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面春风造句 满面春风造句子二年级
阅读是检索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方法。
它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何提高小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阅读的角色中,掌握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的质量,是新世纪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热点问题。笔者认为新世纪阅读教学应该以读为本,以悟为本,以练为本,实施“读、悟、练”融为一体的教学策略。一、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
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但很长时间以来鲁迅描述的那种“人声鼎沸”的读书场面在学生中很难看到,沈德潜提倡的“密咏恬吟”的读书方式更不多见。阅读是一种内潜性的观念活动,一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自我提高的过程,不但要读,而且要扩大阅读的范围,注重阅读的方法,通过指导小学生进行“理解性阅读、积累性阅读、有体验的读(鉴赏性阅读、评价性阅读)、传情达意的读”(崔峦语),有兴趣的读、创造性阅读等,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披文得意理解读。阅读是披文得意的心智技能。阅读需要理解,理解是阅读的基础,通过理解性阅读使学生汲取读物中的知识营养,“积学以储宝”。小学生的阅读主要以积累与理解为主。
(二)咀嚼语言体验读。有体验的读,就是指导小学生在阅读时能感受体验到阅读过程带来的愉悦和乐趣,通过观察语言现象,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体验语言文字的情感。
(三)细吟浅唱传情读。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而这种“即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只有通过深入的传情达意的阅读体验才能获得。即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课文中优美的形象、深刻的意蕴、丰富的情感以及用词造句的色彩、语言节奏的强弱、情调和风格特色等进行欣赏。
(四)方式灵活兴趣读。新世纪的阅读教学应该以情感激发情感,以情趣激发情趣,引导学生用真实的生命去拥抱课文,让心灵与课文亲密无间!只凭老师的压力而强迫学生多读,往往事与愿违,南辕北辙。最有效的方式是积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自觉地投入到读书的活动中。
培养阅读的兴趣,应该形式多样,方法灵活。应该积极倡导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突出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应用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促使儿童在学习语文时口、耳、手、脑并用,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只有通过读才能推敲、揣摩、品味语言,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生动,感受祖国语言的无穷魅力。在阅读课上,一个好的教师应善于以自己的情感调动起学生的情感,使师生的情感与文章蕴涵的情感相吻合,当喜则喜,该怒则怒,师生一道激动、平静、愉快、悲哀、得意、紧张、悠闲,让阅读“情意”浓浓,充满着和谐、合作的氛围。
二、阅读教学要以悟为本
(一)入题时引导悟。阅读课入题时,教师应用满面春风的语态,带有浓郁情味的话语,饱含激情的语气来引发学生的情感潜势,产生一种情感共鸣的语境,使学生为之所感,为之所悟,让他们自己去读、去悟,去以大观小、由小窥大,从而转化为良好的学习动机,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进而掌握“文章”精髓,领略“文章”的美妙。
1、设疑入手。在阅读教学导入时应教会学生质疑,在质疑中不断拓宽思维。
2、情景入手。就是在开课时“导入”过程中创设情境,营造成一种“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氛围,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采用情境教学法,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千方百计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3、质疑课题。所谓质疑课题,就是让学生从研读课题入手进行悟,从题目中知其内蕴、窥其文义,得其意趣。
(二)导读时点拨悟。导读时点拨悟,就是要抓住教材的特点引导学生展开“对话”,在教学中建立起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情感,把学生当作“知识源”,把课堂构建成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营造开放性的课堂教学环境,师生相互质疑,通过多角度、多侧面的立体探究,促进学生思维,不断产生共鸣,从而发展学生智力,教会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1、由小处悟到大处。所谓由小处悟到大处,就是指导学生在读书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使教材成为“读进”和“悟出”的桥梁。
2、由正面悟到反面。所谓从正面悟到反面,就是启发学生用逆向思维来感悟课文的空白之处意思,以激起学生的“头脑风暴”。
3、由静态悟到动态。文章的思想感情渗透在字里行间之中,让学生真正理解,系统领悟,真正感受出其真、其妙、其美是我们的教学目的。悟,并不仅仅是静态的思维,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在文字中求形象,在有静态中求动态,珍惜每位学生独到的见解和富有个性的发现。
