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精神——生态文明建设万能例子
基本内容:
塞罕坝位于河北省北部,曾经“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塞罕坝在三代塞罕坝林场人的接续奋斗下创造出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熔铸出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
重要意义:
1.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
2.对于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示范意义、激励作用和深远影响
3.有利于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
启示:
半个世纪以来,三代塞罕坝林场人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和不可替代的绿色财富,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塞罕坝林场的巨大成就,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的有力印证。
1.巨大的生态效益。塞罕坝的森林生态系统,每年提供超过120亿元的生态服务价值,泽被京津、造福地方,被誉为“华北的绿宝石”。
2.可观的经济效益。塞罕坝林场助推区域发展,创造就业机会,带动群众致富,促进地方发展,推进苗木生产、生态旅游、交通运输、养殖业等产业发展,每年可实现社会总收入6亿多元。
3.强大的精神力量。塞罕坝林场的巨大成就,生动诠释了发展与保护的内在统一 ,为广大人民群众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积极投身美丽中国建设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
大作文经典框架:
一、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做牢记使命的坚守者。
甘于吃苦、乐于奉献,做艰苦创业的奋斗者。
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做绿色发展的践行者。
二、牢记使命,种下一颗听从召唤、不负使命的“种子”
艰苦创业,种下一颗实干苦干、攻坚克难的“种子”
绿色发展,种下一颗无怨无悔、默默耕耘的“种子”
金句:
1.塞罕坝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
2. 1962年,369人肩负使命上坝,就是这群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建设者让荒山换了人间,让“绿”成为人民群众身边靓丽的风景线,让“绿”成为推进脱贫攻坚事业的深厚底气。生态产业和生态旅游业的发展,让塞罕坝实现了从无到有、从贫到富的大跨越,极大改善了人民群众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生态文明和脱贫攻坚得以有效联系,在写生态文明建设时提到为民、脱贫,极大地答案思维的扩展度,绝对加分)
3. 视觉上的塞罕坝是绿色的,精神上的塞罕坝是红色的,郁郁葱葱的林海正是塞罕坝人风雨不易其志、磨难不改其心,肩负保护生态历史使命、赓续奋斗前行的表现。
4. 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信念,攻克工作上的“娄山关”“腊子口”,
5.从“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茫茫荒原到百万亩人工林海,几代塞罕坝人用半个多世纪的接力传承,以青春、汗水甚至血肉之躯,筑起为京津阻沙涵水的“绿色长城”。
6.生态文明建设结尾名言:岂曰无碑,山河为证;岂曰无声,林海即名。
7.奉献/牢记使命例子:我们看到无数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宵衣旰食,在新冠疫情的“阻击战”中逆行“出征”,在抗洪防汛的险情中勇立“潮头”......奉献是共产党人永恒的主题。
8.在接力奋斗中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庄重誓言,将绿色发展践行到底,向时代交出一份亮眼的强国答卷。(结合建党100周年,是联系自身实际的必备句)
联系自身的转接语:(议论文每段的落脚点必须实,最容易的方式就是联系自身)
1.我们要以/更要以/要立足本职岗位
2.广大党员干部是勇于创新的“先锋兵”,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主力军”,要将
3.党员干部要像/要充分发扬/要用
4.我们面临着新的任务和新的挑战,要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