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说会道’能说会道的嘴巴可以比喻成什么…
从学生时代进入职场多年后,很多人开始沉默寡言,似乎失去了小时候的热情和活力。
在这个过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或许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解答,起初,我并没有深入的思考这个问题,只是直觉性的认为这是受限于生活重负导致的精力不足。
但在前阵子,我和一位企业的老板无意中聊起这个话题,经过深入的探讨,我们一致认为,一个人变得沉默寡言,并非坏事。
相反,沉默寡言,反而可能是一种生活智慧,一种参透了人与人虚假表面关系背后逻辑的觉悟。
社交的定义
在变化
那些沉默寡言的人,并非一直都是如此,相反在求学时期或者说是少年时期,他们可能在社交上,表现得积极热情。
如果我们回想自己少年求学时期对社交的回应,不免可以发现,那时的我们渴望被认可,渴望参与到社交之中。
因为对于年少的我们来说,社交这一行为本身便是一种社会化练习,从中我们既可以收获陪伴、友情,还可以使自己感受到成长。
并且那时的社交往往是不掺杂利益的,虽然在社交的过程中我们会涉及到一些利益,但社交的初始目的,却是单纯的。
在年少的求学时期,社交能给人带来单纯的快乐,但这种快乐却并不会持续太久,当我们越来越多地接触到社会上的信息时,社交的目的也在产生变化。
这种变化其实在踏入社会之前便已经开始显现,对社会中成熟个体的模仿,很容易让我们赋予社交其他的意义。
如果我们回顾大学时期,那时的我们虽然并未踏入社会,但却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对成熟个体进行模仿,开始为社交赋予人脉、赋予未来的期望。
虽然在此时,社交的目的与期望已经开始发生转变,但由于这毕竟只是一种模仿,并没有实际上的利益纠葛,因此我们并不会收获社交所带来的负面苦果。
在步入社会的最后一段求学过程中,大家普遍的共识,便是希望能将求学时期单纯的感情延续到社会过程中,从而在未来获得相应地助力。
但抱有这种想法时,社交与情感,本身其实已经产生了变化。
看清楚
温情背后的真实
社交是一件需要动力与回报的事情,少年时期社交的动力是社会化练习,而回报则是被一个小群体接纳所获得的成长感。
而到了大学时期,社交的动力开始转化为具有功利化的人脉,而回报则被赋予到踏入社会之后,希望可以通过这些所谓的人脉,获取到对未来的助力。
那么,在踏入社会之后,人们社交的动力是什么,又期望何种的回报呢?显然,动力是为了获得有价值的社交关系,而回报自然是希望对方为自己带来利益。
在没有实际利益考验的前提下,这种动力与回报似乎真实地存在着,正如对领导的服从换来领导的许诺、与朋友在聚会时,朋友也总是会说出那句:“有什么需要帮忙的,随时找我”。
但对“人脉”的幻想,很快会随着向他人真正伸出援手时,被轻易地打破,暗示性的求助被无视,当鼓起勇气真正将求助宣之于口时,却遭到对方无情的拒绝。
此时,任何人都能意识到,随人际关系而来的许诺与承诺,本身并不可靠,甚至于说其本身便是虚假的。
在这种情况下,社交这一行为,似乎也便失去了价值,剥开了所谓“人脉”的表象,本地里不过是酒肉朋友互相之间的吹嘘与安慰。
当一个人面临这种幻想与现实的差距时,不免会丧失继续社交的动力,更遑论还有许多人,遭受了来自于所谓“人脉”背后的攻击与算计。
“曾经对你许诺过的领导,将工作错误的责任归咎于你;曾经帮助过的朋友,转过头来成为仇人”。
每个人都会在人生中的某一刻认清所谓社交人脉的真实面目,那些早早遭受过背叛的人或许是幸运的,毕竟随着年龄增长带来财力增加,也就意味着年级越大,认清这一点的成本则越高。
当认清所谓社交人脉背后的真实面目时,人们则开始拒绝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交,而是选择仅与那么三五可信的好友交流。
人,也就开始变得沉默寡言。
沉默寡言
有何不可?
