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质彬彬造句〕用相貌堂堂文质彬彬造句
新诗对南北文风融合的意义。
—— & amp# 039;文质彬彬,和君子& amp# 039;
新神,他的人和作品是南北文学融合过程、中国文学发展史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庾信生前既是萧梁文坛的活跃人物,也是入北后的文坛楷模;唐初,批评之声渐起,以代论诗,视之为"亡国之音";而首个对庾信有全面认识且给予很高赞誉的是杜甫,提出"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戏为六绝句》),"庾信平生最萧瑟"(《咏怀古迹》其一)等。现代,学者们在庾信研究上也取得了一定成就,鲁同群的《庾信传论》、曹萌、张翥合著的《历史的庾信与庾信的文学》、曹道衡、沈玉成的《南北朝文学史》、王钟陵《中国中古诗歌史》及傅刚的《魏晋南北朝诗歌史论》等著作,知人论世,注重考辩,分析其"乡关之思"和艺术技巧等,多有创见。论及南北文风,自古以来,由于自然条件、价值观念等的不同,中国文学发展就有南北之地域差异;南北朝时期,南方在文学自觉中注重审美,而民族融合、政权更替中的北方儒家文学功利观盛行,"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此其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 ,北朝文学风格质朴、气质贞刚,以实用、散文为主;南朝文学重视文学自觉,以华美、诗歌为主,明显的南北文学特色逐渐形成。
再观庾信生平,以公元555年梁元帝江陵之败为界,其文学创作可大致分为前后两个时期:早期是宫体文学代表,与徐陵并称"徐庾体",后经侯景之乱、国破家亡、屈仕敌国,其内心、生活及创作风格有了重大转变。由南入北,庾信将南朝诗歌成就带到了北方,同时也将北朝风貌与自己的"乡关之思"相结合,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南北文学融合的新趋势,成就了"穷南北之胜,集六朝之大成"的文学史地位。
孔子言"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一直为文人们所推崇,前有曹植"体被文质",现有庾信文质兼备——既绮丽又厚重,将南朝精美的艺术技巧与北朝悲壮丰沛的内容情感相融合,"在精致的形式中表达深厚的内容",举重若轻,文质彬彬。本文拟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着眼于庾信的诗歌创作,从文质兼备的角度出发,浅析庾信诗歌对于南北文风融合的意义。
一、形式技巧精美
1. 诗体形式及声律
庾信诗文形式创新"一是启律诗先鞭的庾信近体诗。"有清代刘熙载《艺概》云:"庾子山《燕歌行》开唐初七古,《乌夜啼》开唐七律,其古体为唐五绝、五律、五排所本者,亦不可胜举"其文体之新变及对唐诗的影响可见一斑。
庾信还极重视对仗的运用、韵律平仄的安排。《咏画屏风诗二十四首》中 "三春冠盖聚,八节管弦游。""水先连岸动,花风合树吹。"等对仗精严。《奉和山池》"乐宫多暇豫,望苑暂回舆""鸣茄陵绝浪,飞盖历通渠。桂亭花未落,桐门叶半疏。" 首句入韵,隔句押韵,"鸣笳"对"飞盖"、"花未落"对"叶半疏",一似五绝,韵律之和谐,已可视为成熟近体诗,丝毫不输唐人。
这对唐代格律诗的形成完善有重要意义。
2. 艺术技法
长于用典。"古事己成典故,则一典已自有一意。作诗者借彼之意,写我之情,自然倍觉深厚。" "秋风别苏武,寒水送荆轲。谁言气盖世,晨起帐中歌?"(《拟咏怀》之二十六),李陵陷于匈奴,荆轲别于易水,寄情于悲剧人物,含蓄却更厚重深沉。
造句能新。庾信诗歌精于炼字,出其不意,"昨夜鸟声春"(《咏画屏风诗》其三),用"春"字形容鸟声;"残月如初月,新秋似旧秋。"(《拟咏怀》之十八),字里行间皆为锤炼,别有意趣。用丰富想象与奇特譬喻来写景状物也是一大特色,"竹泪垂秋笋,莲衣落夏莫"(《和宇文内史入重阳阁》), "络纬无机织,流萤带火寒"(《奉和赐曹美人》)等作比设喻极为精妙,有时虽刻镂过甚,却也表明了作者求新求变的努力。
3. 语言风格
