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词佳句 > 经典语录 正文
【孔子走进高校的名言】董元奔‖名言的“玄机”(五则)

时间:2023-05-10 01:04:57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原创文/董元奔

【作者说明】本文早前由作者发于别处,现转载于此。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市区一家旅行社的大门上方拉出一条横幅:“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乍看这还真是一个有创意的旅游广告词,但是,制作广告的人曲解了孔子的这句话。

按照旅行社的本意,这句话认为,聪明的人喜欢水,有爱心的人喜欢山。就是说,你来旅游,你就是聪明的人,仁爱的人;你不来旅游,你就不仅是个大笨蛋,而且还是个大坏蛋。看来,喜欢水的虾兵蟹将比我们聪明喽?喜欢山的豺狼虎豹比我们仁慈喽?荒谬,荒谬!

其实,孔子的这句话应该这样点标点:“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以其意扩展了就是“知者之乐,若水也;仁者之乐,如山也”,意思是说:聪明的人,其快乐就象水一样悠然绵长;有爱心的人,其快乐就像山一样崇高持久。还可以从“互文”角度来理解:聪明的和有爱心的人,其快乐象水一样悠然绵长,象山一样崇高持久。孔子是在宣扬一种以“仁”为根本的理想社会和理想人生态度,这跟旅游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温故而知新”/

“温故而知新”是孔子流传最广的名言之一,如果让一位中学生说出孔子的三句话,肯定就有这一句。但是,何谓“温故而知新”,大家未必说的清楚。大家一般的理解是这样的:好好复习功课,总会有新的收获。这句话真的是这么简单吗?

要想把“温故而知新”理解透彻,就要搞清楚什么是“故”。顾名思义,故是旧的,难道只有待复习的功课才是旧的?孔子不是一位普通教师,他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在先秦那热闹非凡的“百家讲坛”上,他是一位巨人,他那深邃的目光从夏商周,一直穿透以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他所考虑的问题不可能局限于一本学生私塾教材或一篇古文,他考虑的都是一些普遍性的问题,与世界和普遍的人生相关联的问题。因而,他所说的“故”应该是指前人的经验和教训,以及周围人的经验和教训,他的那句话就该这样理解:温习自身之外的前人或周围别人的经验和教训,能够获得新认识,从而指导自己的未来。而孔子的这句话的全文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就无非是说“转益多师是吾师”喽。

那么,怎样“温故”呢,孔子在这句话中没有点明,但是,我们能够体会到。前人的经验和教训在史书和典籍中,我们应该读历史和典籍;周围人的经验和教训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多观察现实生活,多与每一个人交流。说到底就是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我们“既往不咎”的是什么?/

看一部刑侦题材电视剧,剧中,公安干警对一位嫌疑犯说:“虽然你罪大恶极,但是我们可以既往不咎,前提是你必须积极配合我们对你同伙的抓捕。”

“既往不咎”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一般为:对一个人已经犯下的错误不予追究。这位公安干警所说的也是这个意思。但是,这个词语其实不是这个意思,千百年来都用错了。

“既往不咎”出自《论语》。鲁哀公认为周文王各方面都很不错,只有一件事做错了,那就是周文王下令把栗树作为社稷坛上的“国树”。鲁哀公认为,“栗”这个字的发音会使人想到战栗,这不利于礼治天下。孔子认同了鲁哀公的说法,但是,孔子又认为,文王已经故去数百年,他所犯下的错误已经无法更改,何必去追究呢?因而,孔子所说的“既往不咎”包含这么几层含义:第一,犯错误的人已死,不能复生;第二,错误已经成为今天的习惯,不便于更改;第三,我们正在沿着前人的这个错误走下去,我们自己就是错上加错,当然不能再追究前人了。

所以,电视剧中的警官把这个词语用错了。能够被我们既往不咎的人应该已经不在人世,能够被我们既往不咎的错误应该已经成为我们自己的习惯。我们现在经常信口开河的说出“既往不咎”这个词语,古人对生活中的别人可不能“既往不咎”的,是不是我们比古人更仁慈呢?

/“人不知而不愠,君子也”/

人们在创业的过程中遇到困难,都会找一些寄托,低俗的如酗酒、赌博、嫖妓,适中的如购物、旅游、上网,那么高雅的当属读书了。

我在创业中遇到挫折,会一方面通过读书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一方面通过读书修养身心以增强抗压力,可以说,读书既是我的手段又是我的目的。然而孔子问道:“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的这句话令我脸红,那些沽名钓誉的人们就该蒙上遮羞布了。在我看来,读书还既是手段又是目的,而孔子却把读书只作为目的:苦苦读书,一生未能闻达,是真君子。深刻,深刻啊!如果不在五百年后遇到好大喜功的汉武帝和寻求闻达的董仲舒,说不定,孔子直到今天也不能“闻达”呢。

人生短暂,如果在读书期间不断被各种杂务牵涉精力,甚至被名声、声色干扰,必将一无所获;把读书作为目的,在读书的日子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做到了这一点,想没有成就都不行。所以,孔子又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正因为孔子把读书作为目的,他才会孤独,才会在百无聊赖时因为一位远道而来的朋友而大喜过望的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孔子的成名,不是他生前努力的结果,把读书仅仅作为一种生活,这就是孔子之所以最终成名的理由。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庄子的人生境界非常令我向往,我也渴望自己在半生奋斗之后能过上一种物我两忘的悠闲生活。但是,庄子在《养生主》中的一句话很让我不爽。他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我感觉这句话好像不是庄子的话,因为它不仅不符合庄子的逍遥观,而且其思维是荒谬的。

说它不符合庄子的逍遥观,首先是指前半句。在庄子的思维中,人生不存在生与死,死是生的一种形式,生与死就像是季节的转换,他不悦生,也不恶死。因而,在庄子的眼里,生是无涯的。正因为他认为生是无涯的,他才能心无任何牵挂而达到无限逍遥。恰恰相反,现实世界在庄子的眼里却是有涯的,束缚人的心智正是有涯的标志,也正因为现实世界的有涯性,庄子才把心智放逐到九万里的苍穹。因而,前半句话不符合庄子的思想。

而“以有涯随无涯,殆已”也不符合庄子的思想,在庄子的精神世界中,人生已经泛化、升华于客观世界之上,即便是有涯的生命随着无涯的知识回转,也不会疲惫,那只不过是猫玩老鼠的游戏。

此外,逍遥的人生真的就与知识无缘吗?我认为不然。按照庄子的一贯思想,求知累人心理和肉体,可能会妨碍逍遥,但是,休闲状态下的读书也应该是使人生走向无限逍遥的手段之一,庄子本人如果无知,能达到物我两忘的思想佳境吗?

因而,我认为,这句话应该这样改,才像庄子的话:“吾生也无涯,而知也有涯。以无涯随有涯,逸已。”


【作者简介】董元奔,字固辕,号时雨斋人,1971年生于江苏宿迁,传统文化学者,网络知名作家。系江苏省某高等教育培训机构创办人及教学骨干,也曾在省内某高校创办特色系部,因这些成就曾两度被省教育厅作为机关杂志封面人物进行报道。数年前已挂鞭结庐闹市,做自由撰稿人。曾服务于教育主管机关,期间参与《江苏教育年鉴》部分文稿撰写,但学业主攻唐宋文学,涉文史哲诸领域。


(责任编辑:董 尧)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