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词佳句 > 经典语录 正文
感恩颜鲁公的句子看这里!书法传承「故事」高山仰止 感恩师德

时间:2023-01-28 20:06:01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今天的头条文化频道#头条阅读源#

#红星在线#

高山很受感恩谢意

中国书法史源远流长,跌宕起伏,笔墨如歌,是文脉传承史。特别是中国的书法史,是魏夫人和王羲之、智英禅师和虞世南、张旭和安镇庆等一代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传承史。


摹习师体


提到恩师启功先生,李洪海这样说:“我走上书法之路,全靠恩师的指引。”

1970年的夏天,在为启功先生装裱字画的战友引荐下,李洪海敲开了启功先生位于北京小乘巷的家门。当时,启功先生正在用早餐,吃的是桃酥蘸开水,见到年轻率真的李洪海,甚是喜爱。李洪海鼓起勇气表达了拜师学书的愿望,启功先生当即爽快地答应下来。

那以后,在启功先生的点拨下,李洪海觅得书法通衢之道,翰墨铺路,越走越远。也是从那时起,李洪海成了启功先生忠实的“粉丝”。

启功先生要李洪海选择临帖,他不选“二王”,不选“颜体”,固执要临“启功体”。他说,若能学得先生的百分之二三十便心满意足。先生没强求,只是在每次李洪海来访时,总会送他一两本字帖,供他临写。

启功先生告诫李洪海要牢固树立临帖观念,“有钱买帖,有暇看帖,有纸笔临帖”。“临帖当如浪淘金”,“临得多,才接受多,作品才更丰富”,李洪海便抱着“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心态,持之以恒、心无旁骛地练了好几年,直到可以乱真。

启功先生出了书,他必定会买;报纸上有启功先生的作品,他看到就剪;见到启功先生题写的标牌,他拿起相机就拍;启功先生开办讲座,他必定搜集光盘……凡是启功先生的东西,李洪海都照单全收,以深入研究字体,如今他收集的资料已装满整整一大书柜。

李洪海在向启功先生学习用笔、结字、章法等书法美学要素的同时,先生渊博的学识、深厚的文化底蕴也让他感到,汉字不仅代表着中国人对事物的抽象理解,还传承着丰厚的文化内涵。传承书法,绝非因字袭形,而是书以载道,书文互生。

“站在巨人肩上,要上升一寸都难。”李洪海说,只有继承好了才能有所发展。清人杨守敬在《学书迩言》中称“学书有二要”,“一要品高,二要学富。”他感觉自己二者皆难企及恩师,平生学书只愿传承先生之学。“有人评价我写的字像启功,心甚足矣”。

李洪海书《叶剑英八十书怀》


感怀师恩


2005年6月30日晨,启功先生与世长辞。李洪海与家人一直沉浸在悲痛和怀念之中。看着一张张和启功先生的合影中他老人家慈祥的面容,许多往事浮现在李洪海的眼前。

拜师启功先生,李洪海便走上了向启功先生学习书法的道路。30年来,到启功先生家多少次他早已记不清了,但启功先生的教诲、理解、提携、支持、帮助,却历历在目。每次见先生回来,李洪海都会追记谈话内容。近来,他翻出历年的笔记,心情既沉重又感慨。一次次谈话、教诲,是30年来启功先生留下的宝贵财富,每每读来,每每感怀。

启功先生不仅教他如何写好书法,对他个人成长进步也十分关心。对他的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遇到困难总是设法帮助解决,关怀备至,恩重如山。1986年李洪海于徐州工程兵指挥学院毕业后,就如何恰当安排工作,启功先生费尽心思,四处宣传推荐,7月29日曾写信给李铎先生,8月12日又写信给夏湘平先生。启功先生的信发出后,各级领导都十分重视,想方设法安排,直到工作落实了,启功先生才松了一口气。当他感谢先生的厚爱时,先生深情地说:“一个人一辈子能干自己喜欢的工作,那才是最大的幸福。”

启功先生对他的学习十分关心和支持,每次到先生家,先生经常准备好一些有名的碑帖送他临摹,一出新书总忘不了送他一本,还特意签上“指教”的字样。

启功先生对李洪海学习书法始终鼓励赞扬,褒奖有嘉。平时他拿着习作请启功先生指导时,先生总是以赞扬为主,对他的书法作品存在的问题精心修改。

李洪海书启功韵语


1998年1月,《陕西日报》举办贺岁专刊向李洪海约稿,他写了一副对联感到不满意,请启功先生修改。先生看后让他放下,说考虑考虑,第二天便打电话告诉他已改好,并一字一字让他记录:“虎啸风清年丰物阜,龙吟海谧国泰民安”。启老为人师表,使李洪海感念不已。

