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头条《懒龙理论》的第61句话。
我本人从小开始学书法,但天赋不高,不再勤奋,到现在用了二十多年也没写出名堂,写的字也不太受方家的注意。
可能有的朋友会注意到,我头条号的头像里“懒龙说”这三个字其实就是我自己写的,旁边的印章也是我自己的印章,这也算是给大家一个小彩蛋吧。我还记得我刚开始学书法的时候,跟很多人一样,都是从一本叫做《多宝塔碑》的字帖入门的。当时我的书法老师曾经告诉我:“一定要好好照着学,这就是中国文字最为光明正大的样子。”当时的我还小,还不能够理解老师这句话的含义。直到长大以后,我知道了写《多宝塔碑》的这位书法家的经历以后,我才真正明白,为什么只有他才能够写出中国文字最光明正大的样子。
那是因为,这位书法家他自己,就是一位最光明正大的人。只有他这样正气凛然的人,才能够写出这样端庄雄浑,雍容阳刚的字来。这位伟大的书法家,就是名列楷书四大家之一,我心中的“楷圣”,中唐书法家——颜真卿。
可是,很多人并不知道的是,颜真卿并不仅仅是一位书法家,他还是一位在安史之乱天下恐惧的情况下敢于率军与安禄山军队正面硬刚的狠人,也是一位刚正不阿、大义凛然、不畏权贵、舍身取义的盛德君子。他为了保卫自己的国家,先后失去了三十多位家人;他为了捍卫自己心中的道义,义无反顾踏上赴死之旅。
今天的话题,我们就来聊聊颜真卿,谈谈他光明如日月,坚硬如磐石的一生。
一、坚守平原:乱流奔涌中的定海神针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 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以“奉密诏讨伐杨国忠”的名义聚集了近20万大军,在范阳起兵造反。这就开始了让盛唐由巅峰坠落的“安史之乱”。
那个时候,整个大唐已经沉浸在“盛世”的美梦中太久了。骤然遭遇叛乱,各级官吏连抵抗的胆量都没有,安禄山叛军烟尘千里,整个河北几乎都成为了叛军囊中之物。
此时的唐玄宗,已经是一个70岁的老人了,他已经没有了年轻时候的雄才大略,只是躲在盛世美梦中舍不得出来。而当各地的战报雪片般飞来的时候,他才终于醒来,意识到自己的国家已经大乱了。此时的他,梦醒的崩溃和现实的无奈都让他感到心力交瘁。玄宗只好长叹:“河北二十四郡,岂无一忠臣乎!”(《旧唐书·颜真卿传》)
有一天,玄宗突然得到了前线下来的消息,送消息的是平原郡司兵参军李平,他带来了当时几乎是绝无仅有的一个好消息——河北还有一个平原郡在顽强的抵抗叛军!
此时平原郡郡守,名叫颜真卿。
玄宗一听,感到不可思议,整个河北全境几乎都沦陷了,平原郡居然凭借一郡之力还能顽强抵抗?《旧唐书·颜真卿传》中载,他跟身边人说:“我连颜真卿长什么样子都不知道,他怎么能够做出这样的义举?(朕不识颜真卿形状何如,所为得如此!)”那么这位玄宗都不怎么认识的颜真卿到底是谁呢?
