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辞职报告 正文
“公益性岗位单位辞职报告“公益性岗位中途辞职…

时间:2023-03-18 08:00:36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在村里工作的好处是能跟群众打交道,做实事。而在城市工作,也就是发个文件开个会,没有那种成就感。

采访、文 | 谢操 王言

编者按:上一期正午故事,三名985毕业女生讲述了她们在基层的经历和困惑,得到很多读者的评论和反馈。其实,此次策划采访的选调生还有3位男生。在经世致用的理想和榜样人物的感召下,许多优秀学子选择了选调之路。不过,琐碎的案头工作、喝酒等社交应酬、艰苦的生活条件,依然要靠他们自己去面对和克服。有人最终离开,有人坚定留下。下面的口述来自三名985选调生的亲身经历,以及各自的体会和思考。


陈力,男,28岁,长三角某985大学历史系研究生,2019年6月选调至西部一县城县政府办工作,一年后辞职。

2019年我研究生毕业,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走选调这条路。抱着经世致用的书生期待与服务基层的理想主义,我希望将青春挥洒在家乡土地上。从农村小镇到东部城市读研,一路走来我都不忘给我力量的那片土地,也一直比较关心西部家乡的发展。而学长学姐们树立的榜样,也坚定了我的选调之路。

读研时,我在大学基层服务协会呆过很长时间。2018年我和学校研究生新媒体中心组团参加“重走西迁路”的社会实践,寻访了在广西、贵州等省服务的优秀选调校友。记得有一位博士毕业的师兄在广西博白做副县长,百忙之中带着我们短暂参观了当地一个偏远山村打造的龙虾养殖和可循环绿色生态农业。当地老百姓看见他都亲切地称他为“龙虾书记”。他饱含热情地给我们讲解了他这些年的成长及为当地带来的改变,极富感染力。另一个比我们大一届的硕士,选调到广西壮族自治区办公厅,后被派到比较偏远的田东县任某村扶贫第一书记。我们去拜访时,因交通不便,先到县城,再租了一辆车去他的村里。那个小山村被大山环绕,老百姓用水也不方便,都是自家弄的水窖。我那师兄的办公条件也很艰苦,使用村里小学空出的部分做办公楼。他在那里主要负责产业兴农和养桑,这位师兄和当地村支两委充满了干事创业的激情,当地群众对生活充满了奔头。

有位师姐选调到百色,和已经牺牲在扶贫线上的优秀选调生黄文秀是同一批定向来到广西的选调生。这位师姐最初作为名校大学生去村里时,群众不信任她,但她通过真心实意帮助群众而赢得了信任和赞同。每次她到乡镇集市,常被她曾经帮助过的群众认出,他们一定要把当地的土鸡送给她带走。鸡都是老百姓从村里带到集市上卖的,送鸡表达的是最朴素的感谢。看着师姐脸上洋溢的笑容,我想,能与群众心连心,获得他们真心的称赞,基层干部的荣耀莫过于此。

2019年,我没有考虑其他工作,一心一意报考家乡的选调,最后成功入选。临走时学校党委书记还给选调生举办了一个出征仪式,我作为家乡省份的代表扛旗宣誓,现在想来仍很激动。

回到家乡,我被分到了某县的县政府办。报到之后,我被分到秘书一股工作。这个股室是服务县长的,一共三个秘书:一个平时跟着县长出去考察,一个是业务骨干,留在办公室写材料,而我这个新手主要是打打下手。领导安排办公室的副主任带我,他算我的师父,只比我大两三岁,是走普通学校选调的途径过来的,一开始在乡镇,文字工作很好,后面就被发掘来给前县长做秘书,因为做得比较好,就从普通公务员升了副主任,分管我们股室。

19年下半年正是我工作这个县决战脱贫攻坚的最后冲锋时刻,全县干部的工作全都围绕脱贫攻坚转。县里人手严重不足,也就没有按照选调生政策的要求让我去村里。偶尔有领导下村时,会带我去看一下。我发现,他们去村里大多也只是走走过场,并不是想象中去村里拼命工作的状态。

在政府办,我的实际工作很琐碎,主要是给领导和其他秘书打下手,写一些不太重要的讲话稿或材料,负责相关文件的收发,另外还主要负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从写方案、开会学习、会议纪要撰写、送审、下发,到后期的相关资料整理归档,我全程参与。由于是负责服务县长的股室,临时性的任务很多:写材料、和其他秘书商榷用词和校稿。经常搞到凌晨一两点,加班是常态。