4、由点悟到面。语感点是一篇文章的精华,是文中最能表情达意的词、句、段。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在这里得到充分体现。因此,引导学生展开悟,就是要紧紧抓住语感点。
5、由现在悟到过去。“读中感悟”是师生平等合作、教学相长的过程,这其中既包含学生读中感悟的主体活动,也包含教师读中指、引、诱、辅,领其悟的主导活动。
6、由远处悟到近处。语文课本有些历史题材课文的内容,离我们的生活现实比较遥远,在导读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由远处悟到近处,从而产生情感的共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7、由有限悟到无限。鲜活的思维是悟的核心。所谓由有限悟到无限,就是引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自觉地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和思路去解决同类型的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8、由实处悟到虚处。语文教学重在提高学生实践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教师若能在阅读教学中把读与写有机结合起来,学生还能获得很好的锻炼机会。
9、由空白处悟到生活处。有些课文,留下一定的艺术空白,这就为创造“悟”提供了有利的契机,我们就可以抓住这些艺术空白,引导学生驰骋想像,创造“悟”的广阔空间。在教学时,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已有知识水平和可接受能力,鼓励学生展开大胆而又合理的想像,予以补充。
(三)结尾时升华悟。阅读课的结尾,教师的教不只是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升华感悟,探究结论,帮助学生在升华悟的过程中学到方法,找出规律。要分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究性、创新性的培养。给学生多点拨、多直观、多启发、多鼓励;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动口。老师应少废话、少替代、少包揽、少埋怨,引导学生创新学习,鼓励他们的批判精神,允许他们标新立异。
1、升华情感创新悟。
2、引导想象发散悟。想象发散“感悟”的目的在与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感悟”的特点不是单向的,而是多向的;不是死板的,而是灵活的;不是固定的,而是变化的。在教学中我们应以问题作为发散点,在文章的领域里去探索更大的空间,从而获取新的知识,培养思维能力。使教材成为“读进”和“悟出”的桥梁。
3、联系全文总结悟。
4、一言心得抒情悟。就是在文章的结尾或课堂的结尾选择恰当的触发点,激发学生从各个角度求答的创造性热情,通过联想、补充、借意发挥,以求掌握作品的广度和深度。
三、阅读教学要以练为本
在阅读的实践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要靠大量的系统的阅读技能的训练。但非常遗憾的是,以往的阅读教学的练习不仅没有帮助孩子进一步体会、领略课文的语言美、内容美、意境美,反而损害了文章内在的灵动和学生在阅读时的个人体验。我们很有必要探究一下练的策略。
(一)练的取向策略。语文教学的练习应该是和谐共生,相互交融,让阅读的过程成为训练的有益载体,让训练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练习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必不可少的途径,是语文教学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师应构建开放而充满活力的语文练习,使学生在练习中获得乐趣,提高能力,发展自己。愚以为,新世纪的阅读教学练习取向应该有四大策略:即读中练说、读后练写、读中练思、读中练情。
1、读中练说。所谓读中练说,就是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会思考感悟,把课本语文内化转化成自己的语言。
2、读后练写。在指导学生练习时,形式要灵活多样,这样才能引起学生浓厚的练习兴趣,也才能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一步步练好想。具体地说,读中练写,应该依据课文内容设计,从以下四方面进行。
(1)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补写。
(2)根据课文结尾续写。
(3)扩写文中简要概括的内容。
(4)进行文体或人称的改写。
3、读中练思。所谓读中练思,就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理解课文的内容,小学生在阅读中,由于生活经验的不足和知识能力的限制,会产生一些理解上的错误。
4、读中练情。就是指导小学生理解文章中包孕的情感。
(二)练的技术策略。新课程中阅读课的练习,是构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练习。练习设计应考虑认知结构形成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在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1、练习指向的层次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阅读练习的设计不仅要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目标,更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活动的渐进性来设计有层次的练习,即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基本到变式、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顺序去设计层次练习,练习突出了层次性,能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新知识很和谐地镶嵌在学生已有知识结构之中,形成新的认知结构,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又使各类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①练习量的分层。在教学实际当中,小学语文练习设计存在着以下突出问题:一是无视学生个体差异,练习设计集体划一,无层次性;二是作业设计类型单一,书面作业“一统天下”;三是忽视学生身心健康,大量机械重复作业占据学生有限的课余时间,学习效率低下。在一个教学群体中,学生个体在学习能力、智力水平等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存在。因此,教学目标的达成必然存在着先后快慢之分。练习时应区别对待,因人而异,分步落实。如背诵课文时,对记忆力强、理解能力突出的优生,可要求其当堂或当天背诵,而对记忆力一般,理解能力较差的中差生,可适当放宽要求,在两三天内或周内背诵。
