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词佳句 > 经典语录 正文
(疲惫不堪造句)疲惫不堪造句四年级…

时间:2022-12-13 04:36:22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星期天完全不能发声后,在失语症状态下生活了近一周,感慨地和诸君分享了一两件事。

自周日起床发现嗓子彻底哑了后,先是一阵的慌乱,连比带画的总算是让家人明白了情况,家人甚是着急,立刻就要将我送医,我自己也是心中焦虑。转念间,心又平静下来,其实,这个结果是在意料之中,本就是感冒咳嗽,加上周六说话过多,让喉咙疲惫不堪,失声是正常结果,只要注意休息,自然就会痊愈,没有什么可以担心的。

于是,我想要安慰家人,却发现自己只能张嘴,无法出声,这时候感到语言可真是重要,突然体会到有口不能自辩的苦来。总是需要将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于是拿起了纸和笔,逐句书写。

这个过程中,真的感受到,原来说话是件很轻松很简单的事情,当提笔书写的时候,原本一秒就可以说完的话,需要写上好一会儿,对方也要看上一阵,而不如说和听时那么的迅捷。特别时需要表达完整和较复杂的意思时,更是写得费劲,需要组词造句,需要斟酌一下,甚至需要修改,可是在说话的时候好像就没有这么复杂的过程。我不由的思考了一下:如果,在说话中也如此慎重的筛选一下词句,是不是表达的意思会更清晰呢?我决定,在以后的说话中注意这个点。

将写下的句子给对方看,我发现其实也不错,从对方的反馈来看,对方能更明确地接收到我所要表达的内容,这样的沟通更加有效,减少了很多的误解和解释。看起来,这还是个不错的高效沟通方式。而且,因为少了语气语调的使用,好像还能减少因为对语气语调理解和把握的不同差异而造成的误会。

当家人在慌乱中接受了我失语的状态后,整整一天,家人们都出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每个和我对话的人都压低了声音,用轻轻的细语,悄悄地和我说话。刚开始我没有注意到,随后我忽然就发现了这个现象。原本时正常说话的人,只要是需要和我交流,就会自觉地压低嗓音,悄悄地靠近我,几乎是耳语地对我说话,脸上还很配合地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我很想要大笑,可是笑不起来,因为没有声音。我心里说,你们又没有失语,干嘛要小声说话呀!

我将这句话写在纸上,拿给家人看,几乎所有看了这句话的人都会立刻挺直身体,长出一口气,笑笑,然后说:“对呀,我嗓子又没有哑!我能说话的。”

这个现象很有趣,人很容易被感染,很容易被代入。

到了傍晚时分,家人已经完全接收了我失语的状态,没有人再会特意压低声音说话,也没有人再对等我书写这件事表现出焦虑,大家都很坦然,都习以为常。这就是人的适应能力吧。

一切恢复了平常的样子,除了我无法发声,不过这已经也成了平常的样子。

因为书写太麻烦,为了减少书写的内容,但是又能准确表达我的意思,我在不自觉中对语句进行了精简和提炼,思考得更多,输出的更直接,毕竟客套话写起来太浪费时间,也太累了。这样的结果是,我发现客套话是不必要的,直接反馈是更有效的沟通,能简单明了表达自己才更能让对方正确接收。今后继续保持。

我也有了更多的时间只是观察,这才发现,原来平时的我观察太少,观察得太不仔细了。为了节省自己的书写,所以我更仔细地观察对方说话的神态和语气,更仔细地聆听对方说的每句话,为的是让自己能更准确接收对方的表达信息,这样在我反馈时才能更针对性,减少为了消除误会而多写的那些字。这样做的结果是沟通更高效,误解更少。今后需要继续保持。

还有一个现象,因为失语,大家对于我的态度也都友善了起来,我觉得不是因为同情伤残人士的缘故。如果说家人开始可能出于照顾我的心理,但是外人就不是了,因为他们也并不了解发生了什么。更多的,还是因为我自身态度的变化。因为我更认真地在倾听,更真诚地在思考。我想,这份真诚对方是一定能感受到的。

这次的失语,让我对自己有了更多的反思,多听,少说,多思考,说重点,认真倾听,真诚思索。这是我的功课。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