颜真卿,字清臣,是唐太宗时曾担任中书舍人、秘书监的颜师古的五世从孙。颜真卿的家族属于琅琊颜氏,也是当时的名门望族。颜真卿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只有母亲一人将他带大。在母亲的辛勤教导下,颜真卿很快成长为一位才华横溢的青年,《新唐书·颜真卿传》中说他“博学工辞章,事亲孝。”
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正月,颜真卿参加了进士考试,以优异的成绩被选为甲等,从此走上仕途,历任秘书省校书郎、醴泉尉、后来做到了监察御史。历史上关于颜真卿的御史生涯还有个小故事。当时五原(今内蒙古包头五原县)有冤狱。颜真卿作为监察御史巡视到此,很快就将冤狱审清。此地之前多年大旱,颜真卿一清理冤狱,马上大雨倾盆。九原人都说这是由于颜真卿昭雪冤狱,才使得上天降雨,所以就将这场雨称为“御史雨”。由此可见颜真卿做官深受百姓爱戴。
后来颜真卿回了京城做官,但是他刚正不阿的性格很快就被当时的宰相杨国忠嫌弃,于是没几年就被排挤出京城做了平原(今山东陵县)太守。此时的颜真卿不会想到,命运会很快将他推上反抗安禄山的第一线,成为引领更多人的精神领袖。
颜真卿所在的平原郡,以及他哥哥颜杲卿所在的常山郡(今河北正定县),位置都很险要,一旦安禄山叛军南下,他们所镇守的两个郡将是首当其冲的最前沿。颜真卿到任以后,根据安禄山的种种行为,判断安禄山反状已露,此时只是在暗中蓄积实力,等到了合适的时机,一定会起兵造反。而安禄山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手握大唐最精锐的野战部队,一旦造反,平原郡危在旦夕。
既然反迹已露,必须早做准备,而且还必须瞒过安禄山安插在城中的众多耳目。颜真卿于是借着平原郡下雨的时机,以城墙老旧的名义整修城墙,深挖壕沟,同时还大量招兵买马,聚草屯粮。为了麻痹安禄山的耳目,颜真卿装出闲着没事的样子,天天跟宾客喝酒泛舟。安禄山收到耳目的报告,以为颜真卿只不过是一介书生而已,不足所虑。(《新唐书·颜真卿传》载:“安禄山逆状牙孽,真卿度必反,阳托霖雨,增陴浚隍,料才壮,储廥廪。日与宾客泛舟饮酒,以纾禄山之疑。果以为书生,不虞也。”)
而等到安禄山起兵后,由于颜真卿的准备充分,又加上及时与朝廷取得了联系,获得了朝廷的认可。所以颜真卿迅速拉起了反抗安禄山的大旗。同时,他还与常山的兄长颜杲卿共同举兵,遥相呼应。《旧唐书·颜杲卿传》中这样评价他们:“断贼归路,以纾西寇之势。”
在当时万马齐喑的河北大地上,颜氏兄弟所坚守的常山和平原成为了仅有的两座抵抗的灯塔。他们共同发出的微弱光芒,照亮了河北一片漆黑的夜空。而颜杲卿和颜真卿兄弟也迅速成为了那些心念大唐,愿意保卫大唐的忠贞之士心中的精神领袖。在他们兄弟的感召下,“饶阳太守卢全诚、济南太守李随、清河长史王怀忠、景城司马李韦、鄴郡太守王焘各以众归”,“是时,从父兄杲卿为常山太守,斩贼将李钦凑等,清土门。十七郡同日自归,推真卿为盟主,兵二十万,绝燕、赵。诏即拜户部侍郎,佐李光弼讨贼。”(《新唐书·颜真卿传》)
此时的颜真卿,已经作为河北十七郡盟主,户部侍郎,成为了河北抵抗运动当仁不让的领袖,这位曾经让安禄山感到不足为虑的文人,成为了安禄山的大敌。
令人悲哀的是,正在颜氏兄弟所领导的河北抵抗运动如火如荼的进行的时候,玄宗自己作死,把帝国仅剩的三位名将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瀚挨个葬送了。于是叛军攻破了潼关,关中无险可守,玄宗只好带着文武百官后宫佳丽各国使节一起踏上入蜀逃亡的旅途。
