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词佳句 > 经典语录 正文
描写母爱的句子、描写母爱的句子和段落

时间:2022-12-09 01:34:19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门|望来阳

不久前,这条新闻进行了热搜。

15岁女孩没能买手机,在街上殴打了母亲。

咋一看,

觉得女儿不孝。

然而点开评论区一看,

大家都在心疼女儿。

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

女孩打工攒了4000块,

让母亲带自己买新手机。

可母亲本来答应了,

到了手机店,

却觉得修修可以用。

不仅反悔了,

还要拿走女儿辛辛苦苦攒的钱。

女孩不甘心,

非要买,

母女俩从店里吵到店外,

引来路人侧目。

有人指指点点:

真不孝顺!

有人拿手机拍照、录像;

还有人帮着母亲骂女儿。

多方压力下,

女孩哭得一塌糊涂。

这个时候,

她想的不是买手机,而是“走”。

可无论怎么催,

母亲停在原地,

一动不动。

周围里三层、外三层的旁观者,

见此来劲了:

你看这孩子多坏!多凶!

女孩紧张极了,

抱着母亲摇晃:

走不走?走不走?走不走?

母亲还是不走。

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

因为,

母亲很可能知道,

这会让女孩失控,

而更不得体。

旁观者开始指责女孩的不懂事,

被“逼疯”的女孩发出尖叫,

边打母亲边哭:

走不走?走不走?

她蹲在地上,

无助地大哭。

而母亲,

依然一动不动。

就仿佛,

女儿的绝望与她无关。

警察到来后,

她给女儿买了手机,开车回家。

没有一句道歉,

平静得好像一切都没发生。

直到有人把视频传到网上,

人们了解前因后果后,纷纷同情女孩。

殴打母亲当然是不对的。

可母亲用冷暴力,

使得15岁女儿情绪失控,

让众人围观,

遭受舆论的谴责,

却也显示出做为人父母的失控之处。

相比成年人,

孩子的情绪系统尚未发育健全。

她们忍受负面情绪的能力较低,

承受能力有限。

所以,父母轻而易举的一句狠话,

足以“逼疯”孩子。

尖叫、大哭、骂脏话、打人……

孩子的崩溃,总是悄无声息。

父母的安抚,本就抢先一步。

想要好好安抚孩子,

让关系恢复平静,

记得对他说这8句话。

我们是孩子心中最爱的那个人,

千万不要在孩子“呼救”之时,

冷漠以待。

“我理解你,知道你很难受”

“妈妈,你是臭狗屎!”

“妈妈只是不让你吃糖,你怎么能这么说呢?”

“你就是臭狗屎!”

“我知道你很难受,但是晚上吃糖,你的牙齿会变坏。

你能跟妈妈道歉吗?”

“可是我想吃糖。”

“妈妈理解你的难受,

明天白天你就可以吃啦。”

“好吧,对不起,我不该说你坏话。”

其实,

当孩子还很小的时候,

他的内心并不懂得什么是“愤怒”。

当他愤怒时,他会把情绪丢出来,像“丢垃圾”一样。

所以,孩子时常口不择言、语无伦次。

因为他无法理解内心的情绪,也无力接受。

父母,是帮助他接纳这份情绪的关键。

父母的接纳,让他看见了自己的不妥;

父母的理解,让他能理清内心的情绪。

慢慢的,孩子会知道“愤怒”不是坏东西。

它可以被理解、被接纳。

最终,孩子会减少说坏话的频率。

用自我调节,来缓解内心的难受。

“你想要什么,说说看?”

“我就要这个!就要这个!”

“你想要什么,说说看?”

“我要这个大狗熊!”

“噢,大狗熊多可爱,

你一定想抱抱它,对吧?

那我们就抱抱它。”

“爸爸,我想把大狗熊带回家。”

“你喜欢它,就多抱一会儿。

家里已经有一个大狗熊啦。

咱们也回家抱抱它,好不好?”

孩子非要买一个玩具,

这一幕让多少父母头疼。

买,太纵容;

不买,娃要闹。

其实,父母忽略了一个环节:

询问孩子,他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是新鲜?是美味?是有趣?

从儿童心理学来说,

问一问孩子内心的需求,

本身就是在满足他们的需求。

因为孩子的愿望很单纯,

父母倾听了,就实现了一半。

剩下一半,

可以思考有没有替代方案。

家里有现成的事物,

能够满足他们的新鲜、美味和好奇吗?

如果有,说给孩子听;

如果没有,适当满足孩子也无妨。

“妈妈现在很累,让我休息一下好吗?”

“妈妈,给我念故事!”

“妈妈现在很累,让我休息一下好吗?”

“可是我想听故事。”

“妈妈也想给你讲故事,但没有力气呀。

等妈妈休息好了,可以给你讲好多故事。

嘘,让妈妈睡一会儿。”

电影《坡道上的家》中,

产后抑郁的母亲溺死了孩子。

只因为,难以忍受孩子的哭闹。

无止境满足孩子,

父母总会有被掏空的时候。

这一刻若总是发生,

会在父母内心留下厌恶的印记。

面对孩子,难以保持心平气和。

亲子关系里,充满了紧张感。

所以,父母要懂得照顾自己的情绪。

累的时候,告诉孩子:

爸爸妈妈是会累的。

“你玩了一下午玩具,会犯困;

妈妈工作了一整天,也会犯困。

妈妈让你休息了,你也该让妈妈休息。”

这样一来,孩子会更有担当,

为自己能够照顾妈妈感到自豪。

而妈妈一觉醒来,

心态多云转晴,也能更好地照顾孩子。

“别担心,有爸爸妈妈在”

“爸爸,我不敢跳下去。”

“很高是不是?心里害怕对不对?”

