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央嘉措,也就是那位浪漫的西藏情僧-六世达赖喇嘛。在今天,仓央嘉措的神秘,是他的情诗、他的浪漫史、他的不守教规、他的荒唐做派,以及他的神秘失踪和死亡是不可分割的。人们因为他的诗歌和他生平的浪漫传说而对他寄予极大的好奇心。仓央嘉措的一生,是颇富传奇的。民间广泛传播,使他成为藏族历史上达赖喇嘛中特立独行的、极具传奇的人物。
今天,在很多“心灵鸡汤”和“网络签名”,无不充塞着他的的诗句名言。可惜的是,
《见或不见》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
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手里,不舍不弃
来我的怀里
或者,让我住进你的心里
默然 相爱
寂静 欢喜
许多人都是从这首《见或不见》开始知道的仓央嘉措。在冯小刚电影《非诚勿扰2》里片尾,因为小女孩的朗读推动了剧情,让人潸然泪下,并为更多世人所知。可惜,这首明显带着现代汉语言格韵和词性风格的名诗,距今的历史不过十几年。这是女诗人扎西拉姆·多多(广东女孩,诗人,作家,原名谈笑靖)在2007年5月开始写的《疑似风月》集的中集,原题目叫《班扎古鲁白玛的沉默》(班扎古鲁白玛是藏语“莲花生大师”的音译)
谈笑靖
这首诗以《见与不见》的名称作为仓央嘉措的诗作初登于《读者》2008年10月期,原作者告上了法庭,《读者》为此事致歉。同样,《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到今天也在说是泰戈尔写就)的推手也是《读者》。
《读者》在2007年第20期同样做的推手是另一首更为有名的诗,叫《那一天》,后来被珠海出版社出版。
那一天,我闭目在经殿的香雾中,蓦然听见你颂经中的真言;
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经筒,
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我磕长头匍匐在山路,
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我转山转水转佛塔啊,
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这首诗一读,眼前就浮现了布达拉宫中,酥油灯袅绕中,闭幕诵经的僧人,大昭寺前匍匐磕长头的虔诚者。或许这也是很多人对西藏最早的印象。
昔年,朱哲琴与何训田在成都
但真正的作者还是现代人,那是著名音乐人朱哲琴所唱之歌,音乐家何训田为其词作者。出版于1997年的专辑《央金玛》里《信徒》中的歌词。
作品演唱会
《十诫诗》
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
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
第四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忆。
第五最好不相爱,如此便可不相弃。
第六最好不相对,如此便可不相会。
第七最好不相误,如此便可不相负。
第八最好不相许,如此便可不相续。
第九最好不相依,如此便可不相偎。
第十最好不相遇,如此便可不相聚。
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
安得与君相决绝,免教生死作相思。
大名鼎鼎的《十诫诗》,一度是相爱却不能相守,最后相忘于江湖,可谓是清代大诗人纳兰性德的名句“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最好的拓展解读了。这首倒是跟仓央嘉措有一点点关系了,因为诗的开头和结尾确实是仓央嘉措情歌的不同译本里的。
"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安得与君相决绝,免教生死作相思。"是曾缄翻译的。
"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载于1980年《西藏文艺》,译者佚名。
前两年火透一时的电视剧《步步惊心》,其原著中,作家桐华中引用了它,后来有粉丝手痒续写了第三、四句,最后生生凑到了十句,变成了今天这个版本。也是冯小刚拍《非诚勿扰2》的片尾曲《最好不相见》把这首诗彻底传唱开了。
仓央嘉措是藏人,从小接受的是藏语,写的文字也是藏文。现在传诵的为其所作的诗歌修辞之复杂、意境之优美、文字之洗练,的实事求是说,他是达不到的。所以,他我们今天所读到的所有诗歌,也都是汉族学者翻译过来,也就是说,有二次创作的。
其中不可不谈的就是近代翻译家曾缄。这位生于晚清书香世家的大家,民国初年考入北大中文系,师从大才子黄侃,虽然他的中文没问题,但是他不懂藏语。因而在翻译时,他根本看不懂仓央嘉措的原作,于是就把藏学家、语言学家于道泉翻译的版本,拿来润色了一遍。流传最广的“时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是曾缄所译。
曾缄
六世达赖的文字,今天可追寻的有1930年于道泉前辈的翻译版本、1932年刘家驹本、1939年曾缄本和刘希武本。以及各种民间散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