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层法院工作了21年了,我也从一名书记员成长为一位员额法官,见过50多位临聘书记员从法院拂袖而去,从最初的200多元月薪涨到现在的近3000元,从当初的毫无保障到现在的“五险一金”,书记员的薪资见证了法治建设的进程,而他们当中年龄最大的,现在估算,也快50岁了。
在我所经历过的书记员中,有初中毕业的,有高中、大专学历的,有一本院校的,也有二本、三本的,素质不一,能力迥异,但大多还是将书记员作为了过渡职业,如今在单位时间最长的书记员,那些为法院终其一生的书记员,几乎第一学历都是高中或者大专学历的。细分之下,离开的书记员,现在基本是这样的。
第一类:辞后当律师
说句实话,过去的法官培养机制中,书记员是法官养成的关键阶段,法官和书记员形成了一对一的师徒制模式,所以,法官是把书记员作为徒弟来培养的,法官会对书记员倾囊相授,从最初的订卷,到后面的起草调解书,甚至工作三五年的书记员可以熟练起草简单案件的裁判文书。但令人遗憾的,部分数量掌握司法辅助事务和诉讼程序规则的书记员在通过司法考试后,选择了律师职业。欣喜的是,这些书记员如今已成为本市律师队伍的中坚力量,有的甚至年薪上百万。
第二类:社会从业者
犹记得一位书记员,女同志,初中学历,每天早上都是一身酒味。不知劝了她多少次少喝酒,可她却嗜酒如命。在法院干了两年后,她在外面和人合伙开了个火锅店,没想到,一年之后倒闭了,她说是因为火锅店的风水不好。后来,独自在街上卖烤面筋。如今,四十岁的她又开了个服装店,算是勉强度日吧。
第三类:公考上岸者
这是大多数书记员比较理想的归宿。相对于不少浑浑噩噩度日的书记员,我认为,能在平时工作中兢兢业业的书记员,大多最终也能进入体制,事实也的确如此。印象比较深的有三位书记员。一位已经是县检察院的副检察长,当初被分到我们刑庭,小伙悟性极高,哪怕是订卷,也订的像印刷厂出品的。记笔录归纳能力极强,为我们起草文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半年之后,参加省考考到了隔壁检察院。第二位现在是某县司法局的办公室主任,这姑娘颜值颇高,干事利索,又能说会道,当初我就问她:“考我们法院呗”。她说:“咱们法院太忙了,将来我怕没时间管娃”,一年后,考到了隔壁县的司法局。干的比较好的另一位已经是镇长。当初公考考到了县政府办,从事秘书工作,转眼不到十年时间,他已经是一镇之长,用他的话说:“有一天,我说不定还会回到法院的”。
第四类:家境殷实者
有人说,宇宙的尽头是编制。但对于家境殷实的书记员来说,考不考编对她们而言如过眼云烟。有的书记员开着20多万的车,已经是很低调了。有的挨了庭长一顿训斥,就会马上撂挑子不干了。她们每天干着高度重复性的书记员工作,早已驾轻就熟。而这类人,虽然学历层次较低,但往往是书记员队伍的坚守者,即使到了四五十岁的年龄,她们依然没有离开法院,而且按照书记员改革的标准,她们拿着书记员队伍的定薪,至少在书记员这个序列里,她们属于金字塔的顶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