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军,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行书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会长、书记处书记、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研究馆员、徐峥人事寺院。

第九届浙江省人大代表,第十届浙江省政协委员,第十二届浙江省人大代表。行草作品曾获第四届全国书法家作品展“三 等奖”,第四、五、六届全国中青年书法家作品展“一等奖”;楷书作品曾获第一届全国楹联书法大展“金奖”。分别获中国书协、中国文联“德艺双馨”书法家、艺术家称号及文 化部“优秀专家”称号;获中宣部、人事部、中国文联授予“全 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享受省部级劳动模范待遇;获中宣部“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依然 『代表』

依然『雁迹 』

——序赵雁君《山水雁迹》

文/斯舜威

赵雁君是当代一位颇具代表性的书家,也是一位值得关注与研究的书家。

十三年前,我曾写过《赵雁君:一种代表》,谈了我对赵雁君书法和“赵雁君现象”的初步感受。这些年来,我持续关注雁君的“动态”,也一直思考着当代书坛的“代表”问题。早就想写“一种代表”的续篇,这次适逢《山水雁迹》出版,正好有机会再谈谈赵雁君,顺便以雁君兄为个案,推而广之,谈谈对当代书坛的一些看法。

22-234×53cm×2

当然,自然必须谈到:赵雁君,是否依然是“一种代表”?

我始终觉得,分析一位书法家是否能够视为一个时代书法创作的“代表”,要把他的书学思想和创作实践与时代紧密联系起来,以时代的大背景为参照系。而评价一位书法家的艺术地位高低,也要看他能够在当代书法史上占有什么位置。2008 年,我曾在《书法》上发表过《谁能进入当代书法史》,我们观察当代书坛,评论当代书法家,如果离开了“书法史” 的标准,没有“史”的概念,则只能是泛泛而谈。

25-232×53cm×2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当全国性的“书法运动”处于发轫状态时,赵雁君借助于一系列的“国展”“中青展”脱颖而出,成为“获奖专业户”,也奠定了他的“代表性”地位。“赵雁君现象”,既概括了他个人的书风,实际上也代表了一个群体,当时像他这样的“弄潮儿”不止一个人, 他们确实引领了一个时代书风的新潮。

27-46×34cm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代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发生了深刻变化,当代“书法运动”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再要想通过获奖“赢得天下”,已经几无可能。可以说,三十多年来的当代书坛,是风起云涌的时代,也是急剧变革和分化的时代, 更是大浪淘沙的时代。当年的那个以“获奖专业户”为标志的书法群体,也发生了分化,有的可能一直在吃老本,有的可能在书风探求上陷入了“激进”一途却并未得到公众认可,也有的可能已经渐行渐远,淡出了大家的视线。时间沖刷了一切,也考验了一切。

白云山22x64cm

从面上看,全国性的书法热潮催生了庞大的书法群体,由于社会构成、价值观念、学养旨趣、审美追求等方面的差异,难免会产生诸多矛盾。比如“书法精英阶层”与“书法草根阶层” 之间的矛盾,后者总抱怨前者“垄断”了书法资源,前者则觉得后者层次太低影响了书法的声誉。此外,书法面临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也衍生出诸多问题。

毕竟360x78cm

我觉得深层次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一是“道”的问题,也即书法的社会功能问题。书法何为?书法到底只是文人达情适意的“余事”,还是应该具备更多的社会功能,更好地为火热的现实生活服务?这个问题也是“小我”与“大我”的关係问题。

二是“艺”的问题。这个问题包括书法的发展方向,包括对继承和创新的把握,是“复古”“守旧”,还是与时俱进,在继承中创新,还包括如何“拿来”和“走出去”等等。

波上364cm×145cm

三是“趣”的问题。这个问题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书法家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问题,包括如何提高学养、提高书法水准, 还包括在商品经济大潮面前如何摆正位置,等等;二是书法家的艺术趣味问题,如何让自己变得更加“有趣”,如何让书法艺术变得更加“有趣”。古人提倡“琴棋书画”,主要还是“意趣”和“情趣”,书法家和书法艺术如果缺少趣味,将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

春溪-180x61cm

我为何在评述赵雁君前要先简略地谈谈上述这些“宏观问题”?因为,这是每一位书法家都面临的实际问题,作为代表性书家,起着标杆性的示范作用,更是无法回避。接下来,就可以集中谈谈雁君兄了。

