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1月9日,联合国下降半旗哀悼一位中国总理的逝世。历史上仅有六位中国人得此殊荣。这位伟大的总理就是被誉为“中国的好管家”,“人民的好总理”的周恩来。
他的人生辉煌璀璨,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他辉煌一生的伊始应该是那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少年时志在救国
1898年,周恩来在江苏淮安府山阳县出生。周家是书香世家,他的养母陈氏是个受过教育的女性,才学出众,修养极高。在她的教导下,周总理自小就饱读诗书,各种晦涩的经典名著对他而言只是睡前读物。
周总理先后在东北、天津求学,他的各项成绩均名列前茅。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年少时便心怀家国天下。在十四岁时,面对老师问的:“你们为什么要读书?”
这个问题时,有人说为官,有人说为财,也有人说为父母,而周总理却说出了一句直到今日都被用来激励中华儿女的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何当时小小年纪的周总理会有如此大的志向呢?
这还要从淮安的一位民族英雄说起,这位民族英雄名叫关天培,是清朝有名的爱国将军,他不仅帮助林则徐开展虎门销烟,还在鸦片战争时抛开生死,顽强抵抗英国侵略军,最后更是壮烈牺牲。
周总理打心眼里钦佩这位爱国将领,也为清政府的无能感到悲哀,他在那时就意识到当时的中国有多么的落后。
后来周总理去东北继续学业,他跟同学一起参观了日俄战争遗址,如果说他是从关天培的战亡看出了中国当时的落后,那么这次的参观更加直观的让他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日俄战争是两国为了争夺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地区而发动的,在这场战役里,中国东北的百姓就像是案板上的鱼肉,任人刀俎。
听着当地的老人描述当时的惨状,周总理大为震撼,不禁生出了拯救中华民族的豪情壮志。
自此之后,周恩来便更加努力地学习,期待着自己抱负实现的那一天的到来。
1912年辛亥革命胜利,清政府的统治被彻底推翻,周总理得到消息后,在学校里率先剪去了代表着封建的辫子,以庆祝中国民主的到来。
为了探索中华崛起的道路,1917年,刚刚从天津南开大学毕业的周恩来决定跟朋友一起去日本留学,这一年,他才19岁。
在日本留学的过程中,除了学习日本的先进知识外,周总理更想了解日本的新思想,希望能从其中找到拯救中国的真理,在这种情况下,周恩来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
他惊喜地发现马克思主义的理念很适合在中国使用,再加上国内李大钊对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宣传,使得周总理开始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思想。
1919年,周恩来从日本留学归来,当时中国各地的工人和学生都在进行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他回到了天津母校——南开大学,带领着这里的学生加入运动中,也结交到了许多志向相同的朋友,他们以拯救中国于水火中为己任,开启了救国之路。
“毛周”——革命道路上产生的情谊
自周恩来归国后,他组织并参加了许多爱国运动。但在此期间也遇到了许多难题,为了进一步探求救国真理,周恩来选择去巴黎留学。1921年,他跟当时留学的同学一起加入了巴黎共产主义小组,成为了最早的一批共产党员。
周恩来在革命事业中表现出色,很快就被委以重任。1924年回国时还被聘为了黄埔军校的政治部主任。在接下来的几年中,他凭借自身的努力,成为了中共中央不可或缺的人物。
虽然周总理才华横溢,能力出众,可他却没有想要当主权人的想法,他深知自己做一些具体工作还可以,却根本不适合做统帅,可是当时中国想要解放,就必须要有一位强有力的掌舵者带领革命。但经过多方考察,他都没有找到自己心目中的那位领导人。
直到一位叫毛泽东的同志出现。
彼时毛主席领导了秋收起义,建立起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周总理一眼看出了他天生的领导才能和军事天分。1935年,中国革命因博古、李德的错误指挥而陷入危急存亡时刻,周总理便大力支持毛主席的正确主张,将他一步步推到了中共中央领导人的位置。
事实证明,周总理的眼光并没有出错,在毛主席的带领下,共产党一路披荆斩棘,对外抵御帝国主义的侵略,对内获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还成功建立了新中国。
1949年10月1日,周总理站在毛主席身边,听他宣布新中国的成立,他心中的热血在沸腾。他选对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实现了中国的解放,这让他非常高兴。同时他也知道,在新中国成立后,要忙的事情还很多,真正的挑战都在后面等着。
总理就是什么都要理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便被任为了政府总理。有句老话说“万事开头难”,建国也是如此。刚经历数十年战争的中国已是千疮百孔、百废待兴。
当时的情况的确有许多事都离不开周总理,不管是经济、政治、文化、外交、国防、教育、科技方面都需要重新打理,周总理因早年的经历对于这些工作都很擅长,毛主席将这些事情交给他也十分放心。
