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托班机构越来越多,生意越来越好,今年过年我才知道,我家一远房亲戚,两口子双双从银行辞职,在家门口租了一个商铺,正儿八经开起了托班。这一开就是两年多,生意好得不得了,不算寒暑假,平时托班里的小朋友就有近30人。
我家附近也有很多的托班机构,我们妈妈群里也有很多家长在询问打听是否有推荐的托班可以让孩子去上学,而打听托班的妈妈大部分都是如今在做全职妈妈的,家里没人带孩子,但是妈妈又想出去工作,或者想要一份自由的。
我们暂且先不提送托班到底好不好,先来看看托班生活到底是怎么样的,和孩子在家里的生活是否不一样?因为刚好有亲戚开了托班机构,我因此也去观摩了一天真实的托班生活。
托班生活到底是怎么样的?
就以我自己看到的这家机构为例,从早上八点开始,就陆续有孩子来到机构里了,这个时候机构里只有一个值班老师在,因为正常是八点半上班的。
机构的场地是非常安全的,所有会磕到伤到的地方都已经保护了起来,也有很多的玩具和绘本,已经熟悉托班生活的小孩,这个时候就会和其他早到的小孩一起玩。但是也有一部分还依然不适应的小孩,会在家人走后抱着老师一直哭。
9点会有打铃,也是让孩子开始养成时间的概念,上课的概念,逐渐地有规则意识。孩子进教室以后,就会有老师开始领着画画搭积木做各种小项目,但是大部分孩子是坐不住的,就会在教室里跑来跑去,玩玩这个玩玩那个,教室里有2-3个老师一起带孩子,班主任是主要负责教孩子的。
10点半的时候会有一顿小点心,主要是水果和小餐包,量不多。11点上午的托班时光就结束了,孩子会自己玩一会儿,十几分钟左右就开饭了,通常托班老师和孩子是同桌一起吃饭的,一是做榜样,二是可以及时帮助孩子吃饭。
12点半开始午睡,每个人都有一张折叠小床和自己的枕头被子。会有一部分老师和孩子一起睡,还有一两个老师值班。午睡差不多是一个半小时的时间。等到孩子都起床差不多也要到2点多了。下午会再上一节课,如果遇到天气好,老师也会带着孩子去门口的公园里走走,但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馆里的。下午还有有一次点心,主要也是怕有些家长下班晚,孩子会饿着,吃过东西就会好很多。5点左右就会有家长陆续来接孩子了,也有到6点才来接的。
了解了托班的生活方式以后,我们就得来看,到底要不要给孩子上托班了。
其实每个家庭的情况不同,我们不能说让孩子在托班生活一定比在家里要好,也不能反着说,但确实是各有利弊的,也是要根据不同家庭各自情况来做最妥善合理的选择。
家庭经济情况
情况一:双职工,没人带娃
现在有很多家长都是双职工,而且工作都非常好,所以父母不想为了照顾孩子而放弃自己的工作,但又因为种种原因,家里的老人没有办法帮忙把孩子带到上幼儿园。这个时候,托班就是一个比较不错的选择。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和选择,选择工作并不意味着我们不疼爱自己的孩子,努力工作赚钱,牺牲了陪伴孩子的时间,但是也能给孩子带来更优质的生活,毕竟教育的费用是非常庞大的。
收入比较好的家庭在对托班的选择上余地又可以大一点,可以选择一些收费相对来说较高,也比较放心的机构。毕竟现在市面上的托班机构鱼龙混杂,倒也不是说收费便宜的就肯定不好,但至少收费高的机构相对孩子就少,老师对每个孩子就会更上心一些,这是必然的。
那如果是家里经济条件不太好,所以父母不得不都出去工作的这种情况,如果父母决定把孩子交给老人带的话,我个人还是倾向于去托班的,除非老人有正确的育儿观念,不会宠溺孩子。总体来说,只要能找到适合的托班,如果孩子必须是父母以外的人来带,托班确实是首选,可以让孩子提早的适应集体生活,对上幼儿园的排斥就不会那么大。
情况二:全职妈妈/爸爸/,或有正确育儿观的老人带娃
如果是情况二这个前提,我个人是不建议送托班的。我们不得不承认,这辈子对孩子最好的一定是父母家人。父母一方如果已经全职在家里带孩子了,那么请一定一定陪伴孩子人生中这最开始的三年,也是最重要的三年。我可以很负责任地说,孩子不会因为没有去过托班而变得不爱交流,调皮甚至不适应以后幼儿园的生活。
相反,孩子因为这三年一直被用心陪伴着,被父母时时刻刻地陪伴着,他们不会有分离焦虑,不会缺乏安全感,他们会比其他孩子更容易接受这个世界,也对这个世界非常的友好。因为他们知道,只要他们需要,父母就一定在,三年里这二十四小时的陪伴和付出,是无法被忽略的。
理论家埃里克森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主要关注的是人格的发展。他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人的一生可以分为八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发展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
1. 婴儿期(0-1.5岁):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
婴儿在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者希望的实现。
2. 儿童早期(1.5-3岁):自主感对羞耻感
儿童在这一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感,体验意志的实现。
3. 学前期(3-6岁):主动感对内疚感
学前期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感,体验目的的实现。
4. 学龄期(6-12岁):勤奋感对自卑感
学龄期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体验能力的实现。
5. 青年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青年期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体验忠诚的实现。
对于需要上托班的孩子,主要年龄段是在1.5-3岁这个阶段的孩子。那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有什么特点呢?