风静138x69cm

坦率而言,自从写了《赵雁君:一种代表》之后,我有时对他也有些不解,主要集中在两个“不解”上:一是不解他为何经年累月地把大量的时间都用于书协工作和其他社会活动上,须知,年纪轻轻就功成名就,正处于创作的黄金时期, 时间非常宝贵。熟悉雁君的人都知道,他是工作狂,而且一贯如此, 跟着他干的人都叫苦不迭,他则乐此不疲。我曾当面说他“劳碌命”, 劝他应该多给自己一些时间,用不着把工作节奏安排得如此紧张,忙了自己,也累了别人,个人创作多了,也是一种社会贡献。他则依然故我,依然一心扑在书协工作和公益事业上。

沽洒179x38cm

二是这些年来书坛处于活跃期,也处于分化期,或曰激烈震荡期,作为引人注目的“代表性人物”,他如何应对?书法的继承和发展是一个持久的命题,有的书家过分强调“创新”,过分“彰显”自我,从理论和创作都显得比较偏激,引起了书法界同道的争议。其实,除了个别书家是为了自我炒作而故作惊世骇俗之举,有不少书家确实也是为了尝试自我超越而进行的探索性行为。“超越自我”是一件十分艰难而不得不做的事情,无法超越,就意味着止步不前,甚至退步滑坡。他们的激进之举,虽然效果不尽如人意,但其动机还是应该体谅的。那么,雁君选择怎样的姿态来实现自我超越呢?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他似乎非常沉得住气,没有什么“动作”。

海不地无179x32cmx2

我在浙江美术馆工作时,曾邀约雁君兄举办展览,觉得他2006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山阴道上行”展览、2008 年在老家诸暨举办“雁行暨阳”展览之后,时隔十年左右,应该集中展示一下他的最新创作成果。我在内心,也有想通过展览解开上面“两个谜团”的意思。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实施,但他对我说:“展览虽然不搞,创作还是要搞的,我会按照我的追求,创作一批书法作品。”

海客33x41x6cm

于是我知道,他白天为工作上的事情忙得一塌糊涂,但夜深人静时,始终没有忘记他的挚爱,始终在坚持临摹与创作。

怀新寻异236cmx53cmx2

《山水雁迹》所收的书法,应该就是他近年来坚持创作的一个集中呈现。适逢我人在旅途, 雁君兄通过微信发来了十二个图片文件包,分别标明“钱江篇”、“杭州篇”、“宁波篇”、“温州篇”、“湖州篇”、“嘉兴篇”、“绍兴篇”、“台州篇”、“金华篇”、“丽水篇”、“衢州篇”、“舟山篇”,我的第一感觉以为是他为全省书法大展策划的资料,因为今年省书协将举办全省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江山多娇”大展也是按这个主题要求书写的内容, 以“钱江篇”代表全省,此外全省十一个市都有主题创作展览任务,有分有合。打开一看, 原来都是他个人创作的书法作品。后来得知,这是他为中宣部“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项目”而作的专题创作。实际上,这也是他在十多年前两个大展之后进行的一次大规模集中性主题创作,观其内容都是历代诗人歌咏浙江的名山、名水、名胜、名人的诗篇联句等,这在他个人的创作生涯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从创作时间看,持续了几年,这批作品, 是研究赵雁君书学思想和创作动态的第一手资料。

柳树蘋花89cmx28cmx2

我浏览了图片,感到震撼,也感到释然。

我的第一感觉是:赵雁君毕竟是赵雁君,赵雁君依然是赵雁君。

从这批作品看,我的“不解”是多余的,赵雁君始终在暗中发力,始终在追随古人,始终在与时俱进,始终是“一种代表”。

我想先简略地谈一下观感。我觉得赵雁君的书风,可以说是不变而变,稳中求变,变中有守,守中出新。

他没有大张旗鼓,没有发表宣言,却在悄悄地下一盘棋:致力于自我超越,实现了自己书风的嬗变和求新。

路桥111×54cm

出乎意料的是以行草出名的他,首先在书体上有了新的拓展与呈现,写了一批隶书、楷书作品。而这些隶书和楷书,又不纯粹是隶书、楷书,而是楷中带隶,隶中带楷,楷书也好,隶书也好,也都带有行草的意味。这些作品,在雁君以前的创作中是极少看到的。

