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文 > 经典语录 正文
【事情都有两面性名言】老子:做人要懂得迂回,成事要懂得后退

时间:2023-05-16 作者:佚名

老子与《道德经》

两千多年前,有一个叫老子的人写了一本叫《老子》的书,这本书又名《道德经》。但有人可能不知道的是,这个叫老子的人究竟是谁?原名叫什么?老子的真名叫李耳,关于他还有一个奇妙的传说。

传说几千年前,老子的母亲吃了一颗李子,然后就怀上了老子。别人十月怀胎,但老子的母亲足足怀了九九八十一年,才生下老子。老子出生时耳朵特别大,而且还指着李子树,然后,母亲就给他取名李耳。那么,李耳为什么后来又被别人称为老子?第一,是因为老子历经八十一年才出生,出生就比别的小孩大了几十岁,所以比较老;而且,传说老子生下来之后,全身须发皆白,一派垂老气象,于是别人叫他老子。第二,“子”在古代是一种敬称,是对某方面大家的尊称。事实上,以老子留给世人的智慧,这个名称他也当得起。

关于老子的传说真实性不足,但其用自己一生的思考,给世人留下了巨大的智慧宝库。《道德经》只有短短五千言,却涵天盖地、尽说人道,字字珠玑、句句精辟,随便拿出一句都可以作为至理格言和人们的座右铭。《道德经》推崇柔弱的智慧,崇尚守柔贵雌,其他如功成身退、祸福相倚、上善若水等思想不仅对历史产生重大影响,也是照亮我们前进道路,指引我们人生的大智慧。

一、做人要懂得迂回的智慧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弯曲可以保全,受压反而伸直;低陷得到充盈,凋敝于是更新;单一因而得到,繁多所以迷惑。

感悟:很多人喜欢直来直往,结果把事情办坏了。春秋时期齐景公喜欢养鸟,他让臣子烛邹看管一只鸟,结果烛邹不小心,让这只鸟飞了,齐景公生气要杀烛邹。

齐国国相晏子知道了,就说:好吧,把烛邹杀了给大王谢罪,在杀死他之前我要当着大王的面数落他的罪行,让他死得瞑目。晏子命人绑了烛邹,数落其罪,共有三条:其一,大王的鸟竟然让你放飞了;第二,你放飞了大王的鸟,惹得大王为一只鸟而杀人;第三,你死了不要紧,可是大王为一只鸟而杀人的事情传出去,其他诸侯国的国君和国民会笑话我们齐国国君把一只鸟看得比人的生命更重要,这不是败坏大王的声誉吗?有此三条,烛邹该杀。齐景公闻言笑了,说:“赶快放人,我明白了。”这就是晏子“曲则全”的智慧。

二、做人要有水的精神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感悟:在老子看来,最高的德性、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具有道的精神:生化、利生。我们都知道地球上有了水,才有了生物。地球上一切原始生命都孕育于水。

故说:水是生命之源。水的第二个精神就是“不争”,能顺势而为。水无常势,水无常形,道也如此,道不跟万物争,而天地万物无法与道相争。人要学水的精神,抱着利他、不争的心态做事,才会如鱼得水。

三、持而不盈、富贵不骄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显露锋芒,锐势难以保持长久;金玉满堂,无法守藏;如果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祸根;一件事情做的圆满了,就要含藏收敛,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道理。

感悟:日中则昃日,月影则亏。一定要知道为人处事的度在哪里。事不可做绝,话不可说尽。老子说的是不要在某个方面因为自己的专长而盈满,说话、做事要留有余地,才会有发展与回旋的空间,不要给自己留下祸患。这是处世的大智慧。

四、功成身退是一种智慧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生长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抚育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导引万物而不主宰,这就是奥妙玄远的德。

感悟:范蠡不争权势,从王佐之才到平民百姓,泛舟四海,诚信经商,造就了自己功成身退的一生;屠羊说,在楚昭王逃离时一直追随,楚昭王复国后,不求任何赏赐;王阳明平定宸濠之乱后,依然淡定讲“心学”,他们的共同点就是在功成之后不执着于无谓的追求。实际上, 放不下那些无谓的欲望,舍不得那些可有可无的蝇头小利,也许会赢得了一时,但最终可能会输得更多。

五、战胜自己,才是真正的强大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能了解别人的可谓机智,能认识自己的才叫聪明。能战胜别人的只能说明有力气,战胜自己的才叫强者。知道满足者才感到自己富有,身体力行才说明他有远大的志向。

感悟:曾国藩说:“古来英杰,非有一种刚强之气,万不能成大事也。”这种刚强,不是战胜别人,而是自我战胜。严于律己,不甘颓废自弃,克服了自己的弱点,自胜方能事成。

六、报怨以德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以无为的态度去有所作为,以不滋事的方法去处理事物,以恬淡无味当作有味。大生于小,多起于少。