这一阶段的孩子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这时候就会出现孩子人生第一个阶段的反抗期,一方面父母必须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另一方面孩子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时孩子会反复使用“我”、“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反之,若过分严厉,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如果父母对儿童的保护或惩罚不当,儿童就会产生怀疑,并感到害羞。因此,把握住“度”的问题,才有利于在儿童人格内部形成意志品质。埃里克森把意志定义为:“不顾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怀疑心理而坚定地自由选择或自我抑制的决心。”
所以,如果不得不选择去托班,那么就必须要给孩子挑选一个正规的好的托班机构,老师要负责,有高等的教育程度,良好的修养。如果使选择由家人自己来带,那么就一定要重视对孩子自主感意志力的正确引导。
如果父母/家人可以这样带孩子,那么请一定不要选择送孩子去托班!
如果带孩子的家长,每天都能够坚持和孩子一起亲子共读,并且能够花时间陪孩子一起玩,哪怕只是陪孩子唠嗑聊天,如果家长也有阅读弹琴画画等方面的技能,前提是您目前没有工作的情况下,请再为自己的孩子“牺牲”这一两年的时间吧。
我是非常深有体会的。我自己是国外大学毕业的,也有绘画弹钢琴说英语的能力,从我个人来看,牺牲我工作上的价值,做一个全职妈妈,是现在社会上大部分人都无法认同的,可能会有人觉得白瞎了我的学历,我父母为我的付出。
但我们全家却没有因此后悔过,暂且不说我之前的工作确实不适合有孩子,就说现在孩子两岁,可以独立的吃饭,也养成了看绘本的习惯,别人给了她东西或者帮助了她,会主动地说谢谢,自己会整理玩具,而且去到陌生的环境,遇到陌生的人,只要稍稍接触一会儿,就会对别人友好,不怕生等等,这些种种都让我们认为,我的全职陪伴是值得的,孩子的前三年有多关键我们不需要再重复提,相信每个父母都是知道的,只有把地基打扎实了,父母才是替自己省下更多的时间,来创造更大的价值。
如果是以下这种情况,那么请父母还是要慎重考虑优先选择托班!
我有一个朋友,两口子是自己创业的,为了节省人工成本,妻子不得不帮助丈夫一起,孩子就由奶奶来带,他家的孩子和我家是一样大的。我们相信,奶奶对自己孙子绝对是疼到骨子里的,所做的一切也是为了孩子好。
但是奶奶带了孩子两年,家里还是闹翻了。孩子不喜欢和别人接触,总是打别人家的小孩,也不好好吃饭,不好好睡觉,一有不顺心的就躺在地上撒泼,如果父母想教育两句,奶奶马上过来骂儿子,说孙子还小,还没到教育的时候。眼看着孩子马上就可以送幼儿园了,但习惯差脾气差,朋友两口子别提心多烦了。
如果是朋友家这种情况,肯定是送托班比较好了。孩子的这些不好的行为其实大部分原因就是奶奶宠出来的,只要让他多和孩子在一起,慢慢开始,很快孩子就会调整好,会越来越独立自主。
孩子在上幼儿园之前的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到底要不要上托班,上托班好还是待在家里好,其实这些都得根据每个家庭自身情况而决定,作为父母,我们一定会选择对孩子最好的一条路。最后,我们来看一段报告,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的《2001年世界儿童状况报告》指出:“一个政府要想改善人民生活,最明智的做法是在幼儿期的早期抚育方面进行投入。但不幸的是,对孩子和国家来说,幼儿其实最不受关注的阶段。”
不要以为孩子的头三年仅仅就是那三年,熬过去就好了,不是的,我们应该尽自己所能,为孩子做到最好。我们应该做的是,接受并重塑他们在我们童年时对我们采用的抚育方式,使之符合我们自己的人生目的,重写我们的人生剧本。
90后美帝留学海归,对外汉语老师&英语老师,喜欢读书,写作,绘画,一个人独立带娃,我相信美好的生活,自然经得起各种折腾,喜欢我的朋友可以关注我的头条号@花酱的成长日记一起探讨育儿世界里的小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