山合水逢180x48cmx2

他的楷书,脱胎于北魏。我知道他于《石门铭》、《张黑女墓志》等用功尤勤,浸廪颇深,对北魏的碑刻、墓志、造像题记和摩崖刻石都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同时,又蕴涵隶书意象,带有浓郁的金石气息,且不失帖学的灵秀逸致。如“钱江篇”中的柳永《望海潮》,“杭州篇”中的苏轼《虞美人》,“温州篇”谢灵运《登江中孤屿》,“绍兴篇”中的任则明《醉东风 ˙ 会稽怀古》,“嘉兴篇”沈括《秀州秋日》,“金华篇”中的沈约《登元畅楼》等,都写得峻逸而宽博,北魏的气息扑面而来。有些楷书,格外精致,楷中有行,行中带楷,别具灵动之气。特别是看到“绍兴篇”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舟山篇”陆游《晓望海山》,“丽水篇”谢灵运《登石门最高顶》,“衢州篇”孟郊《浮石亭》等,简直有点大吃一惊,原来雁君也能写工整灵秀,简洁明快这一路。有的楷书作品,如“台州篇”孟浩然《宿天台桐柏观》,则楷中带隶的味道很浓,笔力凝重而不失清新,字字力透纸背。

数椽半架137x24cmx2

隶书并不是雁君兄的主攻方向,但这次也创作了不少,成为一个新的“看点”。他的隶书取法于方正、舒展、拙朴一路,看得出从《石门颂》《封龙山》《好大王》以及《褒斜道》等汉魏摩崖石刻铭文等均曾留意,可谓沉潜魏石,排铺汉风。他的对联中有不少似隶似楷的创作,特别有趣味,又特别简古,如“谁能问天意,独此见涛头”(范仲淹句),“寒入沙芦断,烟生野鹜投”(徐渭句)。而“独鹤知难侣,孤云不易攀”(释文珦句),“祥符宝鼎,礼备黄琮”(崔玄童句),“地随山共尽,天与水无穷”(陈造句),“好句江山助,奇怀翰墨收”(黄周星句),写得非常稚拙质朴,妙趣横生。

谁家46x34cm

雁君兄对汉代隶书确是用力颇深,又凭借对汉魏隶变的巧取与择化,其隶书绝不整齐划一,或厚重,或劲挺,或稚拙,或老辣,形态纷呈,别开生面。当然,他最擅长的当然是行草书,这是他的“看家本领”, 也是这次主题创作的主打作品。我和他平时有过交谈,这次在写作期间又作过“微聊”,知道他的行书筑基于“二王”,同时对明清时期的徐渭、王铎、陈洪绶、傅山、倪元璐、黄道周、杨维桢等有过系统的研究。梳理明清行草大家,是他一直在做的面目,由我主张”的创作理路,对他影响很大。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笼而统之,为我所用”。他不会拘泥于古人的某一个“点”,而是侧重于历史的纵向参照。他已经形成了比较强烈的个人面貌,但他试图努力“挣脱”,不断超越。他在近十年明清书风的深入梳理与提炼,其行草书风已日臻完美。

万玉34x46cm

纵观他这次的行草作品,与过去相比, 显得更加得心应手,更加随心所欲,线条更加圆润、儒雅,有古意。他始终注意“内容决定形式”的创作理念,从不搞所谓的“创作设计”,往往是根据内容的需要, 注意“即时性”,说白了就是“写到哪里算哪里”,随机、随意、随性,书写速度也好,墨色浓淡枯湿也好,线条粗细变化也好,一切随机应变。他有一段创作谈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论创作,我着意风格个性,不重表面形式,更不喜装饰造作,会注重用笔,强调节奏,突出时间特性。无论长方立轴、楹联尺牍,任顺自然, 在齐与不齐之间,尽显字形大小、墨色变化之机枢,在古人规矩之内力彰率真率性之情。”(赵雁君《本来面目,由我主张》)

为爱180x97cm

这些特征,几乎随处可见。如对联作品“长风方破舟,一气自横秋”(范仲淹句),“雨醉运醒,柳暗花明”(王举之句),“一千里色中秋月,十万军声半夜潮”(李廓句),他都放开手脚挥洒,有解衣般礴之感。特别需要拈出一说的是李廓的“一千十万” 联,是七律《忆钱塘》的颔联,诗意壮阔, 书写也恣意纵横,做到诗韵书韵高度吻合。雁君写联,事先不折格子,随意而书,上下联字与字不求对应,放纵到极致,具有极强的韵律感,有敏锐的节奏概念,这一点也是他的看家本领。如此联就空间来说,“一千里”与“十万”的位置相当,“秋月”与“半夜潮”相当,而“声”字大开大合,把下面“半”字压得如同巨石下的鞭笋一般, 大概写的时候耳边传来的都是惊涛拍岸之声,所以任其巨浪席卷。这样布局,倒也浑然天成, 这也是创作的魅力了。

