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辞职报告 正文
『支委会研究辞职报告』支部委员辞职支委会记录?

时间:2023-02-13 08:08:13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十九大代表具有广泛代表性,既有党员领导干部,又有生产和工作第一线的党员。这是使命,更是担当。让我们从五位来自基层的十九大代表的讲述中,感知他们的责任与思考。

房瑞标:“信息员”山村扶贫记

(文/人民画报记者 王舒雅 摄/人民画报记者 秦斌)

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信息员房瑞标,与楼坊坪村村民肩并肩地展开了一场“扶贫攻坚战”。

楼坊坪村位于山西省吕梁市岚县界河口镇,是一个具有典型山西特色的山村。受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限制,楼坊坪村长期以来深陷贫困。

2015年,中组部等部门号召中央机关选派优秀党员干部到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区任第一书记驻村扶贫。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以下简称中国科协)的信息员房瑞标,因此与楼坊坪村结下不解之缘,和村民共同开展了一场多措并举的“扶贫攻坚战”。

房瑞标到村任职不到一个月,村里就开始降霜,进入漫长的农闲时节。为谋生计,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村里只剩老人和孩子,原本就不热闹的村子变得更加冷清。房瑞标挨家挨户走访,把全村80多户常驻人口的情况摸得清清楚楚。

在走访中,房瑞标发现多数村民非常渴望了解山外的事情,却苦于没有合适的渠道。村里不仅手机信号很差,整个村子只有一台台式电脑,网络还总是掉线。“精神上的匮乏比物质上的贫困更让人揪心,得先让村民的信息通畅起来。”全村90%家庭为贫困户。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愚。房瑞标下定决心,第一件事就是为楼坊坪村解决移动信号弱、上网难的问题。

房瑞标和村支书一道,冒雪一趟趟地到省会太原联系省科协和省移动公司,最终争取到所在单位中国科协的一个项目——“科普中国乡村e站”。 2016年6月,移动宽带进了村。一个月之后,房瑞标又争取到专项扶贫基金,在全村安装了多部无线路由发射器,实现了村内无线网络全覆盖。2016年7月,科普中国乡村e站正式在楼坊坪村开业,楼坊坪村成为吕梁山集中连片特困区中第一个实现乡村信息化的贫困村。

农村科普信息化进村,也改变了以往村里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历史。“作为一个信息平台,e站提供各种涉农信息、科普知识和专家在线服务,大大提高了我们村及周边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房瑞标说,“还提供了一个农产品展销和电商平台,便于农民购买农资。”

为了因地制宜改变村里的作物种植结构,帮助村民增收,房瑞标利用中国科协在岚县的科技扶贫项目资金,在村里建立了一个面积660余亩的马铃薯“种薯”种植基地。

在中国科协科技扶贫项目的支持下,房瑞标动员楼坊坪村马铃薯种植专业合作社在村内建设了28座马铃薯储藏窖,可储存1200亩耕地所产的优质种薯。“到冬季,每斤马铃薯可以卖到1元钱左右,全村马铃薯种植收入就能实现翻倍,参与的农户每户可获得8000元到20000元不等的收入。”房瑞标介绍。

扶贫工作中,房瑞标特别注重发挥党组织的堡垒作用,在村合作社和养殖协会中发展基层党组织。在养殖协会具备成立党小组的条件下,他征求协会负责人和协会党员意愿,积极向上级党组织申请,在协会内部成立党组织,把党的组织延伸到最基层。

楼坊坪村里有人常年在东北地区做技术员,帮人种植反季节香菇。而楼坊坪村气候与东北相似,房瑞标看到了种植反季节香菇的广阔市场前景。通过和村“两委”(村党支部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认真研究后,房瑞标鼓励技术员和本村乡贤担当致富带头人,在村里建起了一座香菇种植基地,从加工菌棒、浇水、采菇到出菇,全部雇佣村里的贫困户,每人每天可获得80元至120元的劳务收入。

基于反季香菇种植的可观效益,今年,房瑞标争取到专项扶贫资金30余万元,新建了10座香菇大棚,大棚建成后归村集体所有,收益将按全村总人口实行集体分红。

“我以前曾担心贫困山区老百姓不爱接触新鲜事物,但事实并非如此。”房瑞标高兴地说,“现在大家都换上了智能手机,村民们常在微信朋友圈里晒村里的新变化。有人还通过拍照、录制小视频,在朋友圈里宣传自家生产的绿色农产品。”

最让房瑞标欣慰的是,村里的老人也学会了视频聊天,可以和在外打工的子女随时“照面”,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他们精神孤寂的问题。

