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辞职报告 正文
交完辞职报告后怎么工作、交完辞职报告直接走人

时间:2023-04-05 03:35:35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我的朋友平平,最近每周都在跑医院,问了才知道,刚刚工作一年多的她,快被工作搞抑郁了。

每次见面,她都脸色蜡黄、形容枯槁,黑眼圈用用遮瑕还能盖一下,脸上的焦虑和疲惫却一点也藏不住了。

大家都十分疑惑,平平的工作这么累吗?是不是老板和同事是不是PUA她了?平平苦笑一声,其实并不是工作本身消耗人,最折磨的是她也不肯放过自己……

被工作内耗,有多可怕?

新人脸皮薄,一点点小错误都能让她辗转反侧好几天;性格老好人,谁都能使唤她做点分外工作;想留好印象,总是要最后一个离开办公室才安心,下班了也随时保持在线;极度玻璃心,领导随便提点一句都能让她在卫生间抽泣十分钟……

久而久之,工作里的这点破事已经完全占据了平平的生活,上班的时间都在焦虑中度过,下了班就开始复盘这种焦虑,并且用更多的额外工作弥补这种焦虑。

就算是和朋友聊天,内容也基本逃不开自己的职场烦恼,于是,打工人仅剩的一点私生活也被无孔不入地侵犯了。

而这种精神内耗带来的可怕之处,远远不止这些。小到失眠、脱发、皮肤变差,大到抑郁、焦虑,甚至出现器质性病变……当精神内耗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身体伤害,工作里做出的成绩在这一刻反而变成了一种”买椟还珠“。

听完了这些,平平显然也意识到了自己最近状态的不妥,于是我趁机向她建议,要不然,咱试试精神离职?

一听离职,平平吓得快跳起来了,不让她为这份工作把命赔上也就算了,离职这两个字当然是想也不敢想。但听了我对精神离职的解释,平平也开始有些动摇了。

做到精神离职,总共分几步?

顾名思义,精神离职,并不是手续上的离职,不需要向老板和HR报告,只是一种较为“超前”的精神状态。

打开社交媒体稍加搜索,就会发现,精神离职已然成为了当下最流行的工作态度。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决定离职,会用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工作?终于不用看别人的脸色,工作做完就下班,兴高采烈地走出工位,对一切的画饼与PUA都充耳不闻……

而如果要将这种心态移植到日常的工作中,核心还是以下几点:

1. 放弃过度的责任感

对于职场人来说,对工作的责任感自然是必备的素质,但当这种责任感过度延伸,从而成为了负担时,便变成了“有毒的责任感”。

对工作大包大揽,事无巨细地关注每一个细节,甚至主动承担他人的工作内容……在职场生存,本就如履薄冰,打工人们总觉得,多做一点,再多做一点,自己在公司的地位就能更稳,不可替代性或许就越高。

殊不知,过度的责任感,不仅无法带来你在职场中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甚至可能让你失去工作的效率与质量。

而放弃过度的责任感,则要求我们把目光聚焦于自己的核心任务,摆脱自己分外的琐碎工作。从而形成“出色的份内工作——高度的不可替代性——专注于份内工作的底气“的正向循环。

摆脱精神内耗,从拒绝当“精神股东”开始。

2.划分工作与生活的界限

工作外的时间本就宝贵,如果把工作掺和进来,则是最大的得不偿失。毕竟,工作质量的高低,往往不完全取决于工作的时长。

上班的时候,认真完成工作,离开工作场合,就要认真享受生活。离开了电脑,就将大脑自动与工作中的烦恼隔绝,毕竟就算让它们在脑内盘旋一整天,烦恼也不会自行解决自己,只会让本应该放松的时间蒙上一层焦虑的阴影。

而如果遇到了同事老板来索取自己工作外的时间,则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拒绝,虽然难免出现紧急情况,但成熟的职场人,更懂得如何处理事务的优先级,而不是一味地把工作命令当成圣旨,日夜不分地随时待机。

毕竟,生活是工作的目的,不应该被本末倒置。

3.选择性忽略他人的评价

人在职场,遗世独立、极度自闭,显然不现实,但同样不应该把他人的评价刻烟吸肺,从而变成自己的精神负担。

对于老板的画大饼与PUA,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对于同事的阴阳怪气或闲言碎语,笑一下权当没听见;对于客户的死缠烂打和无理取闹,公事公办即可。学会了精神离职的职场人时刻记得,我来上班,不是为了哄别人喜欢的。

职场里的人际关系,良好的自然需要维持,毕竟好的工作氛围,自然是解决精神内耗的良药,但如果发现,周围人织起了一张并不算友好的关系网,及时隔绝,选择性忽略,才能保护自己的精神健康。

做好自己的工作,让爱说的人说去吧。

精神离职,不代表摆烂

听完这些,平平若有所思,但随后提出了她的焦虑:精神离职是很爽,但这样做真的可行吗?毕竟有一种东西叫做绩效,精神离职要是变成真的离职,可就麻烦了……

精神离职这一概念,最常被人误解的地方也在于此。精神离职并不代表工作过程中的懈怠,相反,它更要求一种专业精神。将工作干净利落地高质量完成,然后把剩下的时间与精力留给真正的生活,这才是精神离职的最高境界。

很多时候,工作场合的精神内耗,来自于我们内心深处底层的不安全感与社交惯性。精神离职,需要的则是尽可能抛下这一切的觉悟,不把工作当成生活的全部来内耗,追求内在的松弛感与自信,主动为精神减负。

工作与生活本不应该是水火不容的仇敌,只是我们越要将它们融合,矛盾便越会水落石出。

当我们一身轻松地走出工位,才会发现,原来工作和生活,都可以很精彩。


撰稿 |mp

责编|王十四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