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辞职报告 正文
“幼儿园辞职报告心累“幼儿园辞职报告怎么写简单点?

时间:2023-03-22 16:53:37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每天上班,不知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受:


  • 想到上班就心累,不想面对工作
  • 一上班就想着下班,对工作内容感到烦躁
  • 提不起劲,只想啥都不干躺平歇几天


如果你出现了上面类似的感受,说明职业倦怠已经找上你了。


职业倦怠一般有以下三种明显表现:


1、在情感方面:丧失工作的积极性,甚至产生了极度的厌恶和强烈的抵触情绪。


2、在人际方面:开始漠视工作,不关心进展,尤其是对待同事和领导冷漠、疏远。


3、在效能方面:感受不到工作带来的成就感,持续否定自我存在的价值。


因此,产生职业倦怠后,如果不及时解决,就会导致个人状态持续恶化,继而全面影响个人的心理健康、家庭生活和职业发展。


职业倦怠的危害如此之大,那它是如何产生的,又该如何解决呢?


导致职业倦怠的两大原因


职业倦怠的引发原因比较有意思,两类截然相反的原因都可以导致职业倦怠:


确定性导致的职业倦怠和高压力导致的职业倦怠。


1、确定性导致的职业倦怠


心理里有个很出名的舒适区概念,指的是:


一个人每天处于熟悉的环境中、做在行的事情、和熟悉的人交际时,所表现的心理状态和习惯性的行为模式,人会在这种状态或模式中感到舒适。


舒适区的核心是确定性,所有可能面对的问题、不同人态度的反应、可能的应对方式,你都已经能够预见。


而这种确定性正是职业倦怠的根源。


为何会这样呢?


你想想,你今天就已经知道明天要做什么、明年要做什么、10 年后要做什么了,你还有对未来的热血期待不?


你知道无论你怎么做,都改变不了你将来变成眼前这个拿着保温杯、泡着枸杞的秃顶中年领导,你还有努力工作的动力不?


你每天面对的都是熟悉的问题,仅凭自己的经验就足以解决,完全不需要思考,这样的舒适一开始可能你会很享受,但时间一长你就忍受不了了。


2、高压力导致的职业倦怠


当你总是在一个又一个项目间奔波着救火,每天都累得感觉不是睡过去的而是晕过去的,情绪焦虑到肠胃功能紊乱。


更重要的是,这样的生活你一眼还望不到头,只知道这半年忙完后下半年还会更忙,你对手头的这份工作还会充满干劲和期待不?


除了极个别有着超强自我成就感的人,我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不太愿意继续这样的职业。


因为我曾经就是连续两年经历了这样的工作节奏,最后天天就是不想去上班,到了公司也是琢磨着如何才能尽快离职。


这就是由过高压力导致的职业倦怠。


这也是我们大脑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下的必然选择。


神经学认为,人的大脑天然在追求 “快感” 刺激,以及回避 “不快刺激”。


当受到快感刺激时,我们脑内会分泌多巴胺和内啡呔,让我们继续强化获得快感刺激的行为。


当受到不快刺激时,脑内则会分泌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这两种物质可以提高人的专注力、爆发力,使人如背水一战,发挥出超出自身能力的水平。


但如果长期分泌这两种脑内物质的话,则会提高体内皮质醇的浓度,使人免疫力下降,身心失去平衡,容易患上各种身体和心理疾病。


也就是说,当我们处于持续的高压力下的话,则会持续分泌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一旦过了临界点,身心失去平衡后就导致职业倦怠了。


现在我们知道引发职业倦怠的两大主要原因了,那要如何应对呢?


解决确定性带来的职业倦怠


解决因为确定性过高带来的倦怠,你可以尝试让自己主动走出舒适区,主动创造一些不确定的环境和事项。


比如,如果你是一名学校的老师,现在对日复一日地照着教师参考书讲授同样的内容懈怠了,就可以主动去做下最新的教学方法研究,然后将其导入到你自己的课堂教学中。


这种新教学方法的学习是一种新的体验,而且应用后的效果会如何也是不确定的,这样就能打破因为舒适和一成不变带来的懈怠了。


提高不确定是解决因为确定性过高带来的倦怠的一剂良药,那我们是不是一味地提高不确定性,就不会倦怠了呢?


当然不是。


确定性太高,我们会倦怠;但不确定性过高,我们同样会因为恐惧而逃避。


比如,假设你毫无技术背景,突然让你在3天内编写一个游戏出来,如果完不成就要你引咎辞职。


这样的要求,估计你肯定坚决不会接受,因为这个不确定性高得有点离谱了。


因此,解决职业倦怠的核心在于控制好工作中的确定性程度,即难易程度,让自己既能感受到成就感,又不会因过分舒适而懈怠。


太难或者太容易,在可选择的情况下,我们都会选择停止努力。


那么什么样的难易程度比较合适呢?最新的研究表明15%或许是一个可以参考的数据。


游戏就很好地利用了这一点。


如果在游戏关卡中玩家一点都不会犯错,轻松过关,那游戏就太简单了,玩家会感到无聊;如果让玩家频频犯错,设置太难了,玩家也玩不下去。


15% 左右的犯错率,是最好玩的游戏。


解决高压力带来的职业倦怠


对于确定性过高带来的倦怠,我们的解决办法是提高不确定性。


对于高压力带来的职业倦怠,如果没有办法换一份自己更中意的工作的话,就要尝试降低压力带来的感觉了。


我给你推荐的主要方法是两个:


