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整认真地在信纸上一笔一划写下问候和祝福,表达思念、分享快乐,抑或倾吐困惑,然后将信纸叠好放入信封,再把写好地址、粘上邮票的信件小心翼翼、充满期待地投入邮筒……在二三十年前,寄信就如同生活中一场重要的仪式。
随着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科技手段日益发达,人们之间的文字交流有了更多的选择方式,从邮件到短信,从QQ到微信,电子输入法替代了手写,网络缩短了传递的时间距离。有人可能会问,传统的寄信方式还有存在的意义吗?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深圳的寄信人与投递员,看看他们是如何在当下用普通书信留下一个温暖的注脚——
来到深圳才真正 读懂“家书抵万金”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经历10年改革开放后,“下海”成为当时中国的关键词。不少人毅然告别了按部就班的生活,南下深圳寻找更多的可能。李楠的父亲就是当时“下海”大潮中的一员。
“那时候,让我真正明白了‘家书抵万金’这句话。”回想起1988年,父亲从单位辞职独自到深圳闯荡,自己和母亲在江苏老家等待每一封来自特区的信件时,那种焦急又期待的心情,李楠不胜唏嘘。那个年代,打一通长途电话是十分奢侈的事情,为了省钱,更多时间父亲都是通过书信来传递思念。
那时,寄一封书信大约要一个星期才能到,每次收到父亲的信,李楠和母亲总会一起仔细阅读,然后一封封整齐收纳在抽屉里,那是属于母子俩的宝贝。母亲回信时,总会絮絮叨叨地说着家里的各种琐事,比如孩子的学习成绩,家里老人的身体,甚至是家里养的鸡和狗。年纪尚小的李楠当时还不明白母亲信中所写的这些小事对于一个独自在深圳打拼的异乡人来说有什么意义。但是,高伟明白。
1991年,高伟也和李楠的父亲一样,辞掉在北京的工作来到深圳。刚到深圳不久,高伟就在给家人的信中描述,深圳是一个开放的大舞台,充满机遇也带给人危机感,一些曾经有着辉煌履历的风云人物到了这里也只能委曲求全,但是有些曾经默默无闻的人却在这里干出了大事业。高伟虽然下定决心在深圳放手一搏,却也免不了在夜深人静时会思念家乡和家人。这个时候,家人的信就是他最好的慰藉。
和李楠一样,高伟也是来到深圳后才真正读懂了“家书抵万金”这一句话的含义。父母在信中那些不断重复的叮嘱和关心——“天气凉了记得添衣”“当地的饭菜吃得惯吗”“不要熬夜工作”……每每读到都好像二老就在面前“念叨”一般。而妻子写的更多是鼓励和一些甜蜜的私房话。当高伟觉得孤单的时候,他就把家中来信拿出来读一读,给自己打气。
爱上投递工作 缘起送高考录取通知书
“老李来了呀!”
“诶,来咯!”
早上9点左右,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深圳市分公司彩田投递部的投递员李永林,骑着电动单车驮着两大袋邮件进入莲花北街道的住宅区,马上就有居民主动和他打起招呼。别看李永林精神抖擞,腿脚利索,干活麻利,其实他已经59岁,明年就要退休了。19年来,他来回奔波在这个片区,投件、收件,大部分居民都认识他,年纪大一些的叫他老李,年轻人喊他师傅,他虽不敢说认得每一个人,但是大部分他都记得姓氏,在送件的时候也会亲切地招呼对方一声“李大爷”“王大姐”。
▲李永林在投递员的工作岗位上工作了19年,为市民收送信件。
▲投递员将一封封书信投递进每家每户的信箱。
其实,19年前,刚刚从贸易公司员工变成投递员时,李永林差点就打了退堂鼓。1999年,40岁的李永林下岗待业,被安排了一份投递员的工作。那时,投递员的代步工具是一辆28寸的自行车,车后座驮上两个邮包,最重时可以接近300斤,第一天工作李永林就顶不住了,“实在是踩不动啊!”尤其是他工作的片区有一大段斜坡,有时一天要来回两趟,即使是推着自行车上坡,也是十分费劲的一件事。
在妻子的鼓励下,李永林咬着牙坚持下去,两个月后,李永林慢慢地习惯了投递员的工作强度,体力也逐渐被锻炼出来了。而爱上这份投递工作,还要从高考录取通知书说起。
那个年代,高考录取通知书是通过挂号信的形式寄递,普通的挂号信都是投递员送来一张领取通知单,市民再拿着通知单去邮局领取的,但高考录取通知书特殊,由投递员亲自送上门。当李永林将高考录取通知书送上门,看见收信的孩子和家长做出惊讶、欢喜、骄傲等多种反应时,他也被深深感染了。所以,每到投送高考录取通知书的时节,李永林工作起来都比平常更带劲。
当然,平日里李永林投递的除了杂志报纸,更多的是普通私人书信,十多年前他一天可以从片区的邮筒中收寄两大袋邮包,大约上千封信。
“见字如晤” 书信搭起友谊的桥梁
就在李永林每天都能收寄大量书信的年代,还在上小学的乔乔爱上了写信。
在乔乔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到了深圳工作,等她到了上小学的年纪,也被从老家接到了深圳。因为思念老家的叔叔,乔乔便开始给叔叔写信,即使她会写的字还不算多,信也写得很短,但叔叔每次都会很认真地给她回信。至今,叔叔还留着乔乔写给他的信。
