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是人们的奋斗目标、理想、信念,是人们确定奋斗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一目标所下的决心,是人们力求上进的意志和勇气。曹操有着与生俱来的英雄之志,他说,“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志当存高远”是一句千古流传的名言。古人很重视人生志向的确立,志存高远,就会自我激励,奋发向上,有所成就;志向远大,才能克服眼前的困难和自身的弱点,去实现宏伟的志愿。
历史上,很多成功人士都是先给自己树立了一个远大的志向,然后才取得成功的。曹操在青年时期也是一个十分有志气的人。
公元155年,曹操出生于一个官宦世家,养祖父是宦官曹嵩,历侍四代皇帝,有一定名望,汉桓帝时被封为费亭侯。曹操的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养子,汉灵帝时官至太尉,继承了曹腾的侯爵。
曹操是曹嵩的长子,自幼博览群书,善诗词,通古学,行事机智警敏,有随机权衡应变的能力和过人的武艺。当时,素以知人名世的太尉桥玄一见曹操就惊呼:“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随后,桥玄便让曹操去拜访汉末名士许邵,许邵评价曹操说:“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自此,曹操渐知名于世。
曹操的外表形象属于“矮、短、粗”型,与他的内在实力极不相称。但只有一五五公分的曹操好学不倦,比别人努力千百倍。他以自己的天资和后天不懈的努力,终于如愿以偿,战胜了许许多多与自己同龄的人,于汉灵帝熹平三年成为最年轻的孝廉,入洛阳为郎,开始仕途生涯。
举孝廉是两汉选举官吏的科目之一,意谓推举孝子、廉洁之士出来做官,也是当时为官的一个途径。举孝廉始自西汉武帝时。
当初,董仲舒是针对“任子”的弊病提出的,所以举孝廉与贤良之制开始尚好,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后来逐渐变了味道,荐举被官僚和世家大族所把持,这就是说,这对于正处于当时的曹操而言,以“孝廉之名”为进阶,很可能也是一种形式,真正起作用的原因应当是他的家庭背景。
虽然曹操因自己的家势和背景被举为孝廉,但曹操内心显然是不满足与一个小小的郎官的。郎是郎中令属官。按规定,郎官任满,即可派出做县令、丞、尉。开始时还要经过试用,到东汉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初令郎官诏除者,得占丞尉,以比秩为真”,免去了试用期。看来,曹操就是直接由皇帝“诏除”的郎官,没有试用期,就做了正式的洛阳北部尉。
曹操在做北部尉的时候,虽说官卑职微,也奋发有为,不畏权贵,为整肃风纪,澄清吏治,做了不少的实际工作,维护了法律的尊严,维护了朝廷的威信,上任伊始就把官署修缮一新,悬五色棒于大门左右,各悬挂十余根,申明禁令,凡有违反治安条例的,不管是平民百姓,还是豪强权贵,一律用五色棒打死,几个月后就有一个人无视曹操的禁令,违禁夜行,以身试法,这个人就是宦官蹇硕的叔父。
当时宦官把持朝政,权势熏天,蹇硕是皇帝近侍,是皇帝身边的红人,曹操毫不容情,不畏权贵,不顾生命安危,当即将蹇硕之叔逮捕归案,处死了这个目无法纪胆大妄为的不法之徒,这招起到了杀一儆百的作用,从此,“京师敛迹,莫敢犯者。”治安情况明显好转。
曹操的这一举措不仅维护了法律的尊严,稳定了所辖区的社会治安,同时也是向权倾朝野的宦官集团宣战,曹操虽是出自于宦官家庭,但他为了匡扶汉室,维护大义也不惜背叛家庭,向旧日营垒反戈一击,其敢于向一切邪恶势力挑战,奋不顾身,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赢得了广范的声誉和普遍的尊重,其不屈不挠,勇于进取,敢为天下先的英雄气慨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在曹操所处的东汉末叶时代有四大显著特征:一是最高统治者皇帝腐朽无能,桓帝、灵帝、献帝三代,一代不如一代;二是封建朝廷统治集团诸势力问的争斗异常激烈、残酷,桓帝、灵帝在位期间均发生“党锢之祸”,外戚、宦官、“党人”诸集团势力无不阴谋诛杀异己,独断专权;三是由于苛政,平民百姓的生活很艰苦,甚至很多人都无法生存,导致民心动摇,阶级矛盾加深;四是大小割据军阀都在竭尽全力扩大地盘,战争随处可见。
总而言之,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百姓期望统一稳定的局势,这样才能安居乐业。曹操正是面对“乱世”来设定他的人生角色,树立他的人生志向,最终,他从小小的郎官起步,逐渐取得了成功。
智慧书签
古人云:“人无志,非人也。”自古以来,凡成大事者,无不是立高远之志,以勤为径、以苦作舟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的。昔时少年项羽因为看到秦始皇出游的赫赫声势,就有取而代之的念头,才有历史上的楚汉相争;诸葛亮躬耕南阳,因为常“好为梁父吟,自比管仲乐毅”,才有魏晋时期的三国鼎立;霍去病因为有“匈奴未死,何以家为”的壮志,才演绎出一代英雄赞歌…… 马云成功的另一奥秘:持久的激情才可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