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文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了改变目前学生作文学生硬编的弊端,在作文教学中实践叶成涛老师的“作文是人”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作文教学的育儿功能,指导学生做实事,求真务实,让学生敲响读者的心弦。

关键词:作文教学 育人功能 策略

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是小 学语文教学的边缘板块,用力常无处着力,重视却收 效甚微,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境地。但作文教学在培 养学生健康成长方面的重要性愈发得到诸多学界仁 人的肯定。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是语文教学的双翼, 统编语文教科书中对书面表达的比重有显著增加。因 此,作文教学亟待加强,从根本上转变且树立“作文 即做人”的教学观,发挥其育人功能,方能达到标本 兼治的效果。

一、华而不实: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与简析

(一)“假”话真作,技巧取向替代了育人功能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作文即做人”。写 作是人类思想情感的文字表露,如果没有真实的情感流露,就不可能写出打动人心、引起共鸣的优秀作品。 纵观古今中外的名篇名著,无一不是引导人们向美向善、引领人类走出愚昧混沌的佳作。

距离叶黎明打开写作教学“黑匣子”已经六载有 余,但“写作教学应该教什么”,诚如王荣生在《写作教学内容新论》指出的“写作课‘教’的缺席”问题依 然存在。环顾现今的小学作文教学,教师过于看重学 生作文的结构和技巧,完成作文的速度,对于学生作 文是否写真话漠然不顾,致使小学生作文中假情感、假故事层出不穷,究其原因就在于教师忽略了“我以 我手写我口”的教学原则,忽略了作文的育人功能。

(二)“套”话真作,模式程序遮蔽了思维生成

写作是一种综合思维过程,作者从观察体验到构 思成文,都要融入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不能只靠套 用一些现成的模式或结构。写作教学理论研究成果表 明,写作教学的三个主要方面——“有想写的欲望、 有东西可写、能写得出”应该侧重于第三方面“具体 的表达方式、结构技巧以及过程策略”的训练。可是 写作教材“往哪里去”这一根本育人价值取向常被忽 略,作文教学时提供一些范文之类的材料让学生模 仿,或者不厌其烦地把关于作文知识和写作方法像公 式一样教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这些材料与公式, 作文时就“照葫芦画瓢”。这种所谓习作诀窍牺牲的 是儿童富有想象力的深度思维的生长,没有自己独立 思考与构思的习作过程,则是“套话连篇”得以存在 的土壤。

(三)忽略“发现”,视野窄化疏离了生活实践

叶圣陶先生曾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 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出什么样的文字,否则就 会陷入不切实际的唯技巧论。”写作是从生活经验中 提取需要的素材,经过大脑复杂的思维与加工,再运 用书面文字表达出来的过程。蒋军晶说,发现题材是 最重要的习作技巧,而发现的关键在于“生活的敏感 度”。反观现在的小学作文教学,教师把学生关在教 室,讲了一大堆写作方法与技巧,然后让学生闭门造 车,从不引导学生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去观察体验、 积累素材。这种封闭式的作文训练,扼杀了原本思维 活跃、想象丰富的童心,导致学生写出来的作文苍白 空洞、毫无生气。

(四)“说”“写”分离,认识偏差切断了说写关联

2011 版《课标》关于“写话”的基本要求是“写自 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导致老师们认为“写 话”重在“写”,殊不知“写自己想说的话”中“写”的 涵义是建立在“说”的基础上的,即《课标》关于写话 的教学目标隐性地出“说”是“写”的前提和基础, 作文训练应该首先训练口头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具备了,书面表达就是水到渠成的事。因此,作文教 学应该包括说(口头表达)的训练和写(书面表达) 的训练两个部分。可是,很多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 非常重视写的训练,对说的训练则是轻描淡写、一语 带过。这种“重书面,轻口头”的教学倾向,导致现今 小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普遍下降,甚至逐渐退化。

