研判社会思潮走向、思想动向,把握意识形态问题与安全,深入分析某一地域的重大问题、某一方面的重大国际问题,等等。服务高层决策这一需求对理论编辑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导向作用、启发意义:能够在中央需要的某些方面,深入掌握基层和全国的状况;能够更加明确地从某一个方面了解民心所向、民心向背;能够通过把握时代的发展方向、政策的发展趋势,为党的理论的创新发展作出贡献。由是观之,智库通过打造权威的理论产品,拓展了全新的发展空间,实现了理论与实践需求的全方位结合,实现对观点产品全流程、全链条的提升和超越。由此,“惊险跳跃”的方式和手段也就更为多元、更具有深层次的价值和意义了。
要达成服务中央决策的目标,服务渠道的获取至关重要、理论平台的声誉至关重要,服务经验的积累至关重要、关键时刻的信任期待至关重要。由此,才能形成理论产品的金字塔效应、传播效果的金字塔效应、力量凝聚的金字塔效应、学术引领的金字塔效应。
为党和国家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提供重要依据、参考和支撑,确保智库提供的决策建议可信、可靠、可用,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重要使命。时代的发展赋予媒体尤其是思想理论媒体比以往更为深刻、更为广泛的内涵,仅仅进行传播业态的丰富和创新是远远不够的。要真正发挥思想理论、观点产品的核心优势,必须进行智库化转型,成为具有研究、评价、调查、服务等专业化服务能力的智库型媒体组织,为中央重大决策提供数据支撑,提供决策参考。要始终站在理论前沿,把握舆论动向,进行思维创造,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壮大主流意识形态,做到既坚持正确导向,又实现有效引导,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理论支撑,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发展和创新传播。
综上,在第三重境界里,理论编辑的职能是智库服务,自身定位是思想参谋。这是包含整个产品链、价值链、传播链、产业链在内的理论传播生态系统的高级形态。
五、构筑良好理论传播生态,实现境界的不断跃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报、党刊、党台、党网等主流媒体必须紧跟时代,大胆运用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加快融合发展步伐,实现宣传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4]在“万物皆媒”的时代,如何让党的理论以最迅速、最广泛的方式同群众见面,如何让党的理论传播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如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要在创新创造中探索构建全新传播生态,在不断学习与融合发展中提升理论和思想境界。
1.打造开放型、协同型理论研究生态,以深度合作赋予主流媒体新的生命力
理论研究生态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系统中的多元主体相互依存,和谐共生;只有共同发力,形成合力,才能产生巨大的传播力、影响力。专家学者(教育家、理论家)、党政干部、媒体工作者,既是理论武装工作的关键对象,又是理论武装工作的重要参与者、积极推动者,是理论武装对象和理论武装推动者双重角色的统一,加强新时代党的理论武装工作,需要以专业知识为背景,汇聚专业领军人物和专职研究人员,建立专业化的研究平台,针对特定领域进行长期专题研究、深度融通研究、跟踪调查研究,源源不断产出具有思想性、建设性、科学性、前瞻性和独立性的思想观点产品。只有与生态系统中的其他要素深度合作、共赢发展,摒弃“单打独斗”的思维方式,组织跨体制、跨部门、跨学科研究,形成“1+N”的聚合模式,才能使我们的理论武装由“孤岛”变为“群岛”。
2.打造权威专业、高度融合的理论传播生态,以全媒体传播矩阵增强智库核心竞争力
当信息与思想传播的轨道不断拓宽、新型媒体的“躯干与四肢”更加茁壮之后,轨道上飞驰的列车、躯干所支撑的“头脑”也必须有足够的速度与质量,才能实现真正的融合发展,做到以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而这个“列车”与“头脑”,要靠优质的内容创新能力与思想产出水平赋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抓紧做好顶层设计,打造新型传播平台,建成新型主流媒体,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5]。当智库化建设作为理念贯穿于主流媒体的发展战略中,当我们进入到理论传播的第三重境界第三层次,就能激活主流媒体在内容生产方面的深厚积累,使其核心功能从讲好故事、传递信息,延伸至思想挖掘、战略研判、方案供给、价值传递;有望以现实导向、问题意识、思想深度,重塑和提振传统媒体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发挥好智库功能,主流媒体必须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延展传播链条,实现“流程再造”,搭建立体传播矩阵,助力智库媒体转型升级。
3.打造深入基层、覆盖全面的调查研究生态,以服务决策奠定实践性基础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传播生态中,只有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及时有效的良性互动,瞄准党和国家宏观决策重大需求,供需对接,共建平台,保持与决策部门的畅通交流、有效互动,避免与决策需求脱节、与实践需求脱节,这才是智库型媒体存在的应有之义。要聚焦为学之用、为政之用的研究目标,着力在中央关注的重大问题研究上下功夫,做到“想中央所想、急中央所急”,提炼关键的科学问题和基础问题,建立研究的理论框架,对中央关心、影响全局的重大问题及时拿出高质量成果,提供实用管用的政策建议。而这对媒体及编辑记者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智库化转型打造“人才集训营”,引导理论编辑不仅要作为记录者,而且要成为既有一线感知与专业积淀,又掌握传播渠道和传播技能的分析师、研究员,以“守正创新”的方式,做“曲高和众”而不是“曲高和寡”的思想理论产品,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4.打造推动技术、理念、流程、方法变革的融合创新生态,以新优势实现理论传播的境界跃升
媒体融合是时代发展的大趋势。2019年1月25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专门探讨了这一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要运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舆论支持。”[6]。当前,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7]媒体融合时代,传统媒体的理论编辑使命和任务、理论传播模式必将发生巨大改变。理论媒体应以传播技术变革为起点,推动传播理念、传播流程、传播方法融合创新,进而构筑良好的理论传播生态,实现理论传播的境界的不断跃升。
【注:本文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深化新时代若干重大理论问题研究”(2019MZD032)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18
[3]新华月报,编.新中国70年大事记(1949.10.1—2019.10.1)(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1937
[4][6][7]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共同思想基础[N].人民日报,2019-01-26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19
*据《中国出版》2022年5期
来源: 人民论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