感悟:老子不主张与人结怨,主张和解,主张修善。个人与个人可以结怨,家族与家族可以结怨,国家与国家可以结怨。这种积就的冤仇不利于个人的生活,不利于社会的安定、不利于世界的和平。老子从天道之善而得出的结论是:尽量不要结怨,而要积极修善,为了修善也不能结怨,一旦结怨,就难以为善。俗话说:“冤冤相报何时了”,“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

七、守柔贵雌的大智慧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以后身体就变得僵硬。草木生长时是柔软脆弱的,死了以后就变得干硬枯槁了。所以坚强的东西属于死亡的一类,柔弱的东西属于生长的一类。

因此,用兵逞强就会遭到灭亡,树木强大了就会遭到砍伐摧折。凡是强大的,总是处于下位,凡是柔弱的,反而居于上位。

感悟:老子认识到柔弱的东西里面蕴涵着韧性,生命力旺盛,发展的余地极大,很能持久。故在柔弱与刚强的对立之中,老子断言柔弱的呈现胜于刚强的特性。“柔弱胜刚强”的例子是很多的,最典型的就是水,老子说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也就是说,天下之物论柔弱莫过于水,而在攻克坚强的东西方面没有什么能胜过它,水凭借流动的力量改变它表面上看来是柔弱卑下的特性,水能穿山透石,淹田毁舍,任何坚强的东西都阻止不了它,战胜不了它。

用水一样平静质朴的心地,去看待世间的纷纷扰扰,用柔弱的方式应对刚强,这不是无能,而是智慧。当然,柔弱不是逆来顺受,安于现状,而是更为蓬勃向上的力量,它体现的是一种坚忍,是一种用水一般的柔和心态应对万事万物,虽然柔弱,但是无坚不摧。

八、看破祸福相倚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祸与福互相依存,可以互相转化。

感悟:南怀瑾曾从人生层面看老子,说老子留给世人最重要的人生智慧就是福祸相依。生命里很多事,都是具有两面性的,有好的一面,也会有坏的一面,能给你带来惊喜的事情,往往里面也埋着祸根,可能给你带来灾难。

大家都知道塞翁失马的故事,这个故事非常形象地说明了祸福相倚的道理。普通人,遇到高兴的事情就喜不自胜,遇到坏事就垂头丧气。而聪明的人,总是能从好事中看到危机;能从坏事中看到机遇。从好事中看到危机,就能够居安思危,及时处理危机。从坏事中看到机遇和希望,就能够化腐朽为神奇,甚至反败为胜。

九、要重视“无”的价值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感悟:做人做事一定要看到“无”的价值。盆子内部是“无”的,所以能装东西;房子内部是“无”的,所以能住人。当然这种无不是绝对的没有,在这里是说无形,看不到的东西,比如信用、道德等等,但我们一定要知道他的价值。

十、做事情不要怕别人嘲笑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上士听了道的理论,努力去实行;中士听了道的理论,将信将疑;下士听了道的理论,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成其为道了。

感悟:一些人,听闻了大道也嘲笑不已。

我们就明白了,就连大道都会遭到人的嘲笑,更何况是我们普通人做事呢?所以千万不要怕被人嘲笑。《论语》重有记载,弟子问孔子,所有人都说这个人好,这个人是不是很好呢?孔子说,这个人肯定不好。真正的好人是这样的,好人夸奖他,坏人损贬他。

十一、六亲不和,才会有孝慈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大道被废弃了,才有提倡仁义的需要;聪明智巧的现象出现了,伪诈才盛行一时;家庭出现了纠纷,才能显示出孝与慈;国家陷于混乱,才能见出忠臣。

感悟:这段话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它的直接内容,即指出由于君上失德,大道废弃,需要提倡仁义以挽颓风。老子对当时病态社会的种种现象加以描述。

二是表现了相反相成的辩证法思想,老子把辩证法思想应用于社会,分析了智慧与虚伪、孝慈与家庭纠纷、国家混乱与忠臣等,都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

国家大治、六亲和顺,就显不出忠臣孝子;只有六亲不和、国家昏乱,才需要提倡孝和忠,这也是相互依属的关系。这是说,社会对某种德行的提倡和表彰,正是由于社会特别欠缺这种德行的缘故。

十二、静中有大智慧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厚重是轻率的根本,静定是躁动的主宰。因此君子终日行走,不离开载装行李的车辆,虽然有美食胜景吸引着他,却能安然处之。为什么大国的君主,还要轻率躁动以治天下呢?轻率就会失去根本;急躁就会丧失主导。

感悟:君在古代意思很丰富,不仅指君王、君主的意思。一个人精神上的主导也可以称为君。老子这里是告诉我们静的作用。常言道,静水流深。内心的静是我们看事情、思考问题的一个基础。静能定,定能生智慧。《大学》中说,静而后能定,诚然。

十三、做事情要懂得“正”和“其”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治国要用“正”,带兵打仗要用“奇”,取得天下要通过“无事”。

感悟:正和奇是一组相对的词汇。老子说以正治国,就是说治国要名正言顺,发布法律规章让大家知道,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就是要讲规则。