在房瑞标和村“两委”的共同努力下,2016年底,楼坊坪村人均年收入突破4000元,实现了整村脱贫。楼坊坪从一个贫穷闭塞的“暮气”村庄,变成了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摩登新村。

2016年,房瑞标获评中央直属机关优秀共产党员,2017年,他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今年7月,房瑞标光荣地当选了党的十九大代表。在楼坊坪村第一书记的工作岗位上,房瑞标的方向是因村施策、多措并举,带领村民“产业扶贫、智力扶贫、生态扶贫”。

冯翠玲:在“国际学院”当书记

(文/人民画报记者 胡周萌 摄/人民画报记者 陈建)

天津大学药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是国家外国专家局首批国际化试点学院之一,75%以上教师具有海外留学或工作经历,院长由外籍人士担任。而学院的“中国书记”冯翠玲,则成为了这个“国际学院”的“主心骨”。

自2003年冯翠玲担任药学院党委书记以来,与前后两任外籍院长、多位外籍教师不断磨合,推动药学院的国际化教学改革平稳前行。现任美籍院长杰伊·西格尔称她是“最可靠的合作伙伴”。

冯翠玲说:“一个人的思想是会从行动上反映出来的。共产党员就是应该像党的宗旨所要求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调任药学院党委书记的第二天,冯翠玲便遭遇“当头一棒”—时任院长、药学院创始人之一赵康要离职。赵康曾长期在国外工作,2001年回国参与创办药学院。然而,他与学院其他负责人在办学理念上有差异,各项工作几乎陷入停滞。

冯翠玲知道赵康锐意改革,对他说:“药学院是你一手推动建立的,规模还小,改革方案容易实施。给我一点时间,我会全力配合你的行政工作,如果你觉得我们配合不了,再走也不迟。”

冯翠玲的工作法宝就是换位思考,坚持原则也注重方法。她承担起更多事务性工作,让院长专注科研教学工作。她上下沟通,吃透学校要求和外籍教师需求,为他们创造开展工作、发挥才能的条件。久而久之,冯翠玲的工作赢得了外籍教师们的理解尊重,药学院的局面也逐步稳定下来。为此,赵康曾说:“在冯书记身上,我看到了一位真正共产党人的精神品格。”

除了关心教师,学生成长也是她心中的头等大事。为帮助新生解决学业困惑和生活困难,药学院率先在全校推行导师制和学长制—每位老师带领两至三名学生,指导专业实践和交流,高年级优秀学生代表每人对接一个新生宿舍,提供学习和生活建议。对“步伐落后”的学生,冯翠玲会给予更多关注。为了更好地做好学生思想工作,冯翠玲还报名参加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是当时培训班里年龄最大的学生。

这些年,药学院没有一名学生因学业问题退学,就业率也保持在100%。冯翠玲说:“对任何一个学生,我们都要去引导、欣赏、尊重、相信,给每个人平等的希望。”

2001年底,冯翠玲被查出乳腺癌中期。化疗一年后,身体刚开始恢复,她便接到调往药学院的重任。“校领导能下决心让我来当书记,是出于对我的信任。”冯翠玲说。2011年,冯翠玲乳腺癌复发,她一边化疗一边坚持工作。因为化疗掉光了头发,她便戴着假发上班。留给旁人的,仍是她温和的微笑。

1964年,冯翠玲出生在辽宁的一个小山村。在她幼时,父亲是村支书,常常处理村里的纠纷。冯翠玲记得,每当母亲担心他得罪人时,父亲总说:“我们共产党人最讲‘认真’二字 。”

1982年,冯翠玲考入天津大学。她印象最深的,是每周五班主任拎着水果和零食到宿舍,和大家聊一周的学习生活情况。“我们班主任就是党员,他把我们当孩子一样关心。那时我就觉得,党员是愿意拿出时间和精力为别人服务的。”大二那年,冯翠玲成为班上第一个申请入党的学生。

过去14年,冯翠玲带领药学院党委从最初一个支部发展到现在教职工、研究生和本科生共10个支部,培养了400多名党员。

“书记”这个称谓对冯翠玲来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义务。当选党的十九大代表,更是让冯翠玲备感责任重大。前不久,冯翠玲参加了学校的老党员座谈会,她感慨:“老党员的家国情怀很让我触动。他们知道我要参加党的十九大,有很多嘱托,希望我把大家的建议说给党中央听。”

姜妍:沉静的技术人

(文/人民画报记者 莫倩 摄/人民画报记者 郭莎莎)