由于我是新人,很多时候感觉自己帮不上忙,在办公室耗着。很多重要的材料不可能让我写,我感到很无助,自觉无用武之地。他们商量着写稿的时候,我也只能给一些不痛不痒的建议。这种状态持续半年,我感觉很迷茫,负面情绪不断滋长,对工作意义也产生怀疑和反思。

有些小事也让我当时难以接受。比如我负责县长这边文件的收发,刚开始没有经验,有些文件不清楚轻重缓急,没有及时处理。这时候会被另一个秘书批评一顿。“你这样弄是不是存心想害我?!”这种话我当时不太能接受,后来才慢慢理解他的情绪。作为县长秘书,出了错县长首先骂他,不会骂到我这个新人头上。作为职场小白的我,情绪得不到及时发泄,也没找人沟通。

2020年春节前夕,疫情爆发。带我的师父把我调到防控办,主要负责疫情相关会议的记录和调度等综合文稿组的工作,那更是天天加班。因为形势紧急,通常省市出什么安排,县里面马上搞对应的方案,发出紧急任务通知,工作强度更大。

2020年3月,我到市里去培训一个星期,终于有了一丝喘息的机会,我也开始思考更多事情。从同事身上,我看到一眼望得到头的前景,他们的现在就是未来十年的我。比如说我师父,那位办公室副主任,比我大不了几岁,算是基层公务员里年轻有为的人,但我看他现在的状态,在强大压力下对很多事也无能为力。未来几年,我也会成为他的样子:油腻滑头,与积极向上的青年不沾边。还要常常跟着大家去喝酒,喧闹的社交我很难接受。大学和读研时,我基本上不怎么喝酒,在这里却避免不了。面对这种工作状态和发展前景,我很失望,感觉自己在虚度光阴、浪费生命。最后,我做了辞职的决定。

也许,如果直接到村里去,真正负责具体事务,跟群众农民接触,实打实地做一件事,或许就会比较容易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一开始就把我带到一个县的核心部门,这种工作可能还是不适合我。

20年三四月疫情缓和后,我考虑辞职,感觉呆得越久,就越难抽身。虽然当时就业环境严峻,但权衡再三,我还是提交了辞职报告。周围所有人对于我的辞职都很惊讶,师父和办公室领导、组织部领导都找我谈过话。从3月份提交辞职报告,到9月份才批下来。在没有拿到批文之前,我一直在岗位上本本分分地干好自己的工作,伴随着整个县城决战脱贫攻坚的全过程。

对于突如其来的辞职,家人很不支持。在他们看来,985大学选调生是作为后备干部培养,比普通公务员得到更多的重视,而作为研究生,满一年后就是四级主任科员,工作如果做得好,很快就能得到基层副科级的领导职务。而我看到的却是,官员晋升路径复杂,并不是学历这种单一因素可以决定的。我只是感到,在这里看不到多大希望,这个职位在消磨我,再耗下去我可能会抑郁。就像一个围城,外面的人拼了命想进来,里面的人想出去。

说实话,公务员的待遇一般,办公室很多同事都有房贷车贷,有位同事还常常倒信用卡还债,农村出来没有家庭支持的人压力尤其大,自己养家糊口都成问题,更别提照顾农村的父母。我接触的县领导也比较多,所谓权力越大、职责越大,我们县长在脱贫攻坚那段时间整个人都很焦虑、睡不着。他们很拼命,是能干事、愿意干事的人,确实对家乡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脱贫攻坚奉献颇多。

虽然我现在离职了,但还想着以后回到家乡再做其他事情。我对家乡和社会服务的初心不变,只是选择的路径会不同。就如很有名的巴东县委书记陈行甲,从清华毕业后一直做到县委书记,在前途一片大好的情况下毅然辞职到深圳去做公益。我觉得,初心如果不在体制内实现,也可以在体制外实现。我希望朝向光明的一面,遵从自己的内心。


唐昊,男,26岁,东部某985大学资环学院研究生,2020年选调至西北某省财政局,一年后辞职,现已被长三角某985大学2021级资环学院录取为博士研究生。

毕业时我就奔着公务员去的,其他工作都没考虑。一个是家庭环境的影响,二是我本科硕士期间都没出去实习,找互联网行业的工作难度比较大。而公务员又是我们天坑专业相对较好的去处,很多同学都去考公。

