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同志
你好,我是兰泰。
今天兰台要和大家聊一聊邓小平的留学生涯。
邓小平1904年8月22日出生于四川广安县协兴乡牌坊村,作为邓家的长子,其父邓绍昌对这个儿子寄予厚望,起名“邓先圣”,寓意像先贤圣人一样成就大业。
因此,邓小平5岁就被父亲送入私塾读书,然而先生却觉得“先圣”这个名字太重,对于小孩子成长不利,于是和邓绍昌商量后,改名为“邓希贤”。
邓小平小时候就展现出了非凡的读书天赋,《百家姓》、《三字经》这类的启蒙书籍,他总是全班第一个背完的。
老师把邓小平很有读书天赋的事情告诉了邓绍昌,从此,邓绍昌对邓小平的教育就更加的上心,一心一意要把孩子培养成材。
这里兰台要插播一个背景,如果这个背景大家不知道的话,就很难理解为什么邓绍昌先生那么迫不及待要把才16岁的邓小平送到国外去读书。
辛亥革命之后,虽然推翻了清王朝,但是随即中国就进入了军阀割据的混乱时期;这一时期全国各省之间都比较闭塞;总的来说,经济发达的东南省份看不起地处长江中游的中南地区,而长江中游的中南地区则看不起更为封闭的长江上游的四川以及西北地区。
尤其是军阀多如牛毛的四川,简直被“北上广”这些发达地区视作是“魔窟”。
1920年代重庆朝天门码头
就连四川人自己都不讳言,四川在当时被全国歧视:
(四川人)为各省同胞所不耻,不骂我们是川老鼠,就骂四川人有奴隶性质。——《国中的“异乡”—近代四川的文化、社会与地方认同》
这种举国“妖魔化”的气氛下,四川只要稍微有点办法,有点能力的人都会安排自己孩子去“北上广”乃至外国读书:
(四川)只要家里有点钱、或还算过得去的人家,都把子女送到南京、上海或北京去读书…著名女诗人黄稚荃回忆,她父亲告诉她说,四川军阀割据,无异土寇,在四川无前途,遂劝她去日本留学。——《国中的“异乡”—近代四川的文化、社会与地方认同》
只有明白了这一重背景,才能明白为什么辛亥革命之后到抗战爆发之前,从四川走出了那么多精英,也才能明白为什么邓绍昌舍得让自己16岁的儿子去国万里,到法国留学。
这都是因为“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缘故。
深知留在四川毫无前途的邓绍昌,在1919年一个偶然机会在重庆得知重庆成立了赴法留学商会,意在让四川青年一代去法国学习先进知识,而且考虑到当时绝大多数家庭并不富裕,因此这还是“半工半读”的留学。(当时有全官费留学,但是名额太少,再说邓小平年纪也不够;而纯自费留学费用太高,邓家也负担不起。)
邓绍昌在得知这个消息后,马上敏锐地察觉到,这对自己孩子来说是个难得的机会,他马上就把重庆赴法留学的勤工俭学预备学校,各种相关的招生消息打听清楚,然后决定让邓小平去法国留学。
邓小平很顺利地考入了重庆留法预备学校,但是由于年纪最小,当时只读了一年中学,所以只能在初级班就读,不过初级班和高级班课程其实是完全一样的,只是高级班是中学毕业以上学历就读的。不过即便如此,当时初级班的班主任以及法文课老师都是从法国留学回来的,这在当时的重庆,已经算是水平很高的学校了。
经过一年的学习,重庆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一共有84名学生获准赴法,邓小平是其中年龄最小的。
重庆留法预备学校旧址
在这些学生中,有46人取得了贷费生资格,由重庆留法勤工俭学会向每人提供300元赴法费用。其余的学生为自费生,由重庆工商界捐款资助每人100元,自筹200元共凑足300元费用。邓小平是自费生,要知道邓小平当时只有16岁,初级班和高级班考试内容完全一样,邓小平作为中学一年级生能考上自费已经很不容易了。
历时39天航行后,邓小平终于到了法国,然而勤工俭学的过程并不顺利。
最初中国留法勤工俭学计划是学生到了法国后可以半工半读,以工作换取工资,用工资供自己读书,然后,没想到的是一战以后,法国经济大萧条,法国各个工厂都在削减工人工资,邓小平这些勤工俭学的学生工资比一般法国工人要低得多。
当时邓小平最年轻,所以在工厂里只能当学徒工,每天工资只有10法郎;这10法郎看似不少,但是当时法国工作对待工人极为苛刻,只给工人提供面包和水,工人想要一块巧克力糖都要给钱。