“嗯。”

“别担心,爸爸会接住你的。”

心理学家认为:父母是孩子的“扶手”。

孩子踉跄时,托他们一把;

孩子胆怯时,推他们一下。

这份作用,要通过语言表达出来。

很多时候,孩子退缩、回避,

不见得是做不到,而是没底气。

父母告诉孩子“我不会离开你”,

孩子心里才有底。

时常,他们会重复追问:

你真的会接住我吗?你在吗?

父母要一遍遍耐心回应:

我会接住你,我在。

从儿童发展心理学来说:

孩子是通过父母来发现自己的,

每一次回应,

都在给孩子的勇气添砖加瓦。

一个行动力强的孩子,

不见得啥都不怕。

但他的父母,一定早就教会了他:

不必害怕,

有爸爸妈妈在你身后,

护你平安。

“爸爸妈妈给你两个选择,你自己做决定”

“妈妈,我想要这本漫画书。”

“家里已经有很多漫画书了,

我们买《十万个为什么》好吗?”

“妈妈,我不喜欢这个,我喜欢有画的。”

“那妈妈给你两个选择,

一本是有画的科普书,

另一本是漫画书。你自己做决定。”

每一个孩子,

都希望自己能有选择的权利。

但他们尚且年幼,

不见得能做出很好的选择。

时常一堆东西里,挑了最没用的。

即便如此,

父母也要尊重他们的选择。

因为这是一种建立世界观的尝试:

我需要什么?

我适合什么?

我和外界的关系如何?

孩子的选择里,

包含了巨大的信息。

而孩子也在一次次选择中,

消化这些信息。

父母主动提供选项,

是一种助力:

让孩子不至于选得太离谱,

同时靠自己思考出结论;

短短一句话,一箭双雕。

“我想商量一个事情,宝贝,你看可以吗”

“宝贝,我想跟你商量个事情,

你的玩具可以送给妹妹吗?”

“为什么要送给她?”

“妹妹没有这个玩具,她很喜欢。

毕竟你已经玩过了,不过你不愿意也关系。”

孩子的情绪好坏,

往往来自细节,尤其是一些生活琐事。

玩腻的玩具、吃剩的食物、用坏的书包……

这些发生在孩子生活中的细节,

在父母看来十分微小。

但在孩子看来,这却是世界的组成部分。

在孩子的童年期,

他们对自己的“所有物”,

倾注了强烈的情绪。

无论他是否需要这个东西,

他都希望证明“这个东西属于我”。

因此,父母动用孩子的私有物品之前,

一定要问他们的意见。

否则,孩子很可能当场爆发,

或者憋一肚子气,暗自记仇。

“爸爸妈妈能力有限,只能做到这么多”

“爸爸,我要买这个鞋,

同学都说这个鞋最好!”

“这个鞋太贵了。

爸爸也想给你买好的。

但我能力有限,

只能买500块钱以内的鞋。”

“可是我想要……”

“宝贝,爸爸只能做这么多了。

等你以后挣了钱,

就可以给自己买更好的了。”

有句话说得好:

熊孩子是惯出来的。

父母明知能力有限,

还要“打肿脸充胖子”,给孩子最好的。

其实,反倒是害了孩子。

因为孩子分不清:

什么是现实,什么是梦想。

梦想,

是我们小时候渴望却未能得到的东西。

当孩子轻而易举就可以满足一切需求,

他会失去梦想。

同时,他会将梦中的世界,

误以为是现实世界。

“只要自己想要,就什么都能得到”

“所有人都要听我的”。

恃宠而骄、得寸进尺、自私自利。

所以,父母并不需要过度满足孩子。

只需要在能力范围之内,满足他;

超过能力范围,说清楚。

允许孩子的失望,同时鼓励他“化失望为动力”。

这样一来,

孩子才能在一个真实的世界中长大。

努力而上进,自信而健康。

“孩子,爸爸/妈妈很爱你”

“今天同学笑话我,说我像乞丐,没人爱。”

“你怎么会没人爱呢?

爸爸妈妈很爱你呀。

同学们说的话,不见得是对的。”

“真的吗?”

“真的呀,你永远都是爸爸妈妈的小宝贝。”

儿童发展心理学认为:

孩子成长过程中,多少会受到外界评价的影响。

他们关心别人怎么看他,

这决定了他们对自己的看法。

但外界影响,不一定总是会影响孩子很深。

因为影响孩子最深的,

始终是父母。

所以,

即使孩子真的做错了事,

父母也要告诉孩子:

无论你做错事、搞砸事还是恶作剧,

父母对你的爱都不会消失。

这样一来,

即使孩子遭遇天大的困境,

也能守住心理防线。

因为内心深处,孩子相信:

我是值得被爱的。

即使全世界与我为敌,

父母的爱也能为我遮风挡雨。

—— End ——

作者:芒来小姐,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深男女观察员,已出版《姑娘,活得大气才够精彩》。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