二、对“标”纠偏:小学作文教学的拨正与遵循

管建刚说过,精准地明确学生的实际问题是写作教学的关键所在。鉴于此,教师针对当下习作现状, 需要切实转变课堂教学观念,对照《课程标准》,由重 “建构”学生写作知识转向重习作情境活动的聚焦, 回归“语用实践育人”这个作文教学的根本。

(一)在角色认识上重新定位

2011版《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反观当前的作文课堂,教师口若悬河地讲一些作文方法与技 巧,读一些范文之类的材料,坐在下面的学生茫然地听着,他们把写作文当作完成任务,只要按老师的要 求把作文写完一交就万事大吉,整堂作文课都是消极 被动的状态。巴金先生说得好,“只有写,才会写”。 语文教师要改变当前学生的消极作文状态,就必须从根本上转变自己的课堂角色,做一个引导者、辅佐者,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观察、思考、 构思、表达,让课堂成为激发学生思想火花的场所, 让他们体验到写作的快乐。

同时还要把“为什么要作文”这一话题贯穿于作文教学的始终,使学生明白:作文是我们学习、工作、 生活的需要,就像吃饭、喝水一样必不可少,是向别 人传达自己的见解、思想、情感的重要载体。如果学 会了表达,学会了写作将会终生受益。只有不断强化 这种意识,才能内化为学生的写作内驱力,不断激发 他们写作的主动性、积极性,使他们成为作文课堂真 正的主体。

(二)在训练要求上梯度达标

2011 版《课标》对小学各阶段的作文训练的侧重 点有所不同,但基本上是按照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 发展原则。如:第一学段(1~2 年级)主要是说话、写 话训练,使学生“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 第二学段(3~4 年级)从写话过渡到写段、写篇,“尝 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学习 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第三学段(5~6 年 级)“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能写 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能根据内容表达的 需要,分段表述……习作要有一定速度。”这三个阶 段是按“词句—段—篇 ”逐步过渡的,上一个阶段都 是下一阶段的基础,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巩固与提 升,彼此是相互联系、促进和转化的。教师应把握好 三个阶段训练的特点与目标,制定一个长期的写作训 练计划,梯度训练,有效达标,遵循从易到难、从简 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整体上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

(三)在听说读写中聚焦表达

阅读教学关注内容理解,同时加强语文元素的 “语言表达”练习,是对作文教学注重写法的“语言 表达”的有益补充,二者是相融相促的。阅读教学引 导学生朗读、背诵、品析教材中的佳词妙句、名篇美 文,利于丰富其语言积累、提高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学习仿写、改写与续写,利于 “语言表达”的巩固与提高;关注学生的口头表达能 力,引导学生学会与人交流,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与 看法,学会转述别人的话,学会复述课文,利于培养 有序有情的“语言表达”。语文教学整合课文学习、口 语训练、课外阅读和小练笔相结合等“表达训练”,为 学生的写作打下坚实的知识与能力基础,学生在作文时就会胸有成竹、文思如泉。

三、依“真”归正:构筑作文教学育人功能的应然路径

(一)把“真兴趣”促成动笔的自信

很多小学生在长辈的呵护下,养成了娇气任性的 不良习惯。他们的自律能力差,做任何事都只凭一时 兴趣,不能持之以恒。学习上怕吃苦,做作业都是拿来主义,照着答案一抄了之,却把大把的时间用在打 游戏上。本应是生龙活虎、求知若渴的年纪,身上却 毫无少年儿童积极进取的生气……

针对学生这些不良习惯,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 引导学生培养“习作的真兴趣”,从而有自信表达的 需求。

第一,“真兴趣”是健康向上的。俗话说“文如其 人”,要写出好的作文要靠平时的勤奋学习、实践积 累,而不是投机取巧和耍小聪明。要提高自己独立解 决问题的能力,做任何事都不能走捷径。

