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继续品读《论语》第十四篇“ 宪问篇”,本篇比较集中的内容是对诸侯、大夫的评说,同时对德行、才干、修身等方面多有论述。
在上文品读了“《论语》: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文中先是提到了南容在孔子面前听到两句感慨的话,孔子从中听出了南容内心的追求。
孔子听后并没有回答他,而是等他出去后在背后夸赞他,说他真是一个君子呀,道德真高。
孔子夸赞南宫适,是个尚德的君子。是一个崇尚品德的君子。
后文提到,孔子认为在君子之中还有一些没有仁德的人存在,而在小人当中就不会有仁德的人存在。
为什么要说君子当中会有一些没仁德的人呢?其实就是说,在君子当中,还有人没达到仁者的要求,没到这个境界。
而小人之中呢,就绝对不会有仁德的人,因为君子和小人是完全两个方向的修养。
君子会有一天可能达到仁者,而小人并不会,因为方向都不同。
继续下章,孔子谈爱。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原文解析:
孔子说:“爱他,能不以勤劳相劝勉吗?忠于他,能不以善言来教诲他吗?”
有感解读:
这篇解读起来,就会比较模糊,会有几个不同角度的理解。
爱之,就是爱他的意思。那爱他,就要让他做什么呢?可能就要取决于对象是谁。
按原文的意思就是,爱他,就不让他少做点事呢?或者说,爱他能不让他辛劳一点吗?
对于学生,儿子来说,培养他人的劳动能力,学习能力,就要让他们多做一点,不要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样。
那如果对待妻子,长辈呢?你爱他们,就要少让他们劳动,多爱护他们。
所以,这篇解释起来就比较矛盾,取决于看对谁说。
第二句的意思差不多也是这样,忠于他,能不教诲他呢?或者忠于他,能不告诫他呢?
也是取决于对象来说。
总之,无论是爱一个人,忠于一个人,都要站有仁爱有情义的角度来对待他们。
继续下章:
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注译:
命:指国家的政令。
裨谌:人名,郑国的大夫。
原文解析:
孔子说:“郑国发表的公文,都是由裨谌起草的,世叔提出意见,外交官子羽加以修饰,由子产作最后修改润色。”
有感解读:
为命,指的就是国家的政治文件,也可以说是国家起草的政治报告,政治命令。
这是章应该是孔子在给学生们讲课,讲的是郑国制定文件的过程,因为当时是子产当政。
孔子说,这个文件先是由裨谌起草的,然后世叔提出意见进行讨论,再由外交官子羽加以修饰,子产再作最后的修改润色。
这段话表达了什么意思呢?这段话说明了当时郑国不是一言堂,并不是子产一个人说了算,而是懂得共同治理。
在当时郑国长期生活在几个大国的夹缝之中,内理政务,外需周旋。
外交无小事,对外周旋需要靠严密周详而又文采不错的外交辞令。
因此,他们在起草外交文书的时候,十分慎重,一定要大家齐心协力,做得尽善尽美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