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黄河的第一印象可能来自于视线李白的《将进酒》。& ampquot看不到军队。黄河的水从天而降,不会流入大海。& ampquot黄河雄壮的气魄由于李白丰富的想象力和浪漫的表现手法而跃上了纸上。

母亲河

黄河被称为中国的“母亲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五大长河,中国第二长河。

【世界前五大长河分别是:尼罗河(6670公里)、亚马孙河(6400公里)、长江(6300公里)、密西西比河(6020公里)、黄河(5464公里)】

黄河径流图

李白所说“黄河之水天上来”当然是夸张的想象,那黄河到底从哪里来呢?最早有关黄河源的记载是战国时代的《尚书·禹贡》,有“导河积石,至于龙门”之说。所指“积石”,在今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附近,距河源尚有相当的距离,不过这毕竟离真相近了一步。黄河源头最终确定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1985年黄河水利委员会根据历史传统和各家意见确认玛曲为黄河正源,并在约古宗列盆地西南隅的玛曲曲果,树立了河源标志。2008年三江源头科学考察队考察后认为,由于卡日曲比约古宗列曲长36.54公里,流量比约古宗列曲多两倍,按照国际上河流正源确定的三个标准,即“河源唯长、流量唯大、与主流方向一致”的标准,同时考虑流域面积、河流发育期、历史习惯,考察队建议在科考成果通过评审后,经过法定程序审核批准,将黄河源头定位于卡日曲。

黄河源

黄河被我们称为母亲河,顾名思义,在黄河的孕育下,中华民族人口繁衍生息、文化繁荣灿烂。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黄河流域出现了大汶口文化、石家河文化、中原龙山文化、中原文化、江汉文化、大溪文化、仰韶文化、马家窟文化等。

仰韶文化<人面鱼纹盆>

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我国的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直在黄河流域。从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开始,之后的4000多年里,历代王朝在黄河流域建都的时间就达3000多年,历史上著名的“七大古都”中就有安阳、西安、洛阳、开封四座位于黄河流域。公元前2000年左右,黄河流域内已出现青铜器,到商代青铜冶炼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同时开始出现铁器冶炼,标志着生产力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也都产生在黄河流域。因此,无论是从历史的长度,还是从文明的发展程度,黄河都是当之无愧的“母亲河”。

七大古都

九曲黄河万里沙

为什么叫九曲黄河呢?据说藏语称“河”为“曲”,他们根据黄河上游的地形、景观,将上游诸河段取了更有特色的名称,如卡日曲、约古宗列曲、扎曲、星宿海、玛曲、析(赐)支、河曲、九曲、逢留大河等共有九曲。另一种说法是“黄河九曲”指流经的九个省区,而这些省区又由其中的各个渡口而闻名,黄河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

黄河流经9个省区

每条河流都可以根据其流速、流量以及支流汇入情况而分为上、中、下游,作为我国第二长河的黄河也不例外。内蒙古河口镇以上为黄河上游,黄河上游流经青藏高原的一段,水量不大,水流平缓,河水清澈,自青海龙羊峡、经甘肃刘家峡至宁夏青铜峡的峡谷段水流湍急;在宁夏,内蒙古境内,黄河流经平缓的地形区,水流平缓;河口镇至河南孟津为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汾河、渭河等支流汇入,水量增加,特别是河水含沙量大增(90%黄河泥沙来于此),黄河唯一的瀑布——壶口瀑布就在其中游;孟津以下为下游,流经华北平原,黄河下游沿途水量渐少,支流很少,且易发洪涝灾害。

黄河流经的地区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里写道:“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这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将黄河气势之雄伟、流域之广、力量之大描绘的淋漓尽致,也把黄河的一个显著特征——含沙量大给表现了出来。黄河每年基本上会携带16亿吨黄沙入海,其中12亿吨的黄沙进入了渤海,而剩下的4亿吨都淤积在黄河中下游。黄河含沙量大,其主要原因是由于黄河中段流经黄土高原,而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覆盖率低,尤其在雨季,在雨水和河水的冲刷作用下,大量泥沙被携带进入黄河。

