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寒宫的故事

曾几何时,天上有十个太阳,据说老百姓非常痛苦,这时一个叫学弟的年轻人站出来用箭射出多余的九个太阳,受到了老百姓的尊敬和爱戴。

后来,后羿遇上一个名叫嫦娥的美丽姑娘,并娶她做妻子,人们都十分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有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仙求道,顺道拜访了西王母,西王母特意送他一包长生不死的药。据说不管谁吃了这药,就能立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自己的妻子,只好暂时将这包长生不死药交与嫦娥珍藏,岂不知被一个叫蓬蒙的手下人知道了。

没过几天,后羿外出打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后羿走后,蓬蒙手持宝剑气势汹汹闯进内宅后院,威逼嫦娥非交出这包长生不死药不可。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对手,危急之下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将药一口吞了下去。吞下药的嫦娥,身子立时飘离地面,飞向天空。由于嫦娥心中牵挂着丈夫,便落到了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在广寒宫居住下来,从此在桂花树下和玉兔,蟾蜍相依为伴,只能远远地翘望着遥远的故乡—地球。

故事归故事,这倒说明我们中华民族的先辈,面对头顶上的月起月落,时不时萌动期望能有一天,登上月亮去看看想象中的广寒宫,问候居住在那里的嫦娥和她的小伙伴们。

嫦娥计划

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开展载人航天活动以及深空探测,是我们人类航天活动的三大领域。今天,重返月球,开发月球资源,建立月球基地,已成为世界各国航天活动必然的趋势和竞争热点。随着时代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要想征服宇宙,理所当然把月球这个离我们地球最近的天体,当作跨出地球的第一个落脚点。

要知道,月球上有着可供我们人类开发和利用的各种资源,将对我们地球上已有的资源起到一种重要的补充和储备作用,这一切在未来,对包括我国在内的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所以,今天月球,正成为各航天大国未来争夺战略资源的焦点。

经过几十年艰苦努力,中国航天人在征服太空的道路上,已经摘取了一顶又一顶的辉煌桂冠。开展对月球的探测,作为我们中国迈向深空探测的一个重大举措,已经成功实现了零的突破。今天,面对地球的这个近邻,十三亿中国人情不自禁大声呐喊:"月球,我们来啦!"

正是由于以上诸多的原因,2004年,正在走向强盛的中国人顺应时势,正式启动了月球探测工程,制定了我们中国的探月工程 "绕"、"落"、"回"三步走战略方针,并将其形象地命名为"嫦娥工程"。

(一)

作为"绕月探测工程"的第一步: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嫦娥一号" 卫星告别地球,万里迢迢抵达离月面高度仅200公里的环绕月球南、北极的轨道上,开始绕月探测飞行。

嫦娥一号(来自国家航天局官网)

嫦娥一号奔月路线图(来自国家航天局官网)

环月飞行过程中,它获取了月面的三维影像图,分析了月面上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探测了月壤厚度,还检测了地---月空间环境。其中前3项更是国外从来没有开展过的科考项目,第4项则使我国首次获得了地球8万公里以外空间环境的重要参数。当然,考察的另一个重要目标,那就是了解月球上的氦—3资源,据研究,月球土壤中的氦—3含量可达500多万吨。氦—3作为将来一种安全高效且清洁又无污染的重要能源,一旦为我们地球人所获取,就可为未来的核聚变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从而满足人类1万年以上的能源需求。

"嫦娥一号"圆满完成各项科学探测使命后,于2009年按预定计划执行受控撞月试验,悲壮地完成了自己献身月球的使命。

紧接着,作为"嫦娥一号"备份星改进的"嫦娥二号" 于2010年10月1日18时57分59秒顺利升空,"嫦娥二号" 搭载有更高分辨率的CCD照相机,主要任务是要取得更为清晰、更加详细的月球表面影像数据,以及月球极区的表面数据,同时为"嫦娥三号"在月球表面软着陆计划,进行部分关键技术的验证,并对所选定的"嫦娥三号"预定着陆区,进行高精度成像。完成了各项既定任务后,它更踏上"路漫漫其修远"的星际远航,继续为空间技术发挥余热。

嫦娥二号飞行路线图(来自国家航天局官网)

(二)

第二步计划为"落月": 嫦娥三号"探测器于2013年12月2日在中国西昌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送入太空,当月14日成功软着陆于月球雨海西北部的虹湾地区,"嫦娥三号"探测器,是中国第一个在月球表面软着陆的无人登月探测器,它由月球软着陆探测器(简称着陆器)和月面巡视探测器(又称作玉兔号月球车)组成。

嫦娥三号奔月路线图(来自国家航天局官网)

