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来岁的时候,孔子辞官不干了,转行当了老师,而且这一转行,一下子成了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
被尊为“万世师表”“至圣先师”,可谓是史上最成功的转行范例。
其实,在孔子还在季平子家做家臣的时候,他的博学知礼就远近闻名。
连齐国的国君齐景公遇到不解的问题,孔子都能给出十分精彩、深受赏识的回答,于是孔子的名气就越来越大。
如今一听,孔子设教授徒,当老师收弟子了,很多人都愿意把自家孩子送去当门徒,甚至干脆自己就登门拜师去了。
于是,就在孔子三十岁出头时,他的身边就聚集了他的第一批弟子。
比较为人所知的,像颜回的父亲颜路,曾参的父亲曾点,还有著名的弟子,后来一直跟在孔子身边的子路,都是属于这第一批门徒中的。
子路是个坦白、真诚、直爽、诚实、可靠的人,只比孔子小九岁。
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路大概是二十一二岁的年纪,开始跟随孔子学习的。
那会儿的子路喜欢头戴雄鸡式的帽子耍威风,还喜欢佩戴有公猪装饰的宝剑显摆,而且很瞧不上孔子的学说,甚至多次欺凌孔子。
面对他的欺凌,孔子始终从容以对,不卑不亢,最终,孔子的态度和学识折服了子路。
后来子路身着儒服,带着拜师礼,通过孔子学生的引荐,心甘情愿请求拜孔子为师。
二人的师徒情谊就此结下,一直跟着孔子东奔西走,在孔子最艰难的时刻始终陪在他身边,跟随孔子差不多有四十多年。
孔子有众多的弟子,在跟弟子的相处中,孔子亦师亦友,根据各人的根性,因材施教。
在那么多的弟子中,也就只有子路敢不时呛孔子一两句,逮着机会就调侃孔子,开他玩笑。
不过,子路这人极其护短的,自家老师自己可以怼,外人要是诋毁半句,子路这暴脾气可就控制不住了。
随着孔子的名气越来越大,贵族中也有不少人把自己孩子送过来求学礼乐射御书数等。
按理说鲁国的贵族们本来应该是知礼的典范,但当时的贵族却有很多僭越和不知礼的行为。
据《左传》记载——
鲁昭公七年的九月份,楚灵王的章华台刚刚建成的时候,邀请各诸侯国的国君去参加落成典礼。
当时鲁国的贵族大夫孟僖子,陪同自家国君昭公进行此次国事访问,负责外交礼仪事宜。
途经宋国的时候,人家宋简公特地出城迎接鲁昭公,慰问路途劳顿。
可是孟僖子很多礼仪都不知道啊,就不知道如何应对答礼,弄得场面那是相当尴尬啊!
到楚国后,楚灵王做得也很周到,在郊外设了郊劳礼迎接欢迎鲁昭公。
身为外交礼仪大使,孟僖子又傻眼了,咋应对?他不知道,于是遭到了对方的戏弄羞辱。
周公作礼,礼仪之邦鲁国,这出门一趟,真是把自家老祖宗的脸都丢尽了。
好在孟僖子知耻而后勇,回国后,赶紧找懂礼又有才德的人恶补礼仪规矩。
鲁昭公二十四年,孟僖子卒,那会儿孔子三十四岁,已经设教授徒近四年了,博学知礼的名声远近闻名。
孟僖子临终前嘱咐他的两个儿子说:
“礼,是做人的根本。没有礼,人就不能自立。我听说有一个叫孔丘的人,这是个人物啊,以后必将发达,他是圣人之后……”
然后细数了孔子的家世——
从弗父何让位给弟弟宋厉公,到正考父有才华,又为人低调谦虚,辅佐宋戴公、宋武公、宋宣宗三朝;
再到孔父嘉品行高洁却被华督宰迫害致死,孔子的五世祖木金父逃到鲁国来避难等等。
又说孔子的先祖都是有德之人,孔子现在年纪虽不大,却已经如此博学知礼、德才兼备,以后一定也是个大圣人啊!
并嘱咐他的两个儿子说:
“我啊,眼看就要不行了,我死后,你们一定要去拜孔子为师啊!”
如此,再三嘱咐,才放心撒手而去。
孟僖子死的时候,他的两个儿子才刚满十三岁,一个叫南宫敬叔,一个叫孟懿子,这两个孩子可能是一母所生的双胞胎。
父亲死后,南宫敬叔和孟懿子谨遵父亲遗命,拜孔子为师。
贵族子弟的到来,为孔子人生中一次重大的事件发生,提供了契机——
那就是孔子与老子二人的历史性会见。
金鳞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
金鳞一般的孔子,在此次的风云际会中,遇到了一位像龙一般的人物——老子。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