“把自己的工作做实做精,带领团队老老实实干活。”沈阳鼓风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设计院副总工程师姜妍的想法就是这么简单。

中国是世界上第四个拥有百万吨级乙烯压缩机自主设计制造能力的国家。沈阳鼓风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简称沈鼓集团)设计院副总工程师姜妍,正是中国自主研发设计的首台百万吨级乙烯压缩机的设计者。

乙烯是一种用途广泛的基本有机化工原料,乙烯产量是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而乙烯产品在全部石化产品中的比例超过75%。中国是全球化工大国,然而没有自主研发的设备来生产乙烯产品,是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乙烯工业发展的状况。

乙烯产品的生产,压缩机是关键。它是整个生产设备的“心脏”,有着“压缩机一响,黄金万两;压缩机一停,效益为零”的说法。然而,乙烯压缩机的核心技术长期被美国、德国、日本等少数国家垄断。

在2006年之前,沈鼓集团承担了大型乙烯裂解气压缩机、丙烯压缩机的研发工作,并获得成功。但是,在乙烯“三机”——裂解气压缩机、丙烯压缩机和乙烯压缩机中,大型乙烯压缩机仍未被攻克。而这也是乙烯装置研发过程中最艰难的环节。

2006年,45万吨乙烯压缩机国产化任务,落在了沈鼓集团,姜妍成为负责人。这一设备前后经历了三年的研制期,姜妍团队经历了试车失败、修改设计、再失败、再修改设计的艰辛与曲折。2010年1月8日,45万吨乙烯压缩机生产终于试车成功。这台装备也为成功研制更大型的乙烯压缩机积累了经验。

同样在2006年,中国决定在天津、浙江镇海、辽宁抚顺建设三个百万吨乙烯项目。研制这三个项目的核心设备—乙烯压缩机的任务,交到了沈鼓集团姜妍团队的手中。

百万吨级绝非是几十万吨级的简单扩容。接下任务后,姜妍便开始走访中国国内各大炼化厂,戴着安全帽爬上几十米高的进口乙烯装置工作台,观察同类产品的外观结构和运行情况。她还拜访国内各大科研院所,广搜资料,硬啃外文原版图书,设计图纸画了改、改了画,挑灯夜战更是家常便饭……

2011年2月,采用缸内加气结构的中国首台百万吨级乙烯压缩机试车成功。中国由此成为世界第四个具有百万吨级乙烯压缩机设计制造能力的国家,结束了长期只能依赖进口的历史。此后,她又陆续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不断优化设计方案。如今,沈鼓集团的压缩机产品在国际市场已经具备了相当的竞争力。

一位老师傅曾对她说:“你胆子真大,当时给你乙烯压缩机(项目),你就敢接。”姜妍说,自己是个做技术的,而且也有大家一起做,就没那么多顾虑。

姜妍是全国劳动模范,也是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当选党的十九大代表,她坦言自己很激动,也因此更加关注与认真学习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在姜妍看来,履职的时候要好好履职,工作的时候要好好工作,这就是爱岗敬业。

姜妍曾是设计院设计三室的主任。设计三室曾获得过全国工人先锋号、辽宁省先进班组等荣誉。有人曾问她带团队的秘诀,她说自己只是跟大家好好相处,带领大家老老实实干活而已。

姜妍说,她深受沈鼓集团老党员的影响,钦佩他们的专业与踏实。如今,姜妍也希望用自己的专业与踏实,为用户提供更多精品项目,为沈鼓集团创造更多效益,为社会承担更多责任。

苏文珠:保护古籍就是保护文化

(文/人民画报记者 杨云倩 摄/人民画报记者 秦斌)

“腹有诗书气自华”,用来形容苏文珠再贴切不过。30年的图书馆工作经历让她自有一种沉静的气质—说话软声细语,但让人信服、信任。

2017年5月,河北省图书馆特藏部主任、河北省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苏文珠得知自己当选为党的十九大代表,她在欣喜中更感到责任重大。

特藏,是区别于普通图书的特种文献或资料,包括古籍和地方文献。图书馆的特藏部是负责古籍和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保管流通、开发利用的部门。1996年,在河北省图书馆工作9年的苏文珠受命调入特藏部。

“珍视与河北有关的任何一张有字的纸。”在苏文珠推动下,河北省图书馆除利用有限经费扩充馆藏外,还发布了地方文献征集倡议书,利用各种机会宣传文献保护和捐赠的重要意义。古籍普查、古籍抢救性修复、古籍的出版利用和宣传……“特藏部做的是河北全省各系统的古籍保护。古籍保护听起来简单,但保护二字包涵的内容很多、范围很广。”苏文珠说。

