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文 > 经典语录 正文
【有关两面性的名言】50句超全新传名言汇总,助你圆梦理想院校

时间:2023-05-16 作者:佚名

进入冲刺阶段,相信大家基础知识都掌握得差不多啦。在一遍又一遍背书的同时,可不要忘记答题练习。想要在众多考研er中脱颖而出,那么答题三大法宝:名言、数据、案例可少不了。今天阿匠就给大家整理了50句超全的名人名言,在答论述题中都给我用起来,让你与理想院校录取通知书锁死!

答题中亮点制造者——名言

语言的专业化表达是拉开分数的一个关键所在,这与我们自身的语言功底有关,但语言功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那么有没有一种耗时短又见效快的方法呢?当然有!引用名言就是这样一种相对取巧的方法,一方面可以减少自己的口水话,提高专业化的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更多的展示专业积累素养,分数蹭蹭蹭往上涨!

名言用法

一般来说名言适合放在论述题的开头、结尾,以及一个段落的开头,关键是要显眼,给老师留下一个好印象,同时引用名言也要点出是谁说的。

当然,名言一定要用对地方,契合自己的表达内容,如果生搬硬套、过度援引,会适得其反,引起老师的反感。所以,在学习积累这些名言的同时,一定要理解记忆,放在特定的语境中使用。

打个样:英尼斯在《传播的偏向》中提出:一种媒介的长处,将导致一种的新文明的诞生。我们正处于一个新媒体时代中, 在这个时代背景中, 新闻传播模式也受到了深刻的影响, 我们只有紧跟时代潮流, 不断地进行新闻传播模式创新, 使新闻传播模式能够与新媒体时代的传播媒介和人们的新闻接受习惯相符合,才能够使新闻获得高效和优质传播。

媒介技术

1. 英尼斯在《传播的偏向》中提出:一种媒介的长处,将导致一种的新文明的诞生。

适用范围:新媒体、融媒体给社会带来的新变革等

2. 麦克卢汉曾说过:“任何技术都倾向于创造一个全新的人类环境。”

适用范围:新媒体技术给社会带来的全新变革,新媒体技术的积极影响等

3. 福柯认为:民主的观念是要是要使社会各个角落都暴露在阳光下,而不是隐藏在黑箱中,现代传媒社会将传统的权力运作正当化与日常化。

适用范围:新媒介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如媒介使用权,言论自由权的充分实现等


4. 保罗·莱文森的“补偿性媒介”理论认为,补救性的媒介并不比最初的媒介本身更能“无噪音”的解决问题。相反,他们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带来的“噪音”比带走的要多——通过提供一个陷阱而不是绝对的进步。

适用范围:媒介技术的革新,新媒介应用过程中乱象频发等


5. 著名传播学者保罗.莱文森曾说过:“任何技术都是刀子的翻版”。

适用范围:现代新媒体技术的正负效应,两面性等


6. 芒福德认为:技术只是人类文化中的一个元素,它起作用的好坏,取决于社会集团对其利用的好坏

适用范围:媒体技术的双面性,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正负影响等

7. 新媒介成为人类解放的工具还是支配人类的工具,关键看媒介掌握在什么人手里。——乔姆斯基


8. 尼尔·波兹曼在《技术垄断》中所提到的“塔姆斯法老的审判”,他认为每一种技术既是包袱也是恩赐,不是非此即彼的结果,而是利弊同在的产物。

适用范围:当谈到对媒介技术的看法,持技术中性论观点等


9. 就像舒德逊所认为的:“媒介的力量不仅仅在于它所提供的内容,更在于它提供内容的形式。”

适用范围:新媒介技术的发展对传播内容的影响、例如VR新闻等


10. 计算不再只和计算有关,它决定我们的生活。——尼葛洛庞帝

适用范围:当前媒介环境对人的发展影响等


11. 曼纽尔·卡斯特认为,时间空间是“社会结构和结构变化的最直接的表达”,时空变化会带来社会变迁。——《网路社会的崛起》

适用范围:新媒体与社会变迁等

网络谣言

12. 谎言跨越半个地球的时候,真相还在穿鞋——马克吐温

适用范围:网络谣言辟谣的难度和滞后性等


13. 正如理查德·斯皮内洛所说:“如果很容易发表和传播真实而有价值的东西,那么就很容易传播诽谤、谎言和色情信息。”