以奇用兵,就是说,带兵打仗要时常突破常规,出奇制胜。这给我们做事做人启发很大。做人要正,讲信用、心口如一。做事情则要讲变通,打破常规,创新方式。

十四、成大事与做难事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要想做成难事,必须从容易的事着手;要想做成大事,必须从细小的事情入手。

感悟:都是很多事纠缠在一起,盘根错节,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天下的大事,也都是由小事纠缠在一起,所以做大事,要从小事做起。因此圣人始终不直接去做大事,所以能够成就大的功业。

轻易许诺肯定难以兑现,把事看得太容易肯定会遇到太多的困难。因此圣人要把它看得困难一些,所以最终不会遇到困难。老子这几句话,讲出了事物难易、大小的辩证关系.很富有哲理意味。

在老子看来,对于难事,应从容易下手的地方做起,对于大事,应先从细小处着手。他主张先易后难,逐步完善,以蚂蚁啃骨头的劲头,一点一点做起。老子告诉我们做事的方法策略,值得每一个人深思。

十五、如何管理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最好的统治者,人民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统治者,人民亲近他并且称赞他;再次的统治者,人民畏惧他;更次的统治者,人民轻蔑他。统治者的诚信不足,人民才不相信他。

感悟:“不知有之”,有版本作“下知有之”,意思相近。老子的政治智慧是很先进的,他告诉我们什么是最好的统治者。话说在齐国,洪水冲垮了桥,一位老人被阻在河水这边。这时候晏子(齐国宰相)也要过河,就用自己的船把这位老者载到了对岸。老者过河后感激涕零,称颂晏子的盛德。这就是老子说的:其次,亲而誉之。

最好的统治者是这样,发现桥被冲毁,立即组织人修好桥,无声无息地就把桥修好了。人们不知道桥是谁修的,或者说人们仅仅知道统治者很快修好了桥,或者根本不知道桥坏过。

十六、不自私,才能“成其私”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之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圣人坚持以其无私的心态,反而成就了他个人。

感悟:这里当然不是指那种以退为进的权术。这主要是因为对“私”的误读,“私”的本意是“个人,自己”,而不是只作“自私、私利”讲。圣人“后其身”、 “外其身”自然是无私之为、无心之为,而不是为了成就自己私利的花招。

因为无私得到人们的推崇而有所成就,不是圣人的阴谋,而是自然的结果。联系人生的体验可了解,如果心存私念,要做到“后其身”、“外其身”,一时一事或许可能,持久而为就做不到了。所以,老子的“无私”不是假“无私”,老子所提倡的行道而不是阴谋。

十七、给予别人而自己愈有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圣人”不积累财货,他尽全力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充足;他尽可能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天的法则是利物而不害物,“圣人”的准则是帮助别人而不和别人争夺。

感悟:世上的人都在不断积聚财富,老子告诉我们另一种富有。真正有智慧的人,不在于他积累多少财货,因为积累起来的财货总是有限的。行善帮助别人, 而与人而愈有。在现代社会,我们满耳充斥的都是“竞争”、“竞争”、“竞争”。

殊不知,天地间万事万物的规律恰恰是相反的,你不争,谦让,给予,一心一意地去做事,反倒会得到的更多。小人锱铢必较,争而不为,一天到晚争来争去,常常什么都得不到。就算一时得到,也终有一天“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其实,想明白了就会发现,给予的同时也就是在获得,坚持不断地给予,就一定会有大收获。正所谓“助人者,人恒助之”。我们奉献不求回报,我们施舍不求得到,我们坚持广种福田,一定会“愈有愈多”,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的道理吧。

十八、成熟是一种光而不耀的境界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圣人方正而不孤傲,喻指道者虽有所合于规矩;有棱边而不至于割伤别人。比喻为人廉正宽厚。坦率但不过分为放肆。"光而不耀"即光明而不耀眼。

感悟:《易经·乾卦》上说:亢龙有悔。亢就是飞得太高,至进不知退。只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就是不成熟的表现,必然会招致不好的结果。真正成熟的人一定懂得辨证,懂得度。真正的成熟就是老子说的,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这的确是一种难得的境界。

十九、修道要作减法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

求学要每天积累学问,修道却要每天减少;不断减少,以至于无为。

感悟:任继愈先生认为:“老子承认求学问,天天积累知识,越积累,知识越丰富。至于要认识宇宙变化的总规律或是认识宇宙的最后的根源,就不能靠积累知识,而要靠‘玄览’‘静观’。他注重理性思维这一点是对的,指出认识总规律和认识个别的东西的方法应有所不同,也是对的。

二十、大道之行,不责于人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

和解大的怨恨,必然还有残余的怨恨,怎么能算是妥善呢、因此,圣人执借据却不逼索于人。有德者就像执借据而不逼索一样,施德不求报,得理能让人。

感悟:人生最难的就是不责于人,这是很高的修养。老子强调,为人宽善,即使我们占尽优势,也不能咄咄逼人。老子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叫“为善”。当我们处于劣势的时候,不责于人是大多数人能做到的。一旦你占了优势,还能做到不责于人,这才是真正的善。

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

本文链接:https://www.paituo.cc/meiwen/jingdian/976410.html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