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词佳句 > 经典语录 正文
关于论语中的感恩老师的句子我想说论语笔记(357)尊师助弱,相师之道

时间:2023-01-31 00:04:57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15.42”见冠冕及顺序,儿子说:“军衔也是。”和座位,儿子说:“座位也是。

”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乐”是孔子大学的主课之一。孔子认为,礼乐是分不开的。每个学生都要学习音乐。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先进》)你看看,连野人出生的子路都要学习鼓瑟。弹得不好遭到同学们的嘲笑,孔子还要为他鼓劲。孔子师徒的生活中也少不了音乐。“子击磬于卫”(《宪问》)“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阳货》)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曾皙也在鼓瑟。“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先进》)孔子的生活中充满了音乐。

孔子小时候家境贫寒,孤儿寡母相依为命,想必是没有条件专门去拜师学习音乐的。但成年后的孔子却是精通音律的大音乐家,还善于弹琴、鼓瑟、击磬等乐器的演奏。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他为国正乐,还修订《诗经》,定稿为三百零五篇,篇篇都有乐曲,非常遗憾的是现在都遗失了。《论语》中也有很多关于孔子论述音乐的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述而》)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八佾》)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卫灵公》)那么,孔子是如何变成音乐大师的呢?本章间接告诉了我们,孔子的乐来自于民间,来自于与乐师的广泛交往和深入交流。

乐师冕来见孔子,走到台阶前,孔子提醒说:“这儿是台阶。”走到坐席旁,孔子说:“这儿是坐席。”大家都坐定后,孔子告诉他:“某人在这里,某人在这里。”师冕:乐师,这位乐师的名字是冕。古代乐师一般都是盲人。这是中国的一个文化传统,知道我小时候,盲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职业也时做民间乐师。我见到的比较多的是拉二胡的盲人乐师。本章我们看到了孔子对盲人乐师的尊重,待人和蔼可亲的态度。也体现出了孔子为人中真诚细致的一面,以及感人的人道主义精神。我们看到一个圣人对一个盲人无微不至的关怀,如行云流水一般地顺畅。孔子的言行是那么的平易近人,关怀备至,看不到半点的高高在上。让被帮助的人没有半点的不舒服。

师冕走了以后,子张问孔子:“与师言之道与?”这就是与乐师谈话的方式吗?孔子说:“然,固相师之道也。”对啊!这就是帮助乐师的方式。道:根本,道理,方法。相:帮助。《论语集注》中朱子给子张的提问点了一个赞。“圣门学者,于夫子之一言一动,无不存心省察如此。”朱子的关注点是孔门弟子对孔子言行的关注,非常细心地观察老师的一言一行,并及时提出问题。朱子肯定的是子张的这种学习态度。

朱子接着说:“古者瞽必有相,其道如此。”自古以来盲人都需要帮助,就是这个道理。现在文明社会更是处处要体现出对残疾人的关怀。如盲道的建设,轮椅通道的设计,残疾人厕所等等。这些我们认为很现代的人文关怀,在孔圣人的心中早就有了并且身体力行地去做了。只是这种人文关怀的思想没有得到统治阶级的认同和发扬光大,在《论语》中冒出了一点火花就熄灭了。以至于我们现在还要把人文关怀当做西方文明去引进。

“盖圣人于此,非作意而为之,但尽其道而已。”(《论语集注》)朱子说孔圣人的这些言行“非作意而为之”,孔子不是刻意去做,故意去表现给谁看的。他无微不至地帮助一位盲者是习惯性地自然的流露。这就是圣人的修养,圣人之道体现在日常的小事之间。孔子对师冕的帮助是其仁德的自然流露,是仁者爱人思想的体现。子张观察到了,也有一定的触动,但是不是能学到就是另一个问题。有些人可能就是一个优秀的记录者,而不是一个好的修行者。

尹氏曰:“圣人处己为人,其心一致,无不尽其诚故也。有志于学者,求圣人之心,于斯亦可见矣。”(《论语集注》)尹氏是程颐的大弟子尹彦明。他说圣人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别人,自我修养或者为人处世都一样是诚心诚意的。有志于学习圣人之道的人,想搞懂圣人之心的人,从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事就可以看到了。所以说,我们很多人高喊着修行仁德,立志于成贤成圣,眼睛却总是高高地往上看,不知道修行的根本就在你的脚下,就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

道客村曰:

相师之道即仁道,点点滴滴着眼小。

处己为人诚心意,志于学者勿骛高。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