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习到了一个词:精神离职。意思是上班不早到,下班不多待,不加班,不奋斗,以最低限度完成分内工作。以此让自己掌握部分分配工作和生活的权利。联想到了去年某博士的辞职,脱离了国企岗位的苦海投入了高校的怀抱;今年又有一个硕士离职投入了沿海公务员的怀抱。随着今年毕业入职的员工报到,已经步入00后工作环境,他们的想法与工作的方向,可能从一开始就是钱多事少离家近,而且还是打算重新整顿职场。因此入职后部分人了解到工作制度,发展方向后开始自觉躺平。而我从2022年已开始职位躺平,正好可以分析一下精神离职的心里波动。1.职业发展无望导致无欲无求。大部分单位往上走的渠道属于金字塔形式,越往上职位越少。部分人员看到某领导开始内定职位,拉帮结派不以技术技能为准,觉得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多容易出事干脆一点不干。2.工资待遇提升无望,绩效与实际工作量不一致导致躺平。从职级并行后,大部分人均能达到理想的职位对应的待遇,区别只是没权。而绩效工资改革后,从内部工分计酬希望大家内卷,到重大项目挂钩绩效。目标是让大家奋斗起来,可是奖励机制是从一个盘子分蛋糕,你多他就少,你少他就多。因此,部分人员开始内卷,初期效果显著,工作积极性确实有提高。待实行三年后,大家发现大家都努力干了,年底一算,跟之前增长差距不大。付出与得到形成不了对比,反而把家人、朋友、兴趣丢了。这变成了大家开始反思内卷,开始躺平,开始精神离职。3.工资待遇改革的问题。其实工资如何改革,上中下的差距总会有的,目前最大的问题还是不透明的问题。比如年底绩效,学校的中层与班主任之间的差距早已被人诟病。单位的中层与基层之间,从无信任可言。因此,工资改革分配的不透明,是导致基层员工不满,精神离职的最大问题。总而言之,是因为大家生活条件开始好了,对美好生活开始期待,但工作变成了一道拦路虎,而大家齐心协力把老虎打掉,反而带来更多的问题。反而,我们的上一辈,在物质缺乏的条件下,一人年底只发四两糖,依然开心快乐。而我脱离职位的底层逻辑则是:工作性价比开始流行,为民奉献越来越少人提,能力强者多方向发展,最终都希望能平衡工作与家庭,实现自己全身心的和谐。因此,当时脱离不是为了躺平,而是想推动自己去重构工作,重构整个流程,从而厚积薄发,这才是精神离职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