转变对困难的认知和改变对困难的应对。


1、转变对困难的认知


认清工作不是为了别人,工作的一个重要价值是帮自己持续突破自我。


转变成这个认知后,你对高挑战的工作所带来的压力就会得到很大的释放:


1)你能承受的工作要求上限更高


我们之所以心理上会排除高要求的工作,很大的一个原因是我们觉得自己是被逼迫的。


我自己在工作的前七年,也总把工作当成领导给的任务。


既然是任务,自然是半投入状态,一碰上难题或挫折,很容易陷入抗拒、纠结的倦怠状态,甚至抱怨领导太苛刻,觉得自己钱少事多,仿佛全天下最委屈。


领导心里跟明镜似的,既然我这么不情愿,那把能胜任的工作做好就行,新机会和加薪的大门也关上了。


直到我下定决心要加快职场晋升的步伐,主动去领一个一个有挑战任务时,我才发现工作越投入,反而越能减轻倦怠,整个人充满了干劲,也很容易有成就感。


2)你更能接纳犯错


当你认知到工作是为了自己,是为了帮自己持续突破的话,你就不会太在意工作中的失败与挫折了。


因为每一次失败都是帮你增长经验、提高能力的过程。


事实上,犯错后因为印象更深、情绪更强烈,相较于顺风顺水,你收获的经验和教训会更多。


对犯错和失败的自我包容,也能进一步让你愿意接受更高的要求。


3)你对困难会感恩而不是抗拒


我自身对感恩困难带来的收益,感受非常深刻。


我在跟每一位领导合作时,他们总会有不完美的地方,像批评人、施压是职场中常有的方式。


当我本能地想反抗时,我会切换为感恩的方式:“领导这样对我,是因为他想培养和鞭策我成长更快,我应该珍惜这样的磨练机会。”


这样想后,我跟领导的信任度和默契度高了很多,再也不会觉得他批评人的声音很难听了。


碰上挑刺的客户提出无理的要求,我第一时间也是想争个输赢,但想到客户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时,我开始转换到感恩模式:“正是因为有挑刺的客户,才能让我们走出舒适区,拓展能力边界呢。”


想到这个,我就有更多的耐心去想办法处理客户危机了。


这种以感恩的态度去看待困难,而不是以抱怨的态度去看待困难,不仅让我的心理更健康了,能力也更快增长了。


2、改变对困难的应对


转变对困难的认知,更多是提高我们对困难的心理承压上限,但我们应对困难的客观能力并未提升。


因此,为了更好地应对高压力的工作,减轻职业倦怠,我们还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


提高能力的方法有很多,这儿我给你分享一个特别的方法:用早起代替熬夜。


“危机也是良机” 是我们常说的一句鼓励人的话,从脑科学的角度分析,这句话确实很有道理。


当人身陷 “危机” 的时候,会感觉到 “恐惧” 和 “不安”,大脑受到这个刺激会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以帮助我们超越平时的身体机能和超强的专注力、判断力,发挥出超越以往的水平,也就是人们常说的 “潜能被激发了”。


可如果过度分泌会使人陷入极度紧张的状态,从而失去理性,甚至做出不可理喻的事情。


连续 24 小时工作,喜欢加班到深夜的自己,这样的人就是 “肾上腺素嗜好者”,虽然当前会感觉很充实,但这样会给身心埋下 “炸弹”。


我以前也是一个这样的 “肾上腺素嗜好者”,每天都有干不完的活熬到晚上加班,工作一忙头就晕晕沉沉累得要命,但当我学会借助大脑规律早起后,总有干不完的活和累的状态就彻底缓解了。


早起的两三个小时被称为 “脑的黄金时间”,是头脑最为清醒、活跃的时候。


在这个时间段里我们做了些什么,将直接决定这一天里我们将要完成的工作量,以及工作的质量。


这是因为早晨是大脑分泌治愈物质-血清素的高峰期,可以帮助觉醒、情绪和内心的安定,这种内心的安定使人感到幸福,也是工作效率最高的时候。


因此如果你能用早起倒逼早睡,多激血清素的分泌、适时关闭肾上腺素的话,那么你面对困难时的精力、心理状态都会变得更好的。


写在最后


为什么会职业倦怠?


两个原因:1)高度确定性;2)过大的压力。


对于不同原因造成的职业倦怠,我们的应对方式也有所不同。


对于高确定性导致的职业倦怠,我们的应对之法是适当提高不确定性,这个不确定性可以用 15% 为参考标准。


对于高压力导致的职业倦怠,我们的应对之法是双管齐下:


1)转变对困难的认知,这样对同样的困难,你的心理更能承压;


2)改变对困难的应对,这样你在精力上更能承压。


当然,如果你有更好的工作选择,换一份工作来解决职业倦怠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 END ·


本文作者龙秀文,授权转载自公众号YouCore(id:YouCore),个人核心力(思维力、学习力、人脉力)赋能平台!

本文由领英HR精英汇转载编辑,封面图片来源于领英。如因版权等有疑问,请于本文刊发30日内联系我们。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获取授权。

领英HR精英汇欢迎更多媒体、企业与组织与我们展开内容合作。联系邮箱为chinalts@linkedin.com。

©2021 领英保留所有权利。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