这段时间的周总理异常忙碌,他中南海西花厅住所的来客络绎不绝,周总理每日工作的时间长达20多个小时,被妻子邓颖超评价为“工作机器”。
周恩来不仅参与“一五计划”帮助恢复中国经济更是身兼外交部部长,经常出席外交活动。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因为坚持社会主义理念,被美国等一些资本主义国家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对中国实施了孤立政策。面对这样的外交难题,周总理仅凭借一场外交会议,就打破了僵局。
1955年4月,周恩来代表中国参加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国家首脑会议。这次会议在有心人的操控下,数十个国家都将矛头指向了新中国,批评中国的立场,贬低共产主义。
面对这样的诋毁,周总理并没有生气,反而带着他一如既往的儒雅笑容,站上演讲台,开口维护中国的立场,并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巧妙的化解了这次危机。
经此会议后,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十大原则得到了众人的认可。各国代表人都对周总理刮目相看,他的智慧与气度征服了在场的所有人,也彻底打破了中国外交的僵局。
而周总理不仅在工作方面表现出色,在生活方面更是处处为他人着想。
永远为他人着想的总理
1949年,中共中央的办公地点转移到了北京中南海。原本在菊香书屋居住的周总理将房间让给了毛主席,选择了西花厅。
西花厅内有株漂亮的海棠花树,但也仅仅如此了。除此之外,西花厅的其他设施都十分的简单,更让人无法忍受的是它跟马路只隔了一道墙。不管白天还是晚上,都能听到汽车的鸣笛声。
其他人一见是这种情况,便催着周总理另选一处住所。可周总理却觉得这个地方总是要有人住的,自己尚且可以忍受,就别让其他人来受苦了,于是坚决不搬,工作人员也拿他没办法。
等到了天气转寒,西花厅开始受潮,总理的腿也在这个时候受了寒气,总是发颤,但总理不想在国家经济困难的情况下为这种事情花费,还给别人添麻烦,所以一直忍受着。
最后还是他的秘书看不下去了,好说歹说给他准备了地毯和毛毯防寒。可周总理还是坚持只给客厅放地毯,保证客人的身体,而他居住的卧室就不准放了。
大家都知道周总理一生都大公无私,将自己奉献给了祖国,对他来说:他的,就是祖国的,而祖国的,都是人民的。
周总理的妻子邓颖超因身体问题没办法再有孩子,但他并没有嫌弃自己的妻子,反而经常安慰她。在晚年时为了抚慰邓颖超,他们收养了三个女儿,周总理对她们关爱有加,不过关爱的同时对她们也要求严格。
身居高位的周总理很担心他的孩子们和亲戚会借着他的势谋取私利,所以立下了十条家训,绝不允许身边的人搞特殊化。妻子邓颖超能力出众,但总理还是没将她纳入中央领导人的核心层,对此邓颖超也毫无怨言。
她理解丈夫的大公无私,也明白他的担忧,更是帮助丈夫一起约束身边亲属,绝不让他为难。
周总理临终前最后一句话
周总理为中国复兴鞠躬尽瘁,却没有得到命运的眷顾。
1972年5月,周总理被查出患有膀胱癌。但他的第一反应不是陷入悲痛而是继续工作。当时正值中国的“特殊时期”,即将接手政务的邓小平还未站稳脚跟,中国正在遭受危机。在这种情况下,他怎能安心呢?
所以他告诉医生,你们该治疗治疗,而我该工作工作。
在1973年,周总理在北京305医院接受治疗,但在准备手术的同时他仍然保持着巨大的工作量,甚至还在医院接待了60多位外国代表商谈国务。
在这样的工作强度下,虽然总理的第一次手术获得了成功,但很快病情又再次恶化,自此便再也没离开过医院。
总理要接受的大小手术接连不断,可即便是在身体承受这么大的痛苦时,他也尽量不给医生们添麻烦。病魔折磨着周总理的肉体,他的体重急剧下降,各种术后反应折腾的他满头大汗,可他却一声不吭硬熬过去。
有时医生都看不下去了,希望他可以叫出声来,至少可以缓解情绪。周总理知道如果他喊出声,关心他的人会比他更难受,所以他不能越不愿意叫出声。只有一次,他实在忍不住了,在告知医生后,小声地哼了几声。
在他最后的日子里甚至拒绝了很多朋友的探视,甚至一直帮他理发的朱殿华师父想要帮他整理面容都一直没得到同意。
他生怕自己现在的模样会让他们伤心,他希望自己的朋友们可以一直记住自己最好的形象,而不是他现在缠绵病榻的虚弱模样,不然以后再想起他时会一直难过。
周总理做完最后一场手术,他知道自己的生命即将走向终点,便跟他的主治医师说:“我这没有别的什么事,你去照顾其他的同志吧。”
就这一句话,让医生直接湿了眼眶,明明已经如此痛苦了,但在这时他念着的还是别人!
总理最终还是没有熬过死神。1976年1月8日,他在病床上永远地睡着了。
次日凌晨,总理逝世的消息传播出去,举国悲痛,工人、农民、妇女甚至是稚子都汇聚在天安门处,为他哀悼。
周总理一生爱国爱民,从政二十几载,从没摆过架子,一直为他着想,就连临终前最后一句话也是让医生去帮助其他人,他的高洁品格实在令人钦佩。
而他死后的一个遗愿,更是让不少人动容。
最终遗愿——化作山河
周恩来去世后,他的不少朋友都失声痛哭,在这群人中邓颖超反而成了最镇定的人,她向中央打了一个报告,内容是关于恩来同志骨灰的处理。
在周总理逝世之前,他跟妻子就商量过他身后事的处理。当时国家呼吁火葬,不管一个人生前多么荣耀,死后都将化为一捧灰。但周总理希望妻子可以将他的骨灰毫不保留地洒向祖国的大好河山。
他此生不愿占祖国的一分利,自然也不想因为自己的骨灰导致一片土地不能被使用。所以他甘愿将自己的骨灰融进祖国的河山中。
中央很快就同意了邓颖超的报告,并协助她将周总理的骨灰撒到了四个对他来说意义重大的地方,分别是:北京上空、北京密云水库、天津求学地、山东滨河入海口。
这些都是周总理曾经奋斗过,并心之向往的地方,他钟爱祖国每一寸山河,也最终得以跟它们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