叛军拿下了长安以后,战争态势陡然逆转。叛军带着巨大的心理优势,回头开始清理河北的反抗势力,首当其冲的就是颜杲卿所镇守的常山郡。
二、《祭侄文稿》:字字泣血的天下第二行书
颜杲卿,与安禄山也算是老相识了。在安禄山刚起兵的时候,就封颜杲卿为常山太守,赐颜杲卿紫袍,颜杲卿为了不引起安禄山的怀疑,只好假意与之周旋。等安禄山腾出手来集中兵力开始清理河北势力的时候,颜杲卿和颜真卿的兵力马上就捉襟见肘起来。
安禄山派史思明率领平卢的军队围攻常山。由于敌人突然袭击,颜杲卿的兵力还没来得及补充就被拉上了战场。颜杲卿兵力不足,向太原节度使王承业求救,王承业见死不救。颜杲卿只好带领常山郡的兵丁血战六个昼夜,打到最后城中井也枯竭了,粮食和箭矢都没有了,最终寡不敌众,常山郡陷落。颜杲卿与长史袁履谦一起被叛军俘虏。
大家注意,接下来的内容可能会引起大家的不适,这并不是什么血腥恐怖电影,而是历史上记录下来的真实的事件。我尽量冷静的阐述颜杲卿被俘后的事情,希望大家能够明白,他曾经遭遇了何等丧心病狂、灭绝人性的对待,而他为了爱这个国家,都失去了些什么。
叛军抓到了颜杲卿,为了让他投降,叛军拉过颜杲卿的小儿子颜季明,当着颜杲卿的面用刀架在他儿子脖子上,说:“降我,当活而子。(《新唐书·颜杲卿传》下同)”可是颜杲卿忍着内心巨大的悲痛,终于没有说话。叛军于是杀了颜季明。
后面,叛军押着颜杲卿到洛阳见了安禄山,安禄山非常生气,对着颜杲卿怒道:“吾擢尔太守,何所负而反?”颜杲卿怒目圆睁大骂安禄山:“你不过是当年营州一个放羊的奴隶,受到了皇帝的宠爱。皇帝对你恩宠有加,何曾有辜负过你,你却居然起兵造反。我颜氏世代唐臣,忠义传家,恨不能杀了你以谢圣上,怎么能跟着你一起造反呢?(汝营州牧羊羯奴耳,窃荷恩宠,天子负汝何事,而乃反乎?我世唐臣,守忠义,恨不斩汝以谢上,乃从尔反耶?)”
安禄山听到这段揭他老底的话更加恼羞成怒,这时候露出了他凶狠残暴的本性。他命人把颜杲卿绑在桥柱上,用刀一刀一刀从他身上割下肉来给自己吃,颜杲卿满身血流不止却仍然不断叫骂。(禄山不胜忿,缚之天津桥柱,节解以肉啖之,骂不绝)安禄山更加感到愤怒,自己手握重兵,俨然已经成为了中原新的主人,放眼天下,没有人能够与他匹敌。
而如今,这个身上已经没有多少好肉的颜杲卿,却让安禄山感到内心无比的恐惧。他终于意识到,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人,是无论多少刀剑加身都不会屈服的。而颜杲卿无疑就是这样的人。安禄山在他面前做再多残暴的举动,也只能让自己的卑鄙残忍的本性暴露的更加彻底而已。
安禄山在一个高尚的灵魂面前,第一次感受到了自己无比渺小,这让他更加怒不可遏。他看着颜杲卿血肉模糊还在高声叫骂,气的干脆用钩子钩断了颜杲卿的舌头,还得意的问:“还能骂吗?”颜杲卿没有了舌头,仍然含混不清的继续骂着,最终身亡,享年六十五岁。(贼钩断其舌,曰:“复能骂否?”杲卿含胡而绝,年六十五。)而他的同宗子弟大多被害。
颜杲卿