邓小平又是学徒工,干得又都是卖力气的活儿,对碳水化合物以及糖分需求本来就高,结果在工厂做了20多天学徒工,不但没有挣到钱,反而倒欠了工厂不少钱。
日后,邓小平多次提到自己的个头就是因为当时在法国做工时干活太累,吃不饱饭导致的。
不过,也正是这一段时间的辛苦工作,让邓小平不但深刻感受到了什么是资本主义,什么是残酷的剥削,更为重要的是在施耐德钢铁厂做工期间,邓小平结识了日后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的勤工俭学生赵世炎、李立三。
1920年代的法国
1924年,在周恩来等人的引荐之下,邓小平加入了旅法共产主义小组,后来便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26年,为了借鉴苏联经验,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决定公费派遣党员前往莫斯科进行学习,这其中就有邓小平。
1926年1月,邓小平离开他待了五年的法国,经柏林,来到了莫斯科继续他的留学生涯。
邓小平抵达莫斯科,经过短暂调整之后,以多佐罗夫为俄文名的邓小平马上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
在风景秀美的中山大学,他开始学习俄语、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革命运动史、东西方革命运动史、联共(布)历史、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党的建设、军事事务以及新闻学,学期设置为2年,每周上6天课,每天8个小时。
在中山大学的学习中,邓小平想“弄清楚什么是共产主义”。
他曾写道:“我能留俄一天,我便要努力研究一天,务使自己对于共产主义有一个相当的认识。”“我来莫的时候,便已打定主意,更坚决地把我交给我们的党,交给本阶级。从此以后,我愿意绝对地受党的训练,听党的指挥,始终为无产阶级利益而争斗。”
莫斯科中山大学
根据俄罗斯方面的史料,当时中山大学是用俄文授课,再有懂中文的苏联老师翻译成中文,但是由于苏联老师的中文水平并不高,因此,造成一段时间中山大学授课质量和一般苏联大学相比有差距。
但是同样根据中山大学方面资料显示,邓小平一直很努力地学习俄语,经常泡在图书馆;虽然俄文成绩不算好,但是其他主要社会学科目,比如联共布历史、社会学、马克思经济学的成绩都是“优秀”。当时中山大学有不少中文版马克思主义著作,据邓小平借阅证显示,当时所有的中文马克思主义著作,他都看过至少一遍。
评语
中山大学苏共(布)党支部书记阿戈尔曾经在邓小平的鉴定书上高度赞扬邓小平“是一个非常积极的党员和团员,是学校共青团组织最优秀的组织者之一”,“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得到良好的党性锻炼”:
他是非常积极精力充沛的党员、团员(联共布预备党员)。大学共产主义青年团优秀组织者之一。多佐罗夫同志有纪律、有自制力,善于学习,从共青团组织工作中汲取了非常多的经验。与其他人是同志式相互关系,学习处于前列,党培训方面很好(在做党员工作方面富有能力,此项工作,通常由训练有素的党员承担)。或可从事党建工作。在法国无产阶级组织中有工作经验。
在这里学习将近一年后,1927年春,邓小平受派遣回国,到西安冯玉祥国民军联军担任中山军事学校政治处处长兼政治教官,结束了他为期7年的留学生涯。
END
参考资料:
《国中的“异乡”—近代四川的文化、社会与地方认同》、《邓小平:决定一生命运的留学生涯》、《中山大学:邓小平留苏“受训练”》、《邓小平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经历》、《邓小平在俄罗斯:伟大改革家在莫斯科学到了什么?》,俄罗斯卫星通讯社2019.8.17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