适用范围: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谣言生成与传播等

网络流行文化与媒介事件

14. 凯尔纳在《媒体奇观》中指出:“流行文化的文本吸引了大多数受众的注意力,凝聚了他们的想象力,成为记录当代社会品位、希望、恐惧和幻想的晴雨表。”

适用范围:分析某种文化现象流行的原因等

15. 詹姆斯·凯瑞在其著作《作为文化的传播》中指出:传播仪式观并非指信息在空中的传散,而是指在时间上对一个社会的维系,不是分享信息的行为,而是共享信仰的表征。

适用范围:媒介事件的解读、现象级传播现象的出现,例如观看奥运会、春晚、围观直播等


16. 芥川龙之介在《河童》中有一段话:既无人反对打碎偶像,也无人不愿成为偶像。

适用范围:舆论领袖、意见领袖、网红话题等


17. “目光聚集的地方,金钱必将追随”——凯文·凯利

适用范围:“标题党、虚假新闻、抢热点”等话题

信息与传播

18. 阿隆·斯沃茨曾坦言“信息即权利”。

如桑斯坦所言:“公众只对自己感兴趣的信息保持兴趣和热情。”

适用范围:传播的内容以及受众的选择性接触等


19. 诺伯特·维纳:“传播是社会这个建筑物得以粘合在一起的混凝土”

适用范围:传播的功能和意义等

隐私权与被遗忘权

20. 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提到:“经济利润最大化,导致隐私成为产品销售的符号。”

适用范围:娱乐八卦过度消费明星隐私、直播中所涉及到的主播的隐私以及各种综艺真人秀不就是以消费明星隐私来博收视率和卖点等


21. 新技术的发明解决了人类的遗忘问题,但也带来了新的困惑,那就是一些不必要的信息都被保存下来可能会增加人们的负担,因此,在信息海量生产和储存的时代,“删除”(或“被遗忘”)成为一项权利(权力)。——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删除——大数据取舍之道》


22. 有史以来,对于我们人类而言,遗忘一直是常态,而记忆才是例外。在数字时代,或许人类发生的最根本的改变,就是记忆与遗忘原有平衡的反转。——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

适用范围:被遗忘权以及大数据时代下的隐私问题等


23. 这种虚拟与现实的矛盾感让毫不费力地“窥探”他人的生活状态又能全身而退。在这样情境下的交往在一定程度上不用为现实负责。——吉登斯

适用范围:分析新媒体环境下的窥私欲,以及在场景的脱离时空、用户身份模糊、来去自如的背景下,以此可能引发的自我认同危机,带来人与人关系的疏离。

群体极化与集合行为

24. 《预知社会》中所说的类似,我们无法预知每个个体的行为,但是当个体数量达到一定程度时,群体的行为就变得有章可循,会在一片混沌中涌现出秩序和稳定。


25. 在群体之中,绝对不存在理性的人。因为正如我们前面所说,群体能够消灭个人的独立意识,独立的思考能力。事实上,早在他们的独立意识丧失之前,他们的思想与感情就已被群体所同化。——勒庞《乌合之众》

适用范围:群体传播、网络上群体的非理性传播、集合行为等

跨文化传播

26. 罗兰•巴尔特认为,照片的表意机制既不是自然存在的,也不是人工任意决定的,而是历史的,或称文化的共识所致。因此,制造和解读照片就如制造和解读文字一样,需要一个进入特定文化学习的过程。

适用范围:跨文化传播、国际传播和如何改善传播技巧等

公民新闻

27. 尼葛洛庞帝说:公众就像“没有执照的电视台”。

适用范围:公民新闻、草根新闻、以及现在的直播等


28. 詹姆士·卡里(James carey):“新闻的灵魂是公众,公众是新闻的最高目标,没有公众,新闻也就成为没有意义的事业。”

适用范围:公民新闻、受众中心论、新闻事业的人民性、报纸在面对大众利益和商业利益如何取舍的问题

后真相与新闻真实性

29. 考虑事物虚幻的形状,远比考虑它们真正形状更重要,因为只有它们,是我们能看到并加以再现的形状。有时不真实的东西比真实的东西包含更多的真理。——勒庞

适用范围:关于后真相时代的“观点比事实更重要”等论述看法,新媒体时代下新闻真实等

30. 鲍德里亚在《拟像与仿真》一书中提出了一个”拟像世界“的概念,在这个世界里,人们对真实世界失去兴趣,却沉溺在“拟像”之中。

适用范围:后真相时代下新闻真实性、受众对媒体标签化报道的偏听偏信等

31.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有句名言,“对于事实问题的健全的判断是一切德行的真正基础。”