流经黄土高原的黄河

黄河携带着大量泥沙一直流向下游,而下游地区则是平坦的华北平原,此时,黄河流速放缓,泥沙开始沉积,加之下游两岸长期人工筑堤束水,导致了黄河下游河床高于两岸地面数米,形成“地上河”。

开封铁塔旁边的“地上河”

正是由于“地上河”的存在,才导致了黄河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的说法,在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间,黄河下游决口1590次,大的改道26次,涉及范围北至津沽,南达淮河,大约有25万平方公里,每次决口泛滥,走会造成“江河横流,人为鱼鳖”的悲惨景象。这就是“黄河百害,唯富一套”中前半句的由来,虽然“黄河百害”的说法有夸张,但其决口泛滥给人民造成的损害是巨大的。

黄河改道示意图

塞上江南,河套平原

俗语说:“天下黄河富河套,富了前套富后套”。刚才我们讲了黄河在中下游地区决堤对人们造成的危害,但为什么河套平原却“一枝独秀”,成为了“塞外米粮川”呢?

要解答这一问题,我们得先来了解一下河套。河套平原西起宁夏中卫、中宁,东至内蒙古托克托,长达750公里,宽50公里,海拔1200~900米。北部阴山山脉高1500余米,西部贺兰山、狼山主峰海拔分别为3554米、2364米。狭义的河套平原仅指后套平原,广义的河套平原,还包括宁夏的银川平原、内蒙古的土默川平原(前套平原)。

河套平原位置图

河套平原土壤肥沃,灌溉系统发达,年日照时数3000~3200小时,大部地区降水量150~400毫米,适于种植小麦、水稻、谷、大豆、高粱、玉米、甜菜等作物,一向是西北最主要的产粮基地。

位于西北干旱地区的河套平原,之所以能够成为产粮基地,主要得益于完善的灌溉系统。而河套平原的灌溉历史最早要追溯到秦汉时期,当时为加强对西北地区的控制以抵御游牧民族的入侵,进行了大量的屯兵移民工作(由于秦朝命短,这一工作主要由汉朝完成),为促进开垦事业顺利进行,当时的人们开始引黄河水灌溉农田。

西汉时期河套四郡

在秦汉之后,魏晋南北朝与唐朝对河套平原均有开发,唐曾于后套开挖大型渠道。宋朝和明朝时期,国家对河套地区控制力较弱,虽有开发,但规模并不大。清朝建立之后,国家统一且版图不断扩张,清中叶以后,河套灌溉工程发展较快,先后建成永济渠、长济渠、黄济渠、杨家渠、塔布渠等,至清末黄河两岸已有八大干渠,灌溉面积达20万公顷。新中国建立后,河套平原迎来新一轮大开发,在黄河干流上建成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南北两岸修建总干渠500多公里,灌溉面积由50年代以前的16.67万公顷扩大到66.67万公顷。现在的河套平原,已成为我国的一个重要产粮基地。

我国产粮基地示意图

当然,随着河套平原灌溉农业的发展,在粮食产量和人们收入增加的同时,也衍生出了不少问题。从汉代一直到现代,数千年来,人们使用黄河水灌溉土地,灌溉水大量渗入地下,使地下水位升高,这一结果就是造成土壤次生盐碱化严重,土块板结、肥力下降。另一个消极影响是大量灌溉造成黄河水量下降,影响了下游生产生活用水和生态用水,黄河流域尤其是其中下游地区,人口相对集中,用水量大,而该流域人均用水量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无论是土地盐碱化,还是黄河径流量减小,都会破坏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为对河套平原可持续利用,国家相关部门已经加强了对该地区的治理,逐渐提升河套平原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土水肥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生态与农业持续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开发与保护过程中,未来的河套平原还能够继续书写千年传奇。

文:郭涛

*文本由作者提供,不代表平台观点

-

参考资料:

1.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官网

2.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和试验区关系研究.《人民论坛》(2012年第8期)

3.黄河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深远关系.三秦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