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颜真卿在经过多方寻找颜杲卿父子的尸骸,最终仅仅得到了颜杲卿的一足和颜季明的首骨。颜氏一族在此时已经失去了三十多位族人,一百多位亲属了。颜真卿看着亲人的碎骨,心中悲愤难以抑制,当年并肩作战的哥哥和侄子,如今被叛军碎尸万段尸骨无存,不知如今魂归何处。一时间,兄弟情谊,国仇家恨统统涌上心头,颜真卿怀着满腔激愤,挥毫为自己的侄子颜季明写下了一篇名扬千古的祭文,那就是被称作“天下第二行书”的《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全名为《祭侄季明文稿》。原迹为麻纸墨迹,高 28.7厘米,长 77 厘米,23 行,共计 235 字,又涂抹 34 字,合计 269 字,颜真卿 50岁时书。该作品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实为一篇草稿,大家可以从图中看出,里面有很多涂改的痕迹。这其实是一篇“无意作书”的墨迹,但是也正因为他着重表达感情,无意修饰书法,而使得这篇《祭侄文稿》成为了颜真卿书法功力的天然流露。
我原来学书法的时候,我的老师告诉我,不是要把每个字都写的特别工整漂亮才叫做书法,书法是用合适的字体来表达合适的感情,书法永远是为内容和情感服务的。而颜真卿的这一篇《祭侄文稿》中,从文字内容到书法艺术,都可以说是达到了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如今我们再看这篇《祭侄文稿》,我们仍然可以从颜真卿的书法线条中感受他内心的情感波动和情绪起伏,感受到他对于亲人的怀念哀悼,和对叛贼的切齿痛恨。我们仿佛和他一样,在泪眼朦胧中看到了亲人的样子。在此,我冒昧的将《祭侄文稿》全文记录如下。
“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第十三(从父涂去)。叔银青光禄(脱大字)夫使持节蒲州诸军事。蒲州刺史。上轻车都尉。丹阳县开国侯真卿。以清酌庶羞,祭於亡姪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曰:惟尔挺生,夙标幼德,宗庙瑚璉,阶庭兰玉,(方凭积善涂去),每慰人心。方期戩穀,何图逆贼开衅。称兵犯顺,尔父竭诚,(□制涂去改被胁再涂去),常山作郡。余时受命,亦在平原。仁兄爱我,(恐涂去),俾尔传言。尔既归止,爰开土门,土门既开,凶威大蹙。(贼臣拥眾不救涂去),贼臣不(拥涂去)救。孤城围逼,父(擒涂去)陷子死,巢倾卵覆,天不悔祸,谁為荼毒。念尔遘残,百身何赎,呜乎哀哉。吾承天泽,移牧河关(河东近涂去)。泉明(尔之涂去)比者,再陷常山(提涂去)。携尔首櫬,及兹同还(亦自常山涂去)。抚念摧切,震悼心顏。方俟远日(涂去二字不辨),卜(再涂去一字不可辨)。尔幽宅(抚涂去),魂而有知,无嗟久客。呜呼哀哉尚饗。”
开头部分主要交代时间地点和祭者的身份,这是祭文的一般格式。可以看到颜真卿刚开始写的时候情绪还是比较稳定,字体也算是比较工整,行笔稍缓。写到“方期戩穀,何图逆贼开衅”时,颜真卿的情绪已经逐渐激愤,字体开始笔走龙蛇,涂改之处也开始增多。此时又兼墨迹渐淡,用枯墨书写,写出了飞沙走石之感,让人感觉到战乱纷飞,巢倾卵覆的局面,更加显现出了颜真卿对于亲人离去的无奈。尤其是这里的“贼臣不救”这几个字,更是每个字都带着血迹一般,饱含着对贼臣的仇恨。写到“抚念摧切,震悼心顏。”时,颜真卿几乎情绪已经激动到无以复加了,整篇文稿结尾如同浊浪排空,笔意飞流直下,不知其止。纸已尽而意无穷。整篇《祭侄文稿》摧心之悲痛跃然纸上,充斥在字里行间。
余秋雨先生曾经这样评价《祭侄文稿》:“世界上很少有这么一件艺术作品,你即使不了解它产生的背景,一上眼也会被它淋漓的墨迹、痛苦的线条、倔强的笔触所感动。满篇的汉字,都是在长叹和哭泣,而在长叹和哭泣声中,傲然筋骨又必现无疑,足以顶天立地。”