第二,“真兴趣”是乐此不疲的。教师要运用多媒 体技术和情景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手段增强作文课的 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满足他们的新奇心理, 让他们觉得作文课是生动有趣的,是充满无数未知谜 底等待他们去揭开、去探索的乐园;引导学生积极思 考、探求作文该怎样写、写什么;鼓励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找素材,从身边的小事写起,从熟悉的人 和物写起……

第三,“真兴趣”是需要自信表达的。作文起步 时要对学生放宽要求、降低难度,让他们体会到作文 成功的快乐和满足感。教师要善于抓住点滴进步加以 表扬与激励,让学生自信地动笔表达,正如吴勇老师 所说,写作应该带给孩子精神的放松和自由,应该是 用言语编织的快乐分享。

这样坚持下来,学生对于作文的态度就会从“不 喜欢——感兴趣——乐在其中——积极自觉”变化成 对作文的“真兴趣”, 将会使其终身受益。

(二)让“真实践”锻造成长的品质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处于成长阶段,思想品质的可 塑性很强。写作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需要经历长 时期的训练与积累。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重 视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在作文训练和语文实践过 程中磨炼意志,让“真实践”锻造积极进取、善始善终、 持之以恒的良好意志品质。

首先,让学生在“真实践”中知道作文知识的积 累与技能提升,心智与毅力的磨炼,都是一个长期过 程。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运用、文本的表达特点与诵读 感悟、随堂练笔与课后作业的完成,都需要学生具备 很强的学习主动性和思维能动性。主动课外阅读、自 觉做好笔记、写读后感,需要学生具有很强的自控能 力和自律行为。但这些可以为写作打下坚实的语言基 础和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上述学习过程的持续性与 艰苦性,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与培养。

其次,让学生在“真实践”中克服怕上作文课的 心理。学生怕上作文课,主要是因为以往的作文课留给学生的印象是非常枯燥乏味的。教师要设法改变作 文课的刻板模式,开展广泛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 生去观察大自然,读好“大自然”这本“无字书”。因为观察大自然、接触社会,可以让学生放开手脚、释放活泼的天性,获得从课本上学不到的生活知识和人生感悟,使学生写出的作文“有灵魂”。鼓励学生积极动手操作,因为手是脑的“老师”,“心灵”与“手巧” 是密不可分、相互促进、同步发展的,只有动手操作、 亲身实践,学生的大脑经过复杂的思维与提炼,才能 获得最直接的经验与感受。教师还要教给学生解决问 题的方法与思路,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鼓励他们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解决困难。

再次,让学生在“真实践”中积累经验。写作是 复杂的创造性劳动,无论是审题立意、选材构思,还 是遣词用句、布局谋篇,都是艰苦的脑力劳动,学生 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只有让学生在具体的书面写作中应用、摸索,总结失败与成功的经验,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让他们的作文有所创新。因此, 古今中外的教育名家都强调多写多练。

写和练的机会无处不在。词语造句、概括段意、 总结全文、复述课文内容的能力培养;仿写、改写和 续写、编故事等兴趣培养;写批注、写读后感、做读 书笔记、摘抄好词好句、记心得体会、写日记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的培养。这样日积月累,学 生不但能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而且他们的作文水平也会逐渐得到提升。

最后,让学生在“真实践”中学会言行一致。作文 中怎样写,生活中就怎样做,做到“言必信、行必果”, 杜绝学生写假话、写空话;鼓励学生要写实事、做真 人,不要杜撰一些虚假的故事或者抄袭作文选里的故事,要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写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事; 要抒发内心真实的感受和情感,不要为了凑字数在作 文中“无病呻吟”。这样做,才能达到作文与做人统一, 教学与育人兼顾的良好教学效果。