月兔一号镜头中的嫦娥三号(来自国家航天局官网)

嫦娥三号镜头中的月兔一号(来自国家航天局官网)

它实现了我国航天器首次在地外天体软着陆,并试验了着陆器悬停、避障、降落及月面巡视勘察等工作。测试了着陆点热流及其周围环境,通过高分辨率现场摄影和月岩探测以及采样分析,为日后建立月球基地及其选址提供可靠的月面化学与物理数据。

要想稳稳在月球的表面实现"软"着陆,的确是一个难题。"嫦娥一号"是撞月"硬"着陆。而"嫦娥三号"则要求"软"着陆,这是由于月球上没有空气存在,无法使用降落伞缓缓而降,只有当接近月球表面时,首先利用反推火箭的反作用力缓冲,然后让"嫦娥三号"像自由落体一样,安全地掉落到月球上。

落月后随之而来的难题,是要抵御巨大温差。要知道,月球上的一天,相当于地球上的一个月,而且夜晚温度最低达零下180多摄氏度,白天温度大多在100摄氏度以上。这对于"嫦娥三号"上的电子元器件来讲,不能不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所以,中国科学家扬长避短,让"嫦娥"白天工作,晚上好好休息,通过休眠的方式去应对月球的苛刻环境。

落月的"嫦娥三号"着陆器,着陆后不再移动,它凭借自身配备的多台照相机,采用定位探测与巡视探测相结合的科考方式,对周边的月形月貌进行拍摄考察。15日成功地将"月兔一号"巡视车送到月面上,同时,"月兔号"巡视月球车则肩负起携带各种仪器,在月球表面上开始自主溜达着"行走"考察。与着陆器一道作伴陆续开展各自的"观天、看地、测月"科学探测……

作为嫦娥三号备份星改造的嫦娥四号,经过科研人员的创新改进,更是担负起另外一项独辟蹊径的行动,她要前无古人地去月球背面软着陆,到那里仔细地瞧一瞧,那里可有着我们中国人难得一见的地方。

为了解决如何仔细看清楚月球背面的神秘景色,中国科学家特意先行在嫦娥二号远航时曾经逗留过的地月系统拉格朗日L2点处,发射了一颗"鹊桥号"中继卫星。

“鹊桥号”中继卫星示意图(来自国家航天局官网)

这颗中继卫星搭建起一座揭示地球现代文明和古老月球背后神秘面纱的"鹊桥",通过接力传递,把"嫦娥四号"见到的一切,拉近至我们的面前!

来自国家航天局官网

就这样,嫦娥四号于2018年12月8日开始踏上了无畏征程,没多久,着陆器携带着月兔2号月球车,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的那个40亿年前被陨石砸出的冯˙卡门撞击坑里成功地垂直软着陆,月兔2号随后也来到月面上,并且四处溜达着开始巡视探测工作,两个伙伴就这么互相配合着,把所获得的各种信息陆陆续续通过"鹊桥号"中继卫星,传递到了我们的眼前。

(三)

作为计划中第三步的"回",2020年11月24日凌晨,重达8.2吨的"嫦娥五号"探测器,借助"长征五号"火箭的强劲托举之力从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顺利升空,奔向三十八万千米之外的月球,将在那里开展月面巡视勘察以及采样返回的伟大壮举。

这是一次突破自地外天体返回地球的高难度技术,为此,"嫦娥五号"通过自身的轨道器、着陆器、上升器以及返回器各个组合的明确分工,去完成这一艰难的使命。其中的轨道器分担着月地返回期间的动力、能源、通信、交会对接的任务,着陆器负责携带上升器顺利降落到月球正面月海风暴洋的吕姆克山北部一带,以达到勘察采样的目的。完成"抓把土"任务后的上升器升空与轨道器会合并巧妙地将样品转移到返回器中,而返回器则在轨道器的帮助下携带着月球土壤再次不远万里,踏上回家的路,在地球大气层外面最后惜别轨道器,象打"水漂"一样穿越了大气层,回到地球母亲的环抱。

嫦娥五号结构示意图

嫦娥五号奔月往返路线图(来自国家航天局官网)

今后,我们的科学家将在地球上对得到的月壤样品与勘察所获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以期获得深化地月系统起源及其演化过程的诸多认识。

随着时间的推进,"嫦娥家族"还将有更多的六、七、八号……等后续型号相续升空,继续为我们解开更多的月球奥秘,造福包括我们中国人在内的全人类。并搭建起通往宇宙深处的"中转站",为今后人类移居某一个宜居星球,打下深厚的基础。到了那一天,"嫦娥们"终将会用今天的"蟾宫折桂",去激励我们的未来后人,前赴后继中继续踏上新的宇宙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