一个人在社会中生活,与他人进行交际,不可能不会遭遇挫折,但显然,并非是所有人都变得沉默寡言。
对于这个问题,我和那位老板一致认为,一个人是否会变得沉默寡言,不仅取决于他如何看待挫折,还取决于他能否在受挫后找到真正宝贵的“财富”。
“许多高管其实都是沉默寡言的”,那位老板和我说了这么一句话,我内心深为认同。
许多人或许会不理解这句话,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员工总能看到高管在会议中侃侃而谈,可能看到高管在面对陌生人时表现出出色的交际能力。
但实际上,许多高管褪去“高管”的外衣时,确实是表现出截然相反的样子,变得沉默寡言,而这一面,是许多人所没有接触到的。
善于交际、善于沟通、懂得如何影响他人,并不是高管的兴趣使然,而是工作使然,在我身边的不少高管朋友,都对这种工作上必备的能力要求,感到一丝抗拒与焦虑。
许多高管并不喜欢交际,但在工作的要求下,不得不表现出外向、积极、热情的样子,这或许也是一种无奈吧。
其实,除了一些特定偏向沟通类的职业领域,对于许多其他领域的高管来说,他们之所以能成为高管,本就是在以往的受挫后,找到了真正宝贵的“财富”。
在著名作家“何常在”的职场新书《崔一》中有一句话:“优雅和内涵都需要岁月的沉淀”,岁月所带来的最为珍贵的财富,便是给予了我们“思考”的时间。
岁月是公平的,每个人可用于支配的时间并无区别,但许多人将时间完全地应用于社交之中,也就失去了“沉淀”的可能。
岁月所带给人生最为珍贵的“财富”,便是当一个人能忍受独处的孤独,并可以从独处对自我、他人、工作、企业进行思考时,所沉淀下来的底蕴。
其实,许多人即使是在交际中受挫也依然热衷于交际,因为在他们看来,独处是一件令人痛苦的事情。
只有懂得独处的人,才能在他人忙于交际时,利用思考来找出关键的“破题点”,从而得以获得更为远大的成就。
可以说,懂得独处,才能坚守自我的本心,才能从一而终地实现自己的目标。
最后
在著名作家“何常在”的新书《崔一》中,有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角色,他是小说男主角的发小与下属。
在书中,这位发小任琅,对社交表现出积极、热情的态度,并且愿意为了换取他人的好感,而主动降低自己的地位。
看到这位人物时,其实我内心颇为感慨,在现实生活中,这类性格往往代表着两种可能,一种是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可谓是一帆风顺,并未受到什么交际上的挫折。
另一种可能,便是他早已看透世间关系背后的真实面目,开始懂得伪装自己,以实现自己想要的目标。
不论是哪一种,其实都并不是一件坏事,因为对于前者来说,他可以对世间保持热爱,并能从社交的过程中,获得无尽的快乐。
而对于后者来说,他已经看透人际关系本来的面目,但他并没有能力去撇弃这种人际关系,为了目的的实现性,他不得不去伪装自己,而这,也不算是一件坏事,毕竟想要获得一些东西,不免要去放弃一些东西。
而在现实社会中,最为令人唏嘘的人,则是那些在人际关系中受尽挫折,但却不敢于远离人群,努力想要融入一个团体,从中获得安全感与舒适感的人。
这种人在现实中并不在少数,他们抗拒社交,却又不敢于享受独处,最终只能在纠结、徘徊中愈发焦虑。
那些既可以在特定场合要求下表现得侃侃而谈,又懂得主动离开人群享受独处的人,大多有着真正的智慧。
可惜的是,以往的社会对这类人并不认同,认为他们在伪装、在掩饰,认为他们失去了自我,表现得不够坦率。
但与其说这是一种指责,不如说是一种嫉妒。
职场如战场,那一向是个复杂的地方,想要尽快获得成长,在职场中顺利升级打怪,推荐大家阅读《崔一》,边读小说边跟书中的主人公崔一掌握职场沟通交流的秘密,学会适时地沉默与独处,高效学习职场生存与晋升技能!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