(三)从“真生活”撷取做人的真知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思维特点与成年人是完全不同的,加上他们的社会阅历浅、生活经历少,使得他们的语言稚嫩,对很多事物的观察与思考是肤浅的, 甚至是错误的。我们要求学生要“写真话、抒真情”, 如果学生对事物的认知是有偏差的甚至是错误的结论,又何来的“真话”与“真情”呢?叶圣陶先生指出: “把写作和生活结合起来,多多练习,作自己要作的题目,慢慢的就会觉得写作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发展,是一种享受,而无所谓练习……生活充实了, 种种习惯养成了,写文章就会像活水那样自然地流了。”叶老的话告诉我们: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而写作 是生活的延续与发展,是生活的一部分,二者是密不可分的。

因此,语文教师要教育学生关注“真生活”,引导 学生用眼用脑,留意生活中各种现象,思索它们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探求事物之间的关系和发展规 律,在事物和词语之间建立相应的联系,以客观世界 的具体形象构建自己的主观思维,从而透过光怪陆离的事物表象感知真实的大千世界,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思想感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阐述的就是 这个道理。只有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学生才能获得真知、求得真理、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在写作时才会自然而不造作。

四、表“情”评语:强化作文评价育人功能的必然策略

金生鈜曾说过“教育就是通过解释,把人类的历史经验、时代的现实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作文教 学中个性化的解释就是依托习作中的每一次“评语” 而达成,善用“评语”利于培养学生感情方面的品质。

(一)“肯定”评语培养学生的习作情感

语文老师都有一种体验:只要作文本一发下去,学生就会迫不及待地打开作文本看老师写的评语,看 老师给自己写的是“优秀”还是“良好”,画了多少红 圈圈,有没有表扬的话。这说明学生非常渴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赞扬。因此,语文老师在写评语时,不要 吝啬自己的笔墨,要多给学生肯定,发现学生作文中 的闪光点,小心翼翼地呵护学生稚嫩的童心和脆弱的 自尊心;即使出现错别字、病句和语句不通顺等常见作文病例,也要用旁批仔细地指出来,不要写粗暴的 批评语言,以免打击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在老师肯 定的言语中,和善的目光里爱上作文,形成向上向善 的良好品质。

(二)“引导”评语培养学生的习作态度

习作态度就是做事的态度也是做人的态度。请看 余映潮老师给学生作文《良师》的点评:“此文的美 点不少——你看,标题多美。三个小标题,形成一个 反复式排比向,带有抒情的意味又清晰醒目地标示出文章的层次。你看,文面多美。三个段落,用差不多 的字数,组成篇幅大致相等的板块,给人一种匀称之 感、清爽之感。你看,情感多美。三个段落,每段都是先咏物、再抒怀,‘我把…视为良师’反复出现,既显 现结构,又点题扣题。更重要的是,你看,角度多美。 在大家都以人为良师的时候,作者却别出心裁地以物 为良师。这样的新意,怎能不迅速跃入老师的眼帘?” 这样的评语不仅是给学生一个积极的肯定,更是为学 生送去一个不断写出佳作的暗示,学生一旦形成这样的写作态度,佳作的不断提升与呈现是不言而喻的, 而从佳作中获得的“品格的成长”更是显而易见的。

(三)“疏导”评语培养学生的习作取向

教育学家指出“学校教学尽可能发展学生的个 性,使学生通过教育达到成熟,最终能够摆脱教育, 从受教育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具有独立的人格,以及 独立的能力”。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尚不成熟,容易把社 会上不正确的认识和观点变成自己的观念,这种情形在作文中经常出现,语文教师要利用评语针对其错误 言论进行开导,对某些现象和事情进行合理的解释, 使学生形成健康、独立的个性心理。例如,有的学生 在作文中写下受到老师批评是因为老师不喜欢自己, 觉得老师不公平等言论。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就要在评语中指出他的错误所在,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引导 学生走出认识误区,消除不良情绪。小学生在学习和 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不开心、不如意的事情,他们在 作文中经常会流露出这种情感,教师要在评语中进行 开导和劝解,使学生的个性心理朝着健康、积极的方 向发展,形成豁达开朗的个性。

(江苏省灌云县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