《祭侄文稿》,其文忠烈节义,其书雄浑刚健,文书俱佳,相映生辉。这一篇字字泣血的《祭侄文稿》,既是颜真卿满门忠烈的体现,也是中华民族不朽正气的缩影。
三、宣慰李希烈:四海同悲的赴死之旅
唐肃宗在灵武即位后,颜真卿面对河北抵抗严峻的形势,只得选择放弃平原郡渡河到灵武朝见肃宗。肃宗封他做宪部(刑部)尚书,后来又兼任御史大夫。
后来颜真卿的为官之路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外放——回中央——得罪人——再次外放——又回中央——又得罪人······完全就是个循环。把朝中大权在握的权臣基本上得罪个遍。不知不觉,颜真卿已经熬死了唐肃宗、唐代宗,到了唐德宗继位的时候,颜真卿已经是一个年过七旬的老人了。
唐德宗继位以后,颜真卿仍然不改自己的直怼本色,看到看不惯的就得说两句。于是顺利的得罪了德宗朝一位著名的权臣——卢杞。
这位卢杞,可以说是史上最丑的奸臣。他的列传被收录在《新唐书·奸臣传》中。据《新唐书》记载他“体陋甚,鬼貌蓝色”。正史里能说他长得像鬼,这可见是丑成啥样了。此人在历史上的作为,《新唐书》有个高度概括:“贤者媢,能者忌,小忤己,不傅死地不止。”嫉贤妒能,睚眦必报。一旦稍有不顺意,则把人往死整。
《新唐书》中记载了他这么一件事情,说郭子仪生病了,百官都来看望,其他人来看望的时候,郭子仪也从不让妻妾回避,以示毫不藏私。唯独卢杞来的时候,郭子仪让他的家人全部都回避,家人很奇怪啊:那么多朝廷大员都不用我们回避,这么个小小的卢杞就让我们躲起来啊,这人何方神圣啊。郭子仪说:“此人外表丑陋内心阴险,你们要是见到他肯定得笑话他,这样他肯定怀恨在心,将来他一旦得权,我们全家就有灭顶之灾了。(彼外陋内险,左右见必笑,使后得权,吾族无类矣!)”
连历经四朝再造唐室的郭子仪都这么怕他,可见这位卢杞阴险起来是有多可怕了。卢杞因为颜真卿的正直,对他怀恨在心。颜真卿也真是硬刚惯了,直接跑到中书省等着卢杞,问他:“当初你爹被叛军杀害,传首平原的时候,我看到你爹脸上的血,我不敢用衣服擦拭,亲自给他用舌头舔干净的!我对你爹都这样了,你就容不下我吗?(相公先中丞传首至平原,面上血真卿不敢衣拭,以舌舐之,相公忍不相容乎?(《新唐书·颜真卿传》))”
这话一说出来,换谁也得服,连你死去的爹都搬出来了,谁敢不服?卢杞也只好对颜真卿跪拜,毕竟人家原来是他爹的战友。虽然卢杞表面服了,但是其实他内心极度不服,所以总是憋着找机会想弄死颜真卿。
卢杞并没等太久,机会很快就来了。
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唐朝的各大藩镇开始了一轮造反高潮,其中淮宁军节度使李希烈也蠢蠢欲动,直接拿下了汝州(今河南省汝州市),而孱弱的唐皇室根本拿不出足够的兵力来抵抗。这时候卢杞给德宗出了一条毒计:“让颜真卿前去宣慰叛军,颜真卿威信颇高,叛军一见他肯定拜服,这样就可以直接安抚叛军而不用一兵一卒了(颜真卿四方所信,使谕之,可不劳师旅。(《新唐书·颜真卿传》))”
这个主意简直阴毒无比,李希烈既然已经反叛,怎么可能会因为颜真卿的宣慰而放弃呢?这时候让颜真卿去李希烈那里摆明了是让他送死去的。颜真卿到这会已经73岁高龄了,这样一位历经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的老臣,难道德宗真的愿意让他去送死吗?
