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以为真造句、信以为真造句一年级
看到“三人圣号”这个成语,你认为这个成语应该描述人有多有力量吗?
事实上,很多人使用这个成语来描述人有多有力量。
文章写错了
1.在最困难的3号航线上,几名工作人员齐心协力,三人变成老虎,终于清空了积水。
2.大扫除时,我们班被分配到了最难打扫的区域,但是,我们齐心合力,三人成虎,最终打扫得干干净净,获得表扬。
以上,就是被错用的“三人成虎”,将这个词被误解为团结合作力量大。
但是,这个词正确的解释是什么呢?
首先,我们看一下《成语大词典》对这个成语的解释:
三个人都说街市上有老虎,别人便以为真有老虎。
比喻谣言或讹传一再反复,就会使人信以为真。
看了这个成语的释义,是不是突然想到一个词——以讹传讹?
没错,要记住,“三人成虎”的近义词就是“以讹传讹”。
接下来我们讲一讲,“三人成虎”的出处。
“三人成虎”这个成语在《战国策》中频频出现。
第一个故事,出自于《战国策·秦策三》。
话说,在秦军攻打赵国的时候,秦军一个首领王稽攻打邯郸,结果一年半过去了,还没有攻下。这些官兵们一年半都在战场上,打仗打的都疲惫不堪,谁的心里都在想家,此时秦军的士气非常低落。正在这个时候,有个名叫庄的人就劝王稽赏赐军中官吏,以激励全军的士气。
但是,王稽却没有听从庄的提议。王稽是秦王很宠信的武将,他趾高气扬的对庄说,“我这个人只听从大王的话,用不着别人插嘴管闲事。”
庄听到王稽这么说摇摇头,对他讲明利害,“大王不在这里,你这么做是看不起手下的将士们,如果这里的官兵们不满你的做法,他们就会在大王那里说你的不是,到时候,你必然会招来怨恨。”
看到王稽一副不予理会的样子,庄引古语告诫说:
“三人成虎,十夫揉椎。众口所移,毋翼而飞。”
庄这句话什么意思呢?
他的意思就是说,三个人谎传街市上有虎,那么人们就会真的以为街市上有虎;十个人一起揉铁椎,就能够把铁椎弄弯。谣传虽然没有翅膀,但是也能穿的很远。
其实,庄就是在告诉王稽,这场仗打了一年半都没有打胜,朝中的大王肯定会怪罪下来。如果能够在此时安抚官兵,给予赏赐,以礼相待,那么人心不会散。如果不把这些官兵放在眼里,觉得他们无足轻重,可能会使官兵在军中鼓噪起来,胡猜乱说,传的人多了,谎言也会有人相信。这些传来传去的话真的传到了大王的耳朵里,恐怕大王也未必会相信你!
果然,当秦军在邯郸处于困境时,王稽有没有给予赏赐,一些官兵就真的心怀怨愤,恶言相伤,甚至传言说王稽一直攻不下邯郸的原因是王稽意图谋反。这本是无稽之谈,但是因为传的人多了,就连秦王也信以为真,十分震怒,若不是朝中有大臣给王稽求情。王稽差点就被秦王给诛杀了。
后来,庄所引用的这句话中的“三人成虎”、“毋翼而飞”都成了成语。前者比喻一个谎言传的人多了,人们就当真了。后者比喻传播迅速。
第二个故事,出自于《战国策•秦策二》。
有一个典故叫做“曾子杀人”,这个典故讲的是孔子的弟子之一曾子的故事。
曾子的家乡是鲁国南武城人,也就是现在的山东嘉祥县人,有一段时间,曾子随师父游学离开家乡去了一个叫做费地的地方。
这时候,费地有一个与曾子同名同姓的人杀了人,不明真相的嘉祥县老乡就以为是曾子所为,赶紧跑去曾子家告诉他的母亲。
第一个人告诉曾子母亲的时候,曾子母亲完全不相信,她坚定的说,“我的儿子,是孔子的学生,他不会杀人。”
第二个人告诉曾子母亲的时候,曾子母亲虽然没有说话,却还是能够保持镇定,坐在织布机前织布。
第三个人告诉曾子母亲的时候,曾子的母亲就坐不住了,她丢掉织布的梭子,匆匆忙忙的逃走了。
面对接二连三的流言,曾子的母亲也没办法坚持相信自己的儿子,可见流言的力量。这个故事也很形象的阐述了“三人成虎”。
曾子明明是跟着师傅游学去了,但是,因为有三个人都在传言曾子杀了人,就连他的母亲都动摇了,甚至是匆忙逃走。
第三个故事,出自于《战国策•魏策二》。
在战国时代,国家与国家之间通过交换彼此国家的王子做人质来保证彼此遵守信约,魏国和赵国定下了盟约,魏王就决定把自己的一个儿子送到赵国当质子。
为了儿子的安全,魏王派自己宠信的大臣庞葱陪同,但是,庞葱这个人很聪明谨慎,他就担心自己陪着王子去了赵国再回来,魏王就失信于自己。于是,他再出发前,决定跟魏王聊一聊人生:
听了魏王的回答庞葱很担心啊,他说道:大王,您想想,老虎怎么会跑到街上来呢?只是因为三个人都这样说了,所有人就觉得大街上真的有老虎了。我此次去赵国,一走多年,而且赵国的都城邯郸离我们的都城大梁太远了,我走后,肯定有不止一个人会在背后议论我啊!
魏王听到这里,恍然大悟,他安慰道:庞葱,你不用担心,寡人是个明察秋毫的人,一定不会相信那些人的谣言!
就这样庞葱陪着王子去了赵国,就在庞葱去赵国不久,果然有人说他的坏话。说的人多了,魏王也就快开始相信那些人说的话。
于是,当庞葱回国以后,就真的失宠失信,魏王也不再召见他。
这个“三人成虎”的故事,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封建社会,那些在朝为官的人真的是“伴君如伴虎”啊!
以上就是“三人成虎”这个成语的出处和典故。
在很多的名家名篇中,也用过这个成语。
在郑振铎所著的《劫中得书记·序》中写道,“同于屈子孤吟,众醉独醒。且类曾参杀人,三人成虎,忧谗畏讥,不可终日。心烦意乱,孤愤莫诉。”
无独有偶,在清朝褚人获所撰写的《隋唐演义》第二回中就写到,“正是积毁成山,三人成虎。到开皇二十年十月,隋主御武德殿,宣诏废勇为庶人。”
其实,这个成语在小朋友造句、写作文的时候也可以运用:
正确造句
1. 三人成虎虽是无中生有,却可以使一个人的清誉毁于一旦。
2. 这真是三人成虎啊,明明是不可能的事,如此一传竟成真的了。
3. 虽然谣言止于智者,但是三人成虎,亦能混淆视听。
4. 在网络上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总是发一些虚假贴子,但是三人成虎,当许多网站都转载的时候,很多人都相信了。
看到正确造句,也就明白了这个“三人成虎”是一个贬义词,在运用的时候要注意语境。
刚才在讲释义的时候提到一个词,就是“三人成虎”的近义词“以讹传讹”,在这里,还是要温馨提示一下——
虽然这两个成语都是错误的话一再流传之意,而“三人成虎”还多了一层讹传能蛊惑人心的意思,故语意较重,且比喻性较强。
知识小延伸
其实,“三人成虎”这一成语与戈培尔所说的“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成了真理”有异曲同工之处。
不过,我们的汉字更言简意赅,一个四字成语就把戈培尔的一句话总结的地地道道。
说到这儿,大家都理解“三人成虎”这个成语的真实意义了吧,让我们下期再聊!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