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来自:也谈钱
从一两个月前,我开始在海外媒体和博主那里读到这个词——quiet quitting——讲的是现在开始被很多人关注到的工作方式:
更严格地守护好工作和生活的边界,拒绝任何形式的加班,拿多少钱、做多少事,以此换来更多的精力关注个人的成长和生活。
因为从外在看起来不再那么“积极上进”了,所以被用上了 quitting 这个新词,像是一种精神上的离职。
然后好巧不巧,昨天也太正刷着小红书呢,突然就问了我一句。“最近经常有个词你听过没,叫 quiet quitting?”
……
想起之前跟大伙分享过的一个小伙伴的工作方式,他算是在这个词流行起来以前就实质性地精神离职了。
从开始对工作充满抱怨“工作没价值观”、“老板 PUA,一味讨好客户,压榨员工”。
到后来一边学习设置工作和生活的边界,提升说“不”的技巧;一边悄悄提升工作效率但只做分内的事儿,给自己赢来了更多思考和成长的空间,也算是变相提升时薪了。
所以我又找 ta 聊了聊,得到了这样一个回答。
「这种感觉像是把自己从一个原本雇员的角色,变成了一个手艺人。与公司更像是平等的合作关系,而不再是雇佣关系。」
因为开始习惯说“不”,久而久之公司不再单方面给他安排任务,而是开始习惯平等协商。
因为把自己视作手艺人,自己的手艺就是“写代码”,不再把提升能力、自我成长这些视作公司的义务(很像这句话:「你所能犯的最大错误就是相信自己是在为别人工作。这样一来你对工作的安全感已然尽失。职业发展的驱动力一定是来自个体本身。记住:工作是属于公司的,而职业生涯却是属于你自己的。——厄尔•南丁格尔」)
也是因为这样,在面对职场上的各种抓马事儿时,反而能把自己抽离出来。时不时还会从「以后一定还会遇到烂人,不如现在开始学习应对方法」的心态来观察反思……
很多人说 quiet quitting 不就是躺平摆烂、消极怠工吗?
但是听了小伙伴的回答以后,我想到了一个相反的观点。
韩炳哲在《倦怠社会》这本书中表达过这样的理念,有能力胜任工作、但为了更长期的个人目标主动选择停下,不是消极,反而是一种很积极的生活态度
这种否定性的、自主的行动(选择‘不做’)比任何一种过度活跃(无差别地回应各种要求和刺激)都更加积极,因为过度活跃是精神衰竭的征兆……
积极的能力是去做某事。与之相反,消极的能力是不去做某事,按照尼采的说法,是说“不”的能力。这种消极的能力有别于单纯的无能,即没有能力做某事。无能仅仅是积极能力的反面。
……
这个状态听起来还不错,所以我又问小伙伴,“那你后面怎么打算?”
这是我得到的回答:
「我觉得这更像是一种过渡状态,也算是一种现实与理想的平衡吧。
谁不想要一份又有钱赚、自己还喜欢、又能带来社交和成就感的工作?这算是一种理想。
但现实是,这样的工作毕竟是少数,找到这样的工作还需要时间和运气。
人不能只活在理想里,不能啥事儿都等以后。quiet quitting 也算是在实现理想之前面对现实的一种平衡。
但我并不打算一直停在这样的状态,反倒是觉得,在这样的状态下获得生活和成长的空间以后,才更容易找到脱离现状、接近理想的办法。
接受现实不等于放弃理想,只是在根据现实重新调整策略而已。」
之前我和另一位财务自由的伙伴 @拾锦 聊天时她也说过类似的话。
她选择退休带娃,别人总会问她,你以后就打算这样了吗?
她的回答总是「那怎么可能?只要一个人在不断成长、不断思考,生活就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
也许大家只是在践行这样一种理念——一味的忙碌不会产生新事物,它只会重复或加速业已存在的事物。
余闲,才会带来新意。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