闲时不关179x32cmx2

相对而言,那批行草大轴条幅,更是雁君的本色当行,与原来的书风来路明了,细微处而又有了新的变化,狂放处更放,精致处更精,徐渭、老莲、杨铁崖等乡贤的痕迹,也时可寻觅, 却又化得天衣无缝,为己所用。如宏范《宁波道中》, 戴表元《湖州》,特别是“绍兴篇”中刘长卿、楼颖、李白等四条屏,写得更是狂放,有点长枪大戟、乱服披头的味道, 如同乡前辈杨维桢的书法,看似东倒西歪、杂乱无章, 实际骨力雄健、汪洋恣肆,自有大将班师的雄壮在焉。而那些小字行草作品似又见赵氏面貌之基点:源于二王书风的滋乳。

通过这批作品的赏析, 当然更得益于近年来对他的了解, 我对上述提到的“ 两个不解”,有了新的理解。

祥符礼备180x48cmx2

一 是 他 之 所 以把大量时间都用于书协工作和社会公益活动上, 是因为他的书法人文理想,始终把“大我”放在第一位,“小我”则从属于“大我”。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大凡古今文人、书家,有两大类型,一类是怀有“济沧海”“济苍生”的理想,一类是“采菊东篱下”或“归隐林泉”,两者都有许多成功的例子。雁君兄无疑选择了前者,他要把他的书法事业和社会前进的步伐紧密结合起来。所以,他每年都要策划实施那么多书法活动,可以不夸张地说,他的脚步遍及全省各地。现在,他带有省书协领导和省文联领导“双重身份”,以这样的姿态投身于书法事业,确实也是职责使命所在,当然更是他的志向和理想所在。

一峰46x34cm

一峰46x34cm

这次的创作,是一次特色鲜明的主题性创作活动,立足于全省的名山大川、名胜古迹的历代名家诗篇,来讴歌时代,讴歌美丽浙江“勇立潮头”“潮涌浙江”的时代精神。一句话:突出主题,重在内容。在这一前提之下,把创作发挥得淋漓尽致。

烟雨风云364x41cmx2

二是对书法创作本身,其实他有着很高的艺术追求与很强的自我把控能力,他知道自己该怎样做,他有着自己的步伐节奏。一个书法家如果只强调“主题”,而缺乏长袖善舞的表现能力,那么最好的“主题”也得不到很好的发挥。而雁君则始终致力于对古法的探求与疏理、对风格的完善与超越,努力做到内容和形式、形式与风格的有机统一。这批作品就证明了这一点。当然,他不会满足于现状,诚如他自己说的“不想过早地程式化”,凭借着他的秉性与禀赋,要说这就是赵雁君今后的“书法面貌”,还为时尚早。雁君兄有着很大的艺术“成长空间”,他是“绩优股”,也是“潜力股”,成长性很强。

黝性黄琮90x28cmx2

我对雁君兄充满期待,期待再过十年看他的新作,看他的新书风、新成就。我已经为十年后的雁君想好了一句话,这就是:毕竟“代表”,毕竟“雁迹”。

越王-180x61cm

最后我还想“篇末点题”,觉得“山水雁迹”这个书名取得非常好。“山水”与“雁迹” 皆语含双关,“山水”既指这次雁君创作的内容大都是古人咏浙江名山大川、名胜古迹的诗文辞赋,又指“山水精神”。“山水精神”是中国美学的重要范畴,蕴含着深邃的人文理想和哲学意蕴。“雁迹”,一方面指书法,中国从来都有雁字传书之说,既象征书信,也常用于比喻书法,当然又指赵雁君的书法创作。

钟鸣僧卧86x24cmx2

为“山水雁迹”所触动,我在写作过程中得七绝五首,一并附录,权作有诗为证吧—— 题闲藤居《山水雁迹书法集》

其一 : 闲藤居里不虚闲,狂笔纵横气若山。胜景诗书留雁迹,凌云已过万重关。其二 : 山水风和催暖律,枝头春色已三分。拈毫我欲觅佳句,雁迹留痕说雁君。其三 : 雁行留迹水云阔,海运扶摇万里遥。大翼垂天成羽翰,随风落笔亦潇潇。其四 : 饱含墨韵写诗韵,笔底波澜意味长。我欲随君同一醉,龙蛇腾雾下钱塘。其五 : 门对钱江一雁秋,排云羽客待何由。长空舒卷如宣纸,赖有书君信笔游。