当时我被分到市财政局,这里没有淘汰压力,工作比较放松。我的第一个主要工作是管理直达资金,按文件将资金分配到对口市直单位及县区,在财政一体化系统里面操作。其他工作包括做会计报表、监督管理资金使用情况、督促资金使用进度,以及向上级部门反馈资金使用情况。

有时候比较忙,年终会做一个结算,比较辛苦。但总体来说,工作没什么压力,一般只需要不出错地完成任务就行。不过,我对未来也有焦虑感,能力没什么提高,成就感很少。做完工作那一刻的感受,类似于小孩子写完作业的那种快乐。但这个工作谁都能做,本身又很枯燥。我几乎不用加班。当然,也有的单位加班严重,比如市委办公室和市政府办公室,俗称两办,还有组织部,是体制内比较重要的三个部门。他们基本上是晚上10点下班。当然,他们主要为领导服务,升迁的机会也比较多。而我们劳累或者轻松,工资都是一样的。

在单位呆到今年1月份,上面就让我按照选调政策的要求去驻村两年,截至目前已经驻村6个月。我被分到全市最偏远的村子之一,开车过去要5个小时。从市区过去,走弯弯曲曲的山路,特别心累。而有的选调生去的是“城中村”,可以每天回家。

当然,村里的工作相对自由。老百姓有什么问题就去帮着解决。我之前一直在城市里生活,城市里遇到问题,要么自己解决,要么找物业,或者找有关部门,怎么都不会找居委会。但村里面的大小事情都找村委会,比如矛盾纠纷、房子维修、土地争议等等。而我服务的村太偏远,人们基本都出去打工了,人很少,事情也挺少。

无论是在单位还是在村里,和同事、上下级的关系都还挺好处。这里不像企业,没有KPI,领导也不会压榨你。大家都是以处好关系为主,偶尔领导会交代我做一点事情,还很客气,事情也不多。同事里面年纪大的可能学历不高,年轻的许多都是985和211毕业。我挺佩服我们单位那些副局长和局长,他们说话很有水平,也能解决很多事情。

让我难为情的问题是人情往来。我刚参加工作,工资很低,每个月还要交房租,人情方面的开销压力还挺大。

虽然我现在被录取为博士,但总体来说,我不想离开体制。之所以申请博士,主要还是想进体制,只是去一个更大的城市的体制内。之前来到这个四五线城市,是因为没有做好职业规划。我希望通过读博给自己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我有个朋友在省直机关工作,他说,市直机关天花板较低,建议尽量考到省直机关,发展会比较好。越高的平台,上升越容易。

从体制内辞职,再进来就难了。我现在挺担心自己博士四年后的工作前景。我的专业是“四大天坑专业”之一,工作很难找,对口行业待遇低,工作环境很恶劣,会频繁接触到化学试剂。而公务员又越来越难考,我很多985本硕的同学,选调、省考和国考都没上岸,他们在企业里也特别焦虑。而选调这条路也越来越内卷,重点大学考的人越来越多,岗位分配却一年不如一年。最近这一年,有的地区博士被分到县里面,也很正常。


王志勇,男,30岁,2016年硕士毕业于南方某985高校,选调至北方某省生态环境厅,现担任该省份某村驻村书记。

刚工作半年的时候,我动过离职的心思。想离职主要有几个原因:一是孤身来到陌生的省工作,挺想家的;二是当时的收入低得吓人,刚参加工作时在省厅,每个月工资到手也才3000块,还要自己租房。房价又高,完全不够自己用。我是985硕士毕业,很多从普通院校毕业的人,回到老家,工资都比我高得多。我一个堂妹读的三本,在银行工作,一个月能拿到七八千块。这方面的心理落差很强烈,不过,后来我逐渐适应,待遇也好转,就没有辞职的想法了。

现在我经常回学校去做选调生的宣讲工作,我自己心里已经过了这一关,才能做学生的工作,让他们考虑选择成为公务员。

现在我在村里工作,到我们省会城市坐车要7个小时。在大山深处,吃饭都靠自己做,平时如果不出去办事,天天都在村里面,回去都难,跟外面差不多是半隔绝。村里的工作节奏跟上面完全不一样。省里的工作节奏是早上8点上班,中午12点下班,下午3点上班,6点下班。但是在村里面,假设今天有上级来检查,我们可能7:30就上班了。没有特殊情况,一般9点上班,假如他们检查到中午,可能我2点还没吃饭,还在应付检查。如果哪家有矛盾、纠纷需要协调,我可能还在外面,在山里面走访。如果有领导来,我们还要陪同,没有的话就可以休息。假设第二天要检查,那么前一天晚上我还要去走访村民。因为白天没有空,只能晚上去。