杜甫称赞李白曰"清新庾开府"(《春日忆李白》),元稹评价杜甫曰"杂徐庾之流丽"庾信诗尤其写景咏物,在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笔触之上尽显生动情趣,给人清新流丽之感。如"早菱生软角,初莲开细房"(《奉和夏日应令》);"荷风惊浴鸟,桥影聚行鱼。日落含山气,云归带雨余。"(《奉和山池》),细致精美的画面后给人想象,"浴鸟"、"行鱼"在面对"荷风"、"桥影"时微妙的心理活动,更显得生机勃勃。
这直接影响了唐代咏物诗的形成和繁荣。
庾信的用典、炼字、句法、语言等特色经过李杜等大家的学习和发扬,对后世的影响也愈益深远。
庾信《哀江南赋》
二、 内容情感丰沛
由于政治等因素,汉魏以后中国诗歌发展逐渐走向柔弱绮靡,齐梁之际,言之有物的"咏怀"或"抒情"更为鲜见,宫体诗盛行,形式精巧却毫无情感。庾信入北后经历人生剧变又受北地风物影响,渐渐剥落了南方文风中过于华靡轻艳的成分,以"乡关之思"为代表,诗作中满是真情实感,"在创作中露出清新刚健的体性来"。"庾信平生最萧瑟"体现的个人遭遇和时代萧瑟之上是后期作品更加丰富的艺术内涵和充沛深沉的情感心境,所谓"庾信文章老更成"。
唐代李延寿在《北史·庾信传》中第一次提出"信虽位望通显,常作乡关之思",这也是庾信后期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42岁出使西魏后,国破家亡,思归不得,自责失落,悲痛无奈,诗歌作品中饱含"乡关之思",也可细分为思乡之情、亡国之哀、失节之痛、羁旅之愁。"离关一长望,别恨几重愁。"(《和庾四诗》),思念故国;"客游经岁月,羁旅故情多。"(《和侃法师三绝》),满是羁旅愁思;而更能代表庾信后期创作高度、最深情感人的则集中体现在其抒情诗的创作中:赠别题材的抒情小诗《寄王琳》、《寄徐陵》"故人倘思我,及此平生时。莫待山阳路,空闻吹笛悲。"着墨不多却情真意切,以及《拟咏怀》二十七首,笔调劲健苍凉,抒情慷慨厚重,"既有对故园的怀念,也有对梁朝君臣失国的伤悼,更多而是自责、自叹、淡泊自守之情的抒发。"这对中晚唐现实主义诗派诗人白居易、元稹、皮日休等有深刻影响。
"以悲为美"也是庾信的一个重要创作主张。《拟咏怀》二十七首、《和张侍中述怀》等后期创作中的悲壮情感感人至深,突破了宫体诗狭隘的艳情表达,继承发展了屈宋、司马迁以来的悲怨文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庾信的诗赋已经具备一定的"诗史"性质。"深刻影响杜甫等后人。
此外,庾信风格之变也受北方粗犷山川风物的影响。北方自然条件和生活及民族诗歌的苍茫质朴,被庾信有意无意地吸收内化,渐成其特有的劲健贞刚之文风。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杜甫《咏怀古迹(其一)》
综上,庾信文学创作大致以入北为界分为前后。前期创作主要以宫体诗为主,且不论其应制之下的轻艳僵化,诗作艺术技巧确是极为精美,文体有新变,开五绝等先河,对仗工整,音律和谐,长于用典,精于锤炼,清新细腻的语言更尽显精致。后期经历国破家亡,屈仕敌国,心境和文学创作大为改变,"乡关之思"中有悲痛无奈,直面人生困境与矛盾,抒情淋漓尽致,进而也生发出悲壮之美。不再只有空洞技巧、缺乏情感,而是将宫体的细巧与苍凉厚重的抒情恰当结合,一如佳作《拟咏怀》中"关门临白狄,城影入黄河""李陵从此去,荆卿不复还""枯木期填海,青山望断河"等等,在声律、用典等艺术技巧之上抒情咏怀,融合南北文化和诗风,继往开来,"运用南朝的美文因素创作出内涵深厚、富于力度的诗文,这对唐代文学的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意义上,代表庾信诗歌较高水平的作品不可不谓之"文质兼备"。杨慎《升庵诗话》卷九称"庾信之诗,为梁之冠绝,启唐之先鞭。史评其诗曰绮艳,杜子美称之曰清新,又曰老成。绮艳、清新人皆知之,而其老成,独子美能发其妙。······绮多伤质,艳多伤骨,清易近薄,新易近尖。子山之诗,绮而有质,艳而有骨,清而不薄,新而不尖,所以为老成也。"将南朝细腻秀丽的艺术形式与北朝雄浑劲健的本质情感相融合,丰富了审美意境,"丽而不浮,典而不野,文质彬彬,有君子之致。"
由此,庾信诗歌对南北文风融合及唐代艺术精湛、诗体完备、内容丰富、情感充沛的诗歌发展具有深刻影响,承前启后,意义重大。(作者:小萌)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