适用范围:对后真相时代新闻真实的批判等

32. 多数情况下我们并不是先理解后定义,而是先定义后理解——沃尔特·李普曼

适用范围:批判“后真相时代”意义的陨落等

33.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发展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中之指出: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要秉持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准确真实地传播新闻信息,自觉抵制错误观点,杜绝虚假新闻。

适用范围:遵循新闻真实性,对虚假新闻的批判等

34. 沃尔特·李普曼认为:成见系统一旦完全固定下来,我们的注意力就会受到支持这一系统的事实的吸引,对于和它相抵触的事实则会视而不见。

适用范围:媒体报道的标签化现象,受众的情绪化表达等

舆论

35. 道德判断往往比建设性的思想更常见。——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

适用范围:批判微博、贴吧中的“键盘侠”、站队、抒发恶劣情绪等现象


36. 达伦多夫在社会冲突论中认为:“冲突也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

适用范围:微博的“自我澄清机制”等

网络暴力

37. 涂尔干在《道德教育》一书中指出,社会危机的根源在于道德“真空”的出现。


38. 伏尔泰曾说:人人手持心中的圣旗,满目红光地走向罪恶。

39. 约翰·威尔伍德说过,期望常是一种微妙的暴力,因为这是要求别人,顺从我们的意志。

适用范围:道德绑架,键盘侠,离线介入者,站在道德高地实施语言暴力等

媒介素养

40. 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中说:群体的情绪是极端的、冲动的、偏执的、专横的、群体埋葬了所有的怀疑精神与独立意识,他们只臣服于激烈的言辞、虚假的形象。

适用范围:公众的媒介素养,如道德绑架、群体极化、语言暴力等,法不责众的匿名状态等

新闻专业主义

41. 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嘹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普利策

适用范围:新闻的作用,新闻专业专业主义等与新闻相关的问题


42. 只有最崇高的理想,兢兢业业的正当行为,对于所涉及的问题具备正确知识以及真诚的道德责任感,才能使报刊不屈从于商业利益,不寻求自私的目的,不反对公众的福利。——普利策

适用范围:新闻伦理以及记者的职业道德

新闻作用

43. 新闻的作用是突出的表明一个事件,而真实的作用是把隐藏的事实显露出来。——李普曼

适用范围:新闻的作用、机器人不能代替记者等话题等

44. 用事实去表达无形的意见——胡乔木

适用范围:新闻客观性等

传统媒体

45. 民众的承认是报刊赖以生存的的条件,没有这种条件,报刊就会无可挽救的陷入绝境。——马克思


46. 罪恶、卑鄙和腐败最害怕的就是报纸,因为任何法律、伦理和规章制度都无法与报纸相比。

——普利策

适用范围:报纸该如何应对消亡危机以及对报纸消亡论的看法等


47. 王青雷(从央视辞退记者):“传统媒体真正溃败的原因不是无法对抗新媒体的冲击,而是无法在艰难的舆论环境中,以对国家、对人民负责的勇气,用真实的声音赢得公众的尊敬和信任。”

适用范围:媒介公信力以及传统媒体的信任危机等话题

消费社会与景观社会

48. 贝尔认为,最能满足人类在城市社会中寻求刺激与新鲜社交的迫切欲望的,莫过于艺术中的视觉成分了。——《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

适用范围:分析视觉媒体带来的影响、景观社会等

49. 丰盛带来了浪费,而这种浪费,导致了物的使用价值重要性的降低,而时尚价值等符号价值的地位开始陡升。——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

适用范围:批判消费社会和非理性消费等

50. 对差异的崇拜恰恰基于缺乏差别。——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

适用范围:批判文化工业体制下的虚假“个性化”等

阿匠温馨提示:记住名言只是在自己整个答案上的锦上添花,不能生搬硬套,考试中最重要的还是自己的知识广度以及思考深度。可以从现在开始,在答题练习中,都有意识的将名言运用起来,不断练习,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

本文链接:https://www.paituo.cc/meiwen/jingdian/978497.html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