长大一些的乔乔,更多的信是写给朋友的。因为经常转学,乔乔总是靠写信与上一个学校认识的好朋友保持联系。大家在信中说着学校里发生的趣事,和对方约定假期要一起出去玩,通信让乔乔感觉好朋友们一直在身边陪伴着自己。
大约在2000年后,学生之间流行起了交笔友的风潮,不少青少年读物上会专门开辟专栏刊登交友信息。上了初中的乔乔也通过这个渠道结交了几位不同省份的笔友,有时一个星期乔乔能寄出五六封信。那时候,班上大多同学都和乔乔一样,与笔友的通信频率很高,每次负责取信的同学一回到教室,都能成为最瞩目的焦点,大家都盼着能从他嘴里喊出自己的名字,有的同学一次如果同时收到好几封来信,那他可就要被大家羡慕死了。
后来,那些来自五湖四海的笔友因为种种原因陆陆续续走失在岁月中,但是他们的来信却为乔乔勾画出了中国许多不同地区的风俗民情,与记忆中的人一起构成了她对那些城市的第一印象。工作后的乔乔有了很多旅游的机会,每每去到那些曾经寄信的目的地,乔乔都会想起那些朋友。虽然笔友们都未曾谋面,但是通过信纸的选择、书写的笔迹、信中惯用的语气词,乔乔似乎都能在心中为他们各自画出一幅画像,“也许就是那句‘见字如晤’吧。”
只要有人寄信 投递员就会为每一封信服务
随着年岁渐长,乔乔已经不再写信;曾经一天能收寄两袋邮包信件的李永林,如今一天收到的信件用一只手就能抓起。“现在私人信件越来越少,在平信中有很多是广告和银行账单。”李永林说道。
有些人疑惑,现在还有人写信吗?传统的寄信方式还有存在的价值吗?中国邮政彩田投递部经理乔义富向晶报记者讲述了发生在半年多前的一件事。
有一天,一个高中生模样的女孩来到彩田投递部,想购买几个信封,因为很少看见年轻人询问信封,乔义富和她聊了起来。女孩来自广西,因为身体原因刚刚转学到深圳,方便父母照顾。女孩说,虽然大家都有手机,每天都会和以前的朋友聊微信,但总觉得没有比写信的方式更能表达情感,留下生活的痕迹,而且可以保存很久。就这样,女孩成了投递部的常客。乔义富得知女孩所租住的大楼仅有一个信箱,所有人的信件混杂在一起,很难找到自己的回信时,乔义富马上就给女孩单独安装了一个信箱。
“对我们来说,一封信就是一颗心,我们都很珍惜。”乔义富称,虽然现在私人信件变少了,但只要还有人寄信,投递员就会为每一封信服务,真正践行“人民邮政为人民”的理念。而且在他看来,在当今邮政普遍服务的功能性并没有被消减,除了平信,投递员还承担着普通包裹、挂号信、杂志报纸等投递的工作。
中国邮政深圳分公司运营管理部主管周琳骜介绍,目前全市日均普遍服务业务量为54.8万件,其中报纸21.4万份,杂志1.8万本,信件31.6万件。随着深圳城市建设发展,市政道路因地铁建设、道路扩建等发生变化,邮政部门对邮筒的设置布局进行了适当调整、优化,目前全市设置了617个邮筒,按照0.5至1公里内设置一个邮筒的原则,方便市民就近寄信。此外,近十年来邮政部门不断增强邮政普遍服务投递资源配置,由原来的自行车投递改为电动单车、摩托车、汽车投递,外部投递作业效率及负重能力大大提升。目前,全市共有597名投递员,配备投递汽车51辆,摩托车265辆,电动单车319辆。
记者手记
邮政普遍服务也搭上了 “互联网+”快车
如今,李永林依然负责莲花北街道居民区的投递工作,电动单车让他上坡时再也不用下车推,车后座的两个邮包,邮品最重时也只有以前的一半。而他负责福田中心区的同事沈涛,投递的主要是订阅的报纸杂志,投递量大,必须靠邮车送达,每天早上,他都保证当天出版的党报党刊能及时送到相应的政府机关单位。
在乔义富看来,邮政普遍服务在这个时代是一种传承,同时也在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一封信件的寄递一般通过四大环节:收寄、运输、分拣、投递。投递员参与的就是最初与最后的环节。即使可能一整天都没有人投寄邮件,投递员也必须每天进行收箱工作。如何对投递员的工作进行监督,关键就在打开邮筒箱门后贴着的那一个二维码上,投递员需要扫码“打卡”,确保收箱工作已完成。
为了提高邮政普遍服务的投递深度,2016年3月1日起,挂号信已经全部实行上门投递。根据新《普遍服务标准》,从2017年3月1日起,对单件不超过10公斤的普通包裹也全部实行按址投递。自此,市民再也不用跑邮局办理领取手续,在家中也能享受到和快递一样的到户服务。
周琳骜表示,近年来,深圳邮政发展与时俱进,努力提升普遍服务水平。目前市民可在“深圳邮政”公众号上直接办理快递、银行、邮件查询、报刊商城、集邮商城等业务,满足大部分的用邮需求。设立的24小时自助邮局,实现全天候用邮服务。同时,邮局开展了代办便民服务,如社保账单打印业务、车证业务代办。另外,邮政部门还将“互联网+”技术与普邮投递工作相结合,利用互联网工具及内部系统,线上线下相结合对普遍服务质量进行了实时监控。
现在的乔乔虽然不写信了,但是明信片却成为她旅途中每一站不可少的纪念品。仔细挑选几张具有地方特色的明信片,写上几句感悟或者祝福,贴上邮票投入邮箱,寄给自己和三两好友,这又是一种新的生活仪式。
记者|林菲/文 高雷/图
来源|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