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桥的俗语’关于桥的俗语对联
胡子桥,最初的名字是齐天桥,雄穿过汉江两岸,面对潮州东门楼。
“湘桥春涨”,为潮州八景之一。湘子桥始建于南宋乾道六年(1170),潮州知军州事曾汪主持建西桥墩,于宝庆二年(1226)完成;绍兴元年(1194),知军州事沈崇禹主持东桥墩,到开禧二年(1206)完成。东西各九墩,前后费时五十六年。因“江心流急湍,深莫能测”,桥终未能合拢。当地官绅以摆渡图利,收取捐税。“虽济以舟,日不能三、四渡,咫尺之限若千里,潮民病涉,莫此为甚”。明宣德十年(1435),潮州知府王源采西湖山石用以修桥,西桥段增至十墩,东桥段增至十三墩,墩高五、六丈,墩面一百多至二百平方米,每墩上建望楼,改名为广济桥。正德八年(1513),复增建一墩一楼,共二十四墩,中间“设舟二十四为浮梁,周以栏盾铁缘,连亘以渡往来”(《广济桥记》)。每条铁链重4000斤,把梭形串连结成浮桥。浮桥可开开闭。打开时可通过大船。后来梭船改为十八只。潮谚有云:“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二十四洲。二十四楼台二十四样,二只锉牛一只溜。”所谓“洲”,即是水中陆地,也就是桥墩。“楼台”即墩上望台。各个楼台格式不同,故说“二十四样”。“锉牛”指雍正年间修桥时铸的铁牛,东西桥段各一只,牛头上铸有“镇桥御水”四字;道光年间一只只铁牛被洪水冲走,故云“一只溜”。
广济桥上有望楼,为我国桥梁史上所仅见。明代李龄撰有《广济桥赋》,描绘了当时桥上的景象:“五丈一楼,十丈一阁,华梲彤尞,雕榜金角,曲栏斜槛,丹漆涂垩,鳞瓦参差,檐牙高啄”;楼角的铁马迎风叮当;楼台上有妙联:“茶有滋味原无味,亭不画梅却有梅”;还有韩愈、鲁班和十八罗汉的塑像,列坐亭中……。亭边有树,有摆卖的摊档,后来更有店户。从明清至抗日战争前夕,桥上仿似一条水上长街,人来货往,商店栉比;人们上亭台可赏江景,可品茗,入店铺可购物,可小吃。桥上市场一片热闹,叫卖唱评之声,盖过流水之声。人在桥上,仿如陆地,故当时有“到了湘桥问湘桥”的民谚。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