2019 年 3 月 25 日于旅次

斯舜威:书法家、评论家

8-46×34cm

气象与格局

赵雁君书法的双重意义

文/胡小罕

雁君道兄的书法,我觉得要看到它两个层面的意义。第一个层面,即一名书法家在艺术领域的创造意义,他的传承脉络、创新理念、探索路径和艺术风格。

12-44×16cm×2

二十来年前,雁君已经以其勃发的创作能力、鲜明的风格语言活跃于书坛,他几乎囊括了全国各大重要书法专业奖项,他还参与了《中国书法全集》等一些重大学术编纂活动,很快成为全国书坛瞩目的青年书家翘楚。在这样一种势头之下,个人创作探索如何往前走,对他来讲无疑是一个大的挑战。按照常规思路,书家此时可能会选择理性收缩策略,在业已开拓的风格领域中精耕细作、巩固完善,日积月累地把风格提炼得更加精熟。

18-178×96cm

然而雁君兄并没有走这样的常规路数,而是依然奋力向外开掘、向前拓进。尽管这样探索的风险更大,但更是他个性的写照。关于他的艺术风格话题可以有很多,我略摭二例以说明他在创新上的大胆与精勤。比如,灵动与气势的兼而得之。在他今天的创作中我们可以更加明显地感受到,峰回路转、百折千回的灵巧使转,与长风浩荡、恣肆汪洋的奔放笔势,都有了各自的强化。在他的创作呈现中,两者却交织得更加茂密、浑然一体。

小憩 22x64cm

就像一场曲折萦迂的台风在向前行进过程中,又裹挟着异常复杂的气象要素,它给地面万物带来的影响,要比长驱直入、所向披靡的凌厉寒风,更加诡谲多变、出人意料。把它转化成审美意象,就是雁君书法中的疾徐有致、节奏多变、不可端倪。又比如, 水墨效果与金石韵味的兼而得之。他以往的创作尤以笔墨效果见长,这几乎成为他的标志性手法。在最近一批创作中, 他有系统地吸取了北碑意韵,与他此前的创作拉开了很大的形式距离。除了明显地借鉴北碑质朴的构形以营造奇肆古拙的结字效果之外,更加让人回味无穷的是,他舍弃了刻意描摹刻石容易产生的嶙峋、燥涩、造作的习气,通过张扬率性而沉雄的笔法,实现书法金石气息由内而外的呈现,加之他水墨控制的擅长,臻造了线条形质上“屋漏痕”的理想境界和浑厚华滋的意象。这一点,还可以看出他从徐渭风神笼罩中进行突围与的迹象。

太湖22x63cm​

灵动与气势、淋漓与雄浑,创作中兼而有之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雁君兄凭借其扎实的法度功底和气势夺人的创新勇气,不断提升书法艺术跌宕回旋、元气淋漓的生命活力。这也是他这些年来不安守望、不吃老本,勇于扩张的底气之所在。

越溪 22x63cmx2

第二个层面,即雁君道兄作为一位书法工作者、作为文化艺术建设领域的一位骨干精英,我们还应该看到他对待书法事业的态度,以及他在改善书法生态、促进社会书法进步方面的建树。一名书法家的艺术成就,与一名有成就的书法艺术家,是可以析而言之的。后者更多指向以他的书法造诣、艺术影响力和社会活动能力,为社会书法事业所起的推进作用。艺术家与艺术工作者,这两重身份重叠在一个人身上,既可以相得益彰,也容易相互消磨。雁君兄无疑是前者的楷模。他之所以能成为楷模,能避免两相消磨,全赖于他超凡的倾注与付出。

佛地22x63cm

对于他早年的情况我了解不多,最近十多年以来,他以书法家的专业立场, 又以浙江省博物馆、浙江省书协,今天又以浙江省文联的事业立场,主事了大量的书法活动,他能够把他的业务专长,与单位的事业要求、社会成效,最大程度地统一起来,从而保持与提升了浙江的书法实力,引领了全国的书法风气,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成就一位艺术家不难,通过一位艺术家的智慧、才华,成就一种风气,推进一个阶段、一个区域的艺术进步,那就难能可贵了。近现代以来, 浙江艺术史上有一批前辈大师,如蔡元培、经亨颐、沈尹默、潘天寿、沙孟海等等,他们既是艺术家,同时又是艺术传播者、实施者、促进者。当今社会艺术发展,更加需要有这样的担当者。雁君兄无疑是受到过吾浙这些前辈感召的,他既有强烈的主见,又有忘我的境界,忠实地践履着一位书法家应有的社会责任与时代担当。

天目吟22cmx63cm

此次参与出版《山水雁迹》书法作品集的过程,让我更加真切地体悟到雁君道兄书法这两重价值的可贵。我们真诚期待他艺术探索的气象更加博大,推动事业的格局更加开阔。

2019 年 5 月 28 日于艺文类聚金石书画馆

胡小罕 书法篆刻家、出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