“古籍普查和保护是严谨活儿,即使到现在,也会不断有新问题出现。”苏文珠介绍,书名、版本、作者、印章……每一项都需要认真核实,有时候需从多方寻找资料佐证。由于古籍年代久远、信息庞杂、涉及知识面广,苏文珠和她的团队经常需要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充电”,不时还要向外单位专家进行请教。

当选党的十九大代表,苏文珠认为这是对她工作的肯定,也是对古籍保护工作者的重视。让她印象深刻的是,一位老大爷得知她是党的十九大代表后,对她说:“你能当选党代表太了不起了,认识你太荣幸了。”苏文珠回忆,那位老大爷的话让她心里暖暖的,也让她感受到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荣誉。

落实到行动中首先是要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我做的是基层工作,对社会最大的回报就是更好地挑起古籍保护和服务读者的担子。”

2005年,苏文珠光荣入党,十多年来,她认为始终要把自己放在一个重要而普通的位置。“党代表的身份赋予了我一份责任,但党代表也是一名普通党员。”苏文珠认为,未来五年,社会将形成更加浓厚的读书氛围,自己身为文化行业的一员,要积极投身和服务于这个大趋势中去。

余留芬:岩博村的女支书

(文/人民画报记者 李卓希 摄/人民画报记者 董芳)

“没有她,就没有岩博村的今天。”村民们常常这样谈起他们村的女支书。

沿着山路盘旋而上,位于高寒山区、300余户彝族群众聚居的贵州省盘县淤泥彝族乡岩博村展现眼前:一幢幢白墙青瓦的小楼,很多人家门前停着小汽车;房后山坡上,特种养殖场、酿酒厂、养鸡场等村办企业错落分布;山顶上,体育场、卫生室等公共设施一应俱全。

很难想象,16年前这里是另外一幅景象:不通路、不通电、不通自来水;村民住在简陋的土瓦屋、茅草屋里;村集体账面上没有一分钱,人均年收入不足800元。

“没有她,就没有岩博村的今天。”2001年元旦,30岁出头的余留芬担任起岩博村党支部书记,带领村民开始了一场脱贫的变革。

过去的岩博村山高路险,货物往来都依靠人背马驮,交通不便是这里致贫的重要原因。余留芬上任的第一天就召开村民大会,提议修一条通村公路。她拿出了4万元钱,修路用的材料费有了着落。为了让村民放心,村干部们决定拿出自家土地,用来置换村民被修路占用的土地。一个冬天过去,一条4公里长的通村公路终于建好了。现在说起这件事,村民们都说:“我们确实佩服余支书,要不是当年她的决定,我们还一辈子被封在大山里面。”

发展的“命脉”打通了,余留芬又带领大家除“穷根”。她把岩博村的产业方向紧紧扣在“绿”字上,先后搞过蔬菜大棚、肉牛养殖场、小鸡孵化场等。在经过几年的“小打小闹”,村民和村集体经济都有了一定积累后,余留芬不再满足于这种小步慢跑的发展速度,开始采用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方式谋划更大的发展。

合作社采取村集体占大股、村民认小股的方式,通过多次吸引村民入股,对原来的养殖场进行技改扩能,建成了现代化程度更高的绿壳蛋鸡养殖场;整合了分散的酿酒作坊,注册成立了贵州岩博酒业有限公司,使岩博小锅酒形成规模,获得了更大发展。如今,岩博村还吸引来外来资金,建起了年产5000吨白酒的大型酒厂。

岩博村在加快产业发展的同时,还加大了村寨和环境的整治力度。通过争取扶持项目和村民自己投资投劳等方式,岩博村进行了房屋、厕所、圈舍和院坝的改造,通村通组公路和进入各家各户的串户路全部修通,消灭了危房和茅草房,村容村貌和环境卫生发生了巨大变化。

提起岩博村脱贫的秘诀,余留芬说:“抓好基层党建、脱贫攻坚、集体经济,是岩博村脱贫的三大‘法宝’。村党支部的战斗力源于班子的团结、务实,村干部的威信源于处事公平、公正、公开。”

“路子是支委会和村委会谋出来的,成绩是全村人干出来的。”余留芬说。正是因为有了余留芬这样一位村支书和一个有凝聚力的党支部,才能带领900多名村民顽强拼搏,发展绿色产业,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岩博村实际的发展道路。

  • 相关阅读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