可是,出乎满朝文武意料的是,德宗居然同意了!《新唐书·颜真卿传》载:“朝廷失色”。没有人知道当时德宗为什么会同意这个明显是借刀杀人的计划,总之这位皇帝亲手把一位对他最为忠诚的老臣,送入了虎狼窝。朝中另外一位元老李勉,赶紧给朝廷上表请求留下颜真卿。可是当他的奏表送到长安的时候,颜真卿已经出发踏上了这次赴死的旅程。
当颜真卿走到河南的时候,有人告诉他说李希烈早已经决定造反了,劝他不要去。颜真卿只说了一句话,他说:“君命可避乎?”(《旧唐书·颜真卿传》)
这就是颜真卿,他一生的荣耀与悲剧也都源于此。他是一个世间最刚正的人,从来只知道用自己的坚守去面对人世间的风刀雪剑,从来不知道什么叫做退缩和逃避。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际遇,他都只会迎上去面对,即使前面是死亡,他也只会披荆斩棘,永远勇往直前。
颜真卿一路跋涉,终于到了李希烈的驻地,李希烈准备了一场大戏来招待颜真卿。就在颜真卿要宣旨的时候,李希烈的一千多养子就个个拔出刀来争着往颜真卿跟前凑,做出一副要活吃了颜真卿的样子。外面的其他将领也叫骂起来,举刀欲砍。《旧唐书·颜真卿传》中载:“初见希烈,欲宣诏旨,希烈养子千余人露刃争前迫真卿,将食其肉。诸将丛绕慢骂,举刃以拟之,真卿不动。”
面对这一群人张牙舞爪的样子,颜真卿就如同看着一群小丑一样,根本不为所动。这时候李希烈知道颜真卿不是那么容易被吓倒的。所以只好喝退众人,把颜真卿请到馆舍,让他帮助自己起草洗白自己的奏表。颜真卿早就已经看透了李希烈的表演,他已经就差把谋反俩字写脸上了。颜真卿于是断然拒绝李希烈的要求,李希烈碰了一鼻子灰。
等到李希烈终于打算撕掉伪装的假面造反的时候,大宴手下将领,请颜真卿也列席。席上李希烈安排了一些戏子来表演一些侮辱朝廷的戏,颜真卿怒斥道:“相公,人臣也,奈何使此曹如是乎?”(《旧唐书·颜真卿传》)然后拂衣而起,打算离席。此时宴席上还坐着其他造反的节度使,他们对着李希烈说:“太师威望这么高(颜真卿此时已经官至太子太师),您要是想要做大事,太师在此这不就是天命?正好缺个宰相,太师这不就是现成的吗?(闻太师名德久矣,相公欲建大号,而太师至,非天命正位?欲求宰相,孰先太师乎?)”
终于露出了狐狸尾巴了。既然你李希烈已经图穷匕见了,那我颜真卿也没什么藏着掖着了。于是,颜真卿正色怒斥道:“君等闻颜杲卿无?是吾兄也。禄山反,首举义兵,及被害,诟骂不绝于口。吾今生向八十,官至太师,守吾兄之节,死而后已,岂受汝辈诱胁耶!(《旧唐书·颜真卿传》)”
所有的人瞬间都闭嘴了,他们知道,颜真卿此时举出他哥哥的例子是什么意思了。哥哥为了抵抗安禄山叛军,惨死于叛军之手,如今颜真卿也要继承哥哥的气节:大不了就是一死而已,我已经活了快八十了,官至太师,为国尽忠而死,死又何憾?
