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生不如死的一年。
工作异常不顺利,用万念俱灰形容也不为过。但好在要过去了,现在重要的是2022年要来了。
2021终于写完了我的第一本书,但是没有人反馈,找不到公费出版机会,想出版的话只能自费出版,考虑到自费无后续线下铺货营销意义不大,就没有出版了。
辞职之后用一个月时间写了下大纲,两个月成稿,基本都在六道口旁边的双风车咖啡馆里完成的。因为那家咖啡馆总是无限制提供充电板,优质柠檬水,以及他们的当家招牌冰滴。
总有很多北林大和清华的学生去那家店,不是在谈职业规划,就是在谈学业上的事。找个角落坐着,噪声瀑布淋在键盘上,就像一个人独处热带雨林了。他们在谈他们的,我在键盘上编排生活中认识的人,在保护他们隐私的情况下,一一放进小说。
因为第一次写,没堆结构的经验。刚放进一个人物的时候就像一块木头,一点点雕刻出来,也有雕得面目全非的,行文坑坑巴巴不够通俗易懂,叙事平铺直叙索然无味,写到一半就不想写了。
体裁上也很让人沮丧,人家都3D打印了,我还在用纺车,人家都短视频了我还在写东西。如果说看短视频是一种娱乐,那纸质书小说算不算一种扶贫?那种绝望太显而易见了。隽永不再,只剩下怕被时代淘汰的恐惧。即使这样,也只能克服着写下去,因为没有勇气放弃花了一个月时间写成的提纲。可能冷启动就是这样吧,先付出第一步,后面二三步又因为因为前面的第一步的投入不得不做,最后不得不做完整个。
就是这么一点点累积起来终于写完了20万字。剩下个结尾没写,但是昨天抽了个时间用两千字结尾了,元旦前会每天抽出时间通读修改全文,基本就完成第一次修改后在元旦前提交了。因为平台要求阳历新年前申请提交,所以暂时没法做第二次修改,其他修改只能轮到明年。
今年,只能做到这样子了。
这就是我第一次写20万字以上的大致经历。总结下来无非也就是:
1、没有个50万粉丝不要写书,很难签约出版,出了也不好卖。现在出版图书都看粉丝量。你以为出版社能赋能你,现实就是,出版社在等着你让他们发财,如果你不赋能出版社,他们根本就不接你的稿子基本上,我是说基本上,如果我爸是文豪那另说了。
2、别相信编辑所说的需要审稿2个月,有效率的基本1个月就回信了,越是大型出版社正规出版社,越是会尽早回信并且明确告知。回的晚的大多是拒绝,会说题材不符,都是通用借口。
3、与其在文字上浪费时间不如去做短视频,起码还有人给你个回应。我在抖音上随便发条视频都好歹有一二百个赞,最低两千播放量,文字内容也是在知乎这种问答社区好歹有几千个赞,但是在公号、豆瓣这种单向的内容平台上,点赞量基本为0。这就告诉我们一个事实,或许是纸质书情节害了我们,那个时代早已过去。
4、想写书的人应该早点写书,这样就能知道自己没天赋早点放弃以免浪费时间。就拿我自己来说我是非常善于修辞的选手,但是不善于情节构造,因为今年工作的问题也没有时间去研究情节,基本都是平铺直叙,导致小说可读性不够。这就暴露了天赋问题,我有可能不适合写这种题材。早写早暴露,我相信很多人不写是因为不想暴露,这样就觉得自己是天才,留个念想。写书、特别是写长篇小说是很多人的冲动:我辞职后要环球旅行写小说!是很多人的念想而已,它只是个念想,这件事挺搞笑的。
至于2022会不会写第二本不知道,但是这段经历让我受益很多:
写这本书,让我了解了长篇写作的大致流程,以及它是脑力和体力的结合。
特别是长篇,身体不好写不了,坐时间长腰疼,脑力不好写不了,人物关系容易忘记。光是副本我都copy了十几个,但是还是容易忘记哪个副本是最近用过的,哪个人物到底有没有说过哪句话。做了表格标注了十几个人物的各种特征,还是需要翻来翻去,根本记不住,有种很强烈的自己的娃自己不认识的挫败感。
写这本书,让我知道了文笔好和写文章是两码事。
可能一般人都以为文采斐然=能写小说,其实完全两码事。文采指的是词汇的选用,偏向于形容而非叙事,包括抖机灵也是语言艺术,但是机灵能抖够一本书吗,能像说书先生那样讲一个完整的故事吗,不能。小说需要的是说书先生式的选手,有长线逻辑能力。很多文采好的不擅长编排,是不足以支撑长篇的,所以千万别随便劝有文采的朋友写小说了,两码事。
这本书,让我有机会实操20万字的写作全过程,随着字数变多,难度也跟着上升是不可避免的,这就是比躺在床上随便打2000字练练手更宝贵的经验。实际操作了才能感受到「词穷」,以及「因过于代入而情不自禁流泪的尴尬」……
还有很多,有2022,可能会再写一本玩,也可到此为止,会继续摸索,虽长路漫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