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约1700个字符
需要阅读
三分钟
-
文|东娜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是秦朝第二位儒学史,因此我们习惯上称孔子为“圣人”或“知性”,称孟子为“雅城”。
读《孟子》一书,我们明显感觉它与《论语》不同。《论语》娓娓道来,读来如沐春风;《孟子》气势逼人,读来如闻战鼓。
很多人感慨,孟子太能说了,但在滔滔不绝的议论间,我们又觉得他讲得很在理,读得心服口服,同时也感受到浩然之气迎面而来。
什么是“浩然之气”呢?用孟子的话来讲,浩然之气,至大至刚。这正大刚直的精神,不是一般的所谓“精气”“血气”,而是充满正义,充满仁义道德的正气、骨气。
于是想到,我们进行议论文写作时,也应该有这“浩然之气”啊!这样的议论,才有论证的力量,才有鼓舞人心的气魄。
01
《孟子》中的“浩然之气”从何而来呢?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应是其议论时立意高远。孟子建立了仁义、仁政学说,其文中的议论,回应的是功利主义的甚嚣尘上以及率兽食人、好战嗜杀的暴政。
图|全景视觉
孟子推行仁政学说,他认为民贵君轻,“仁义”是比“利”更应该追求的,君王应该“与民同乐”,“人和”比天时地利更重要,“仁义礼智”是一个人本来就有的内质,认为社会应该老有所养、幼有所爱。
这样的立意,远远高于当时社会发展的阶段,其完美理想呈现的模样,直到两千多年后的现当代文明,才能企及。
这样的议论,如何能没有浩然之气?更何况,孟子在文中批评的多是君王大夫,没有高远的立意,怕是没有议论的自信。
从这个角度讲,“浩然之气”借鉴到我们的议论文写作中,首先就是要在立意时找到一个正确的、科学的角度,明确一个有高度、有远见的论点。
议论是否能充满浩然之气,体现的是文本表达有没有自信,而这自信,必须来自论点的科学合理和正确性,来自立意的高远。论点不够科学,缺乏正确性,甚至难以自圆其说,也想必拿不出议论的自信。即使有自信,也会让人觉得是强词夺理,并不是孟子的那种浩然之气。
02
孟子做人、做事有浩然之气,写文著书亦有浩然之气。心中的浩然之气落实到文字之中,体现的是对写作方法和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孟子是有这种能力的,这首先体现在论证方法的灵活运用上。
《孟子》一书中虽有大段的议论,但这议论并不枯燥。比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来论证解决问题不彻底,用“攘鸡”来论证解决问题不及时,用“为长者折枝”“携泰山以超北海”来论证“能与不能”。这比喻论证让议论深入浅出,流畅有力。
同时,书中的议论还有大量对比论证、假设论证。比如批评梁惠王“五十步笑百步”时,先假设“王道”能成的美好景象——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之后又摆出现实惨象来对比——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这假设令君王向往,令读者信服;这对比态度分明,爱憎不必赘述。
图|全景视觉
于是,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假设论证灵活运用,让议论自信满满,让浩然之气跃然纸上。
回顾我们的议论文教学和写作,一个“例证法”独大,未免太过局限。很多同学苦于写作素材不足,例证缺乏,作文中常见的居里夫人、屈原等经典论据再难写出新意,不妨从多种论证方法的灵活运用上想办法。
03
孟子的浩然之气,源于他对社会、人生的独到洞察,也体现在他生动有力的论证形式中,还蕴含在其论证的语言里。
孟子的表达,用词生动、准确而简明。比如大家熟悉的这一句“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三言五语,把逃兵形象写得历历在目,尤其是“弃甲曳兵而走”一句,六个字写三个连续的动作,使逃兵的形象活灵活现。
没有一句、一字赘余,干脆利落的表达中,是“浩然之气”的坚定立场。
孟子的议论中,有很多反问句、感叹句、对偶句、排比句。句式的选择,让文段朗朗上口,让态度跃然纸上,也让这“浩然之气”有了更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图|全景视觉
“王何必曰利?”“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这议论的气势,自然令人信服。
议论就该有自己的风骨,内容上态度明确、立场鲜明,表达时简洁明了、干脆利落,不同于缠绵悱恻的抒情,也区别于详尽细腻的描写。
回到我们的议论文写作和教学,篇幅冗长、词语堆砌却没有重点的习作,一逗到底、平淡无奇、丝毫体现不出气魄的篇章,还有很多可以和孟子借鉴,也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END-
董娜,内蒙古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现为中学语文教师,呼和浩特市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多篇论文发表于省级、国家级期刊,在“我的中国梦”、“龙门杯”等全国中小学读书征文活动中获得写作指导奖、优秀辅导老师奖。
版权声明
本文系“读者·新语文”独家稿件。
可发布于“读者·新语文”旗下各大媒体平台,版权及解释权归“读者·新语文”所有。
个人或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
原创稿件凡经“读者·新语文”使用,即视作作者同意授予信息网络传播权,“读者·新语文”将有权在系列媒体平台上使用,本平台所支付的稿酬已包括上述使用方式的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