李希烈只好把颜真卿关起来,然后用各种方法逼迫他给自己站台,颜真卿都不为所动。李希烈还派了很多人劝降颜真卿,都让颜真卿给骂了回去。颜真卿一直在虎狼窝里受了将近两年的各种屈辱。直到德宗兴元元年(公元784年),朝廷平叛势力逐渐占据上风,此时李希烈听说了朝廷已经诛杀了他弟弟李希倩的消息,怒不可遏,决定杀了颜真卿以解心头之恨。
于是,李希烈派太监到关押颜真卿的地方去,对他说:“有旨意。”颜真卿还以为是大唐的圣旨,于是拜倒在地。太监接着说:“宜赐卿死。”颜真卿并没有什么意外,只是淡然说:“老臣无状,罪当死。”但是颜真卿突然有点反应过来了,这会大唐的太监是怎么跑到敌占区来宣旨的?于是问:“不知使人何日从长安来?”太监才说,不是从长安来,而是李希烈派来的。颜真卿怒不可遏大骂李希烈:“李希烈乃是逆贼!怎么敢称圣旨?(乃逆贼耳,何敕耶!)”
颜真卿被李希烈派来的太监缢死,享年77岁。
他在蔡州监牢里留下的一段文字,被后人称为《奉命帖》,这也许也是颜真卿最后的笔迹。在《奉命帖》的结尾,颜真卿用两句诗对自己的人生做了一个总结:“人心无路见,时事只天知。”
当几个月后大唐平叛部队攻破了关押颜真卿的蔡州城以后,颜真卿的尸骨终于被迎回了京城,德宗表现的痛不欲生,废朝五日。我想,这也许是因为在颜真卿被李希烈关押的这两年他自己也被泾原兵变逼得逃出了长安。那些在外漂流的岁月,他才真正明白,谁才是对他真正忠诚的人。可悲的是,当他明白这一点的时候,对他最忠诚的那位老臣因为拜他所赐,已经再也回不来了。
唐代大文豪柳宗元曾经这样评价颜真卿:“当禄山反,哮噬无前,鲁公(注:颜真卿被封为鲁郡公,故而也称颜鲁公)独以乌合婴其锋,功虽不成,其志有足称者。晚节偃蹇,为奸臣所挤,见殒贼手。毅然之气,折而不沮,可谓忠矣。详观二子行事,当时亦不能尽信于君,及临大节,蹈之无贰色,何耶?彼忠臣谊士,宁以未见信望于人,要返诸己得其正,而后慊于中而行之也。呜呼,虽千五百岁,其英烈言言,如严霜烈日,可畏而仰哉!”
颜鲁公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作为一个人的高贵的尊严和不屈的品格,看到了“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决绝。颜鲁公刚正一生,他的人格,应该与他撰写的那些碑文一样流传千古,永垂不朽!
最后,我谨用辛弃疾悼朱熹所用的四句话来表达我对颜鲁公的崇敬,并且以此作为本文的结尾:
“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如生。”
参考文献:
1、《新唐书·颜真卿传》、《旧唐书·颜真卿传》、《新唐书·颜杲卿传》、《旧唐书·颜杲卿传》、《新唐书·卢杞传》、《祭侄文稿》等
2、《颜真卿坎坷政治命运探析》 张小自 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论情感在颜真卿《祭侄文稿》中的体现》 姜凯 沈阳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颜真卿之死》 刘春山、景振东 驻马店师专学报 1990年第4期
5、《明如日月,坚如金石——颜真卿论》 白鹤 田丰 上海大学学报 1990年第5期
6、《宁死不屈的颜真卿》 桂定仁 文史天地 2006年第1期
7、《翰墨祭忠魂,激情写丹青——颜真卿《祭侄文稿》赏析》 胡耀超 书画艺术
感谢您关注头条号懒龙说,如果您喜欢看我的文章,可以在评论下方与我留言交流 ,或者可以转发朋友圈,甚至可以点击文章下面的“赞赏”,为作者提供一点点支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