以前所谓的朝九晚五,中午可以午休,来这里以后全部打乱了。有时候得空可以休息,你都睡不着。村里没什么休闲娱乐,有时候我跑步也是为了锻炼身体,除此之外也就是刷刷手机。有时候出去喝酒,也不是休闲娱乐,纯粹是为了工作。

以前我以为体制内的工作一是稳定,二是有一定的地位,三是工作相对轻松。进入以后才发现,真的没这么清闲。有一阵我借调到省政府办公厅,天天加班,有种崩溃的感觉。比如脱贫攻坚的时候,上级单位要来检查你这个村,就有几方面压力:首先,你在不在村里面,每天要打卡定位;其次,检查除了明察还有暗访,如果到某村民家里去,发现某地方标准没达到,就要被问责,从上到下都可能要被处分。去年基本到了鸡蛋里挑骨头的地步。假设一个贫困户的年龄信息核实错了,你都有可能被通报。在公务员体制里面,你被处分一次,5到10年甚至一辈子的仕途就完了。

现在各种检查多,任何细微问题都有可能被问责或通报,还有来自群众的压力。有一次,一家两口子吵架闹离婚,男的是个酒鬼,不工作,跟老婆经常吵架、打老婆,他老婆就报警了。作为干部我们去协调,当时他也道歉了。但当天晚上他就威胁我。这个人就很变态,经常说要把人家全家杀了。这是人身安全上的压力。

另外还有安全上的压力。我们在大山深处,下雨时容易塌方、洪涝,很危险。还有心理压力,这边农村爱喝酒,去哪家都要喝酒,这也是热情好客。你不喝不行。有一次我去人家家里,他喝多了,怎么都要让我喝,一杯又一杯。你一拒绝,他就觉得你看不起他。你不拒绝吗?你身体扛不住。

在村里工作的好处是能跟群众打交道,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比如帮人协调一个纠纷,帮当地找一个产业,有时候找上级单位或是社会各界,帮贫困户解决了一点困难,或者让一个学生能够读书。这些是我见得着摸得着的东西,而在城市的工作,很多就是发个文件开个会,没有那种成就感。

我也是农村出身,所以蛮适应农村的生活环境,也对农村的状况深有体会。做了这些事,我也会感动,有成就感。烦恼之处在于,很多农村工作很难做。你去协调他,他不听你的,你没办法,我们又没有什么抓手。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也不高。所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各种政策都是通过基层干部传达到村民。其实在体制内越往上走,工作越单一,你只要负责好你这个内容,就不用管其他的了。但是在农村什么都得管,喝酒、纠纷、交通安全,等等,会有很多繁琐的事情。

在村里,也有比较难忘的一些经历。有一次到一个困难户家里,几乎是家徒四壁,他身体也不好,没什么收入。整个家庭几乎看不到希望。反正我每次走进这种家庭,就很心酸,想为他做些什么。从政府的角度,只能让他有个低保兜底,基本生活有保障,想让他过得好就很难了。因为他自身没有劳动能力,没有挣钱的途径,这怎么搞?

还有一件事我记忆犹新。有一次六一儿童节去一个村小慰问。这小学本部也就14个学生,还分一二三年级,每个年级就三五个人。加上周边村来表演的,共二十几个学生。学校一共三个老师,慰问完后,我们留下观看学生们精心编排了一个月的节目。这些孩子表演了八九个节目,包括合唱、朗诵和舞蹈,他们表演时的那种开心,真让人印象深刻。

除了感叹孩子们为这样简单的活动那么高兴,也有极大的心理反差:城乡教育差距实在太大。大城市有各种娱乐活动,学校里孩子也多,很热闹,放了学有好吃好喝的。都是童年,城乡所处的环境和未来成人以后的人生差距,实在太大。我忧虑这些留守的孩子,能否通过教育走出大山,突破阶层固化。

整体上我对自己的工作比较满意。未来的工作规划,首先是把自己作为第一书记的职责做好,带领村里搞好产业,让群众有事做、增收,解决一些困难。其次就是把乡村振兴工作整体做起来,让自己有所提升。


——完——

题图:2014年6月,河北邯郸,大学生村官帮留守老人抢收夏粮。来源:视觉中国

作者谢操,中山大学人类学硕士。作者王言,现社会学学生,准人类学学生。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