②练习难度的分层。学生遗传素质、知识基础、认知能力的个体差异;认识过程由浅入深的规律,是我们进行一切教学工作的基础,因此分层次、有梯度是练习设计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应面向全体,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达标练习分层设计:基本练习,全体完成确保教学任务全面完成。发展性练习,由中差生选择完成,为他们提供赶上来的机会,提高练习由优生努力完成,以解决优生“吃不饱”的问题。
③练习选择的自主。学生彼此有不同的学习优势,也有不尽相同的兴趣。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设计多样化的作业类型,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
2、练习形式的多样性
①综合型练习。综合性练习作业的时间很灵活,可以是一天,也可以是一个星期,一个月不等。完成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学生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发扬团队合作精神;学生可以上街采访,获取直观的第一手资料,可以翻阅书籍,汲取前人的智慧,也可以利用网络尽情冲浪。最后完成的专题作业,可以是手工版的,也可以是打印版的,还可以是电脑版的、电子版的……如此一来,语文练习再也不是静止的,它呈现出的是一种积极的,生动的状态。
②积累型练习。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小学语文教学要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实践也告诉我们,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重视语言的积累。
③创新型练习。创造性练习不仅是知识的迁移,更应是知识的升华。
④探究型练习。探究是最能体现人的本性和人的力量的心智活动。
3、练习评价的多元性。
①多元的评价方式。新课程的语文练习的评价足多元的,教师要把评价权交给学生,交给家长,让他们都参与进来。评价时要尽可能地发现学生作业过程中的可取因素,从能力、情感等角度给予学生多方面的评价,要坚持正面鼓励的原则。要打破单一的分数、等级评价方式,形式要活泼多样。
②多元的评价内容。语文课程的评价要求我们注意综合性和整体性,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小结、教师和同学的评价、家长的反馈都可以作为评价的一部分。我们要注意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综合评价。
③多样化的评价标准。教学评价标准的科学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评价结果精确与否。以前往往把学生的作业置于一个共同的标准或常模下。新课程的教学不仅重视评价标准的统一问题,而且也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在评价标准上的反映。注意运用多层次的评价标准来衡量不同的学生,使评价标准在具有统一性的基础上表现出一定的弹性,从而给学生以个性化的发展空间。阅读教学的内容、形式、要求都必须具有多样性,阅读练习评价的标准标也应当多元化。“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多一些表扬,就会多出一些习作天才;多一些激励,就会多出一些作文能手。
④多层面评价的对象。以前的作文往往只注重练习结果的评价。新课程阅读教学的评价不仅对练习活动的结果进行评价,更重要的是对练习活动的过程作出评价。既要对练习结果的性质作出评价,更要对学生参与练习体验的程度给予评价,重视学生在与他人沟通过程中情感的变化。评价不仅仅是在练习结束之后,而应该练习过程之中,练习开始之际就渗透评价。比如练习前观察的态度和方法的掌握,搜集材料和研究材料的态度和习惯,练习时的态度和速度,练习过程中的情趣养成和扩展等等,都应该是我们评价的内容,都应该纳入我们教学评价的过程。
⑤多层面的评价主体。以前常常是教师作为评价的唯一主体,将练习活动的主动参与者一一学生排除在评价主体之外。在新课程的练习评价中,评价主体既包括教师,也包括学生,要做到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师生互评相结合,但三者各有侧重。师评重在对学生参与体验教学的程度和体验感受方面,学生自评重在个人意义和自我实现愿望的获得,师生互评重在体验教学中互沟通的民主性。总之,评价不应拘于一种形式,它应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课而异,因发生的情况而异,教师应全身心投入,技巧性、艺术性的评价学生,使学生犹如坐春风、沐春雨,在一次次的惊喜中,全身心投入学习,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教学达到令人难以忘怀的艺术境界,形成一个个教学的高潮。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读是悟的基础,悟是读的深入,练是读和悟的融会贯通,是语言积累和运用的水乳交融,是技能的形成过程。阅读教学中应做到以人为本,“训练”中包容“感悟体验”;以读为本,“感悟体验”中体现“训练”。
(摘自武宏钧博客,安徽省阜阳市铁路学校特级教师,原文有删减 )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