启功先生不仅学识渊博、慈祥可敬、与人为善,而且谦逊儒雅、宽容大度。人们称启功先生为中国书法界的泰斗,先生从不接受,从不以书法家的名衔自居,一再声明自己只是个教书先生,写字只是副业,还戏称自己是油漆匠,每天将挺好的白纸给人家涂黑了。启功先生家中经常高朋满座,可是一旦有敲门声,无论多忙,先生总是要亲自迎接,安排好座位。有时一屋子几批客人,先生会巧妙地选择一个话题,不使任何客人冷落。一次,一批客人起身告退,李洪海起身想替启功先生送一送,先生按住他说:“还是我来,客不送客嘛!”先生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让每位客人敬佩不已。

如今启功先生已经与世长辞,但他老人家对学生付出的心血和关怀却永远留在李洪海心中。


李洪海向启功先生请教


追求师范


这些年,感恩成为了一种时尚。那么,什么叫感恩,如何对待感恩,确是一道人生课题。不同的人,对这一课题有着不同的理解和领悟。面对这一课题,李洪海感悟良多,并且以他的行动,诠释了感恩的真谛,那就是让感恩成为一种人生追求与习惯。

作为启功先生的弟子,李洪海长期耳濡目染启功先生的为人为艺为善,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启功先生不仅是大家公认的国学大师、书法名家,更是做人的楷模。他慈眉善目,谦虚儒雅,宽宏大度,与人为善,人称“弥勒佛”。李洪海对启功先生的这种美德,感切最真,感受最深,而且身体力行。


让感恩成为一种责任


“感恩,是一种最美好的品德。”这是李洪海十分欣赏的一句话,同时他在生活中也努力诠释着这句话。

一位哲人说过:“羊有跪乳之情,鸦有反哺之义。”李洪海记住了启功先生的教诲:做学问,一定要先学会做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无意中,李洪海得知启功先生晚年喜欢穿棉布做的宽松内衣时,便和妻子商量,专门买来棉布缝制好内衣送上。

李洪海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启功先生教我书法,就是我的福分。我为他服务,做些家务,是子女应尽的责任。从此,启功先生家中的一些家务,李洪海就“抢”了下来,一直到启功先生过世。


让感恩成为一种追求


李洪海研习书法有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学习启功先生,成为他一生的追求。凡是在市场和社会上,见到启功先生的书法作品或有关启功先生的文章,他都要买来收藏和研摹。启功先生用书法写的《论书绝句一百首》《千字文》等长篇,他不知临摹了多少遍。李洪海要求自己,凡是能收集到的启功先生的书法作品,都必须至少临摹一遍。正是这种执着,才成就了他今天的书法地位。

李洪海不仅书法造诣深厚,对知识涉猎也十分广泛,诗词歌赋、散文名篇都爱不释手。他说,书法博大精深,没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来作支撑,书法是走不远的。他无论走到哪里,身上都会带着一个小本子,记录自己的心得体会和古典文章中的名言警句。更令人敬佩的是,他不仅常年坚持学习,而且对启功先生专著和点校的文章,都研读许多遍,如《红楼梦札记》《红楼梦注释》《诗文声律诗稿》《汉语现象论丛》等等,这极大地丰富了他的书法内涵。


让感恩成为一种大爱


李洪海常常步履匆匆。他去学校、走军营、到灾区,总之,只要有公益活动,他都没有二话积极参加。有人劝他,李老师,您现在是著名书法家,年纪又那么大,可以少跑点地方。他回答说,只要是社会需要,就不能拒绝。2010年,李洪海用书法所得的100万元在家乡天津武清建立了文化奖励基金,并以启功先生 “坚净居”匾的“坚净”二字为基金命名。

李洪海常说:“我是苦出身,是党和人民培养了我,是启功先生教诲了我,毫无疑义,我应竭诚回报社会。”

李洪海深知,“山感恩地,方成其高峻;海感恩溪,方成其博大;天感恩鸟,方成其壮阔。”感恩不是一时之计,是终生追求。李洪海坚信,用一颗真诚的心去与他人交流,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他人,播撒感恩的种子,努力为社会付出,回报的一定是大爱,是社会的和谐,是民族的振奋,是中国梦的实现。

以感恩为动力,激励李洪海不断前行。


★★★

编辑 | 文化艺术中心昕虹#百将文化#

匾额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独特的一种民俗文化。它是一块悬挂在殿堂、楼阁、门庭、园林、宾馆、酒店、商店等单位的一块牌子。匾额是各种建筑物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的意义相当于建筑的眼睛,是告知建筑物的名称及用途,也是用于宣传的一张名片。书圣王羲之是中国最著名的、成就最高的书法家,也是将军。如今用的毛笔,是秦朝监督修筑万里长城的将军蒙恬首创。百将中心可以邀约文武双全的将军书法家和名人书法家题联题诗题字题匾。邀约军地教授开讲。#头条将军文化#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