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辞职报告 正文
(氵辞职报告)辞职报告怎么写

时间:2023-02-07 12:46:58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2013 年11 月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

牢记总书记的期望和嘱托,紧扣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总要求,湖南省正举全省之力、集全民之智,“攻城拔寨”、“啃硬骨头”,坚决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守盛,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将芷江侗族自治县作为新一轮扶贫开发联系县,将该县五郎溪村作为直接联系点,多次深入芷江考察调研,于2015 年4 月18 日、9 月24 日两次前往五郎溪村,带头落实“一进二访”,现场指导精准扶贫,扎实推进“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强调要把专题教育与扶贫攻坚结合起来,要突出这个重中之重,要突出这个难点。

省委书记深入芷江调研指导、倾情扶贫,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向五郎溪村派驻工作队真情帮扶,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彭国甫,市委副书记、市长赵应云多次前往芷江调研指导精准扶贫,该县精准识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快速启动、稳步推进,特别是“落小、落细、落实”下真功,勇于探索、创新机制,分类施策、汇聚合力,走出了一条因地制宜、富有特色、成效明显的精准扶贫新路子。

本报今日特刊发来自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守盛的扶贫联系点芷江五郎溪村加快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报道。

倾情扶贫:省委书记半年两进扶贫联系点五郎溪村

早春的五溪大地百花盛开、万木葱绿,一条重要新闻穿越雪峰武陵、传遍三湘四水:2015 年4 月18 日下午,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守盛,省领导孙金龙、韩永文,省直有关单位负责人,市领导彭国甫、赵应云等,前往芷江侗族自治县五郎溪村,专题调研扶贫开发工作。徐守盛强调,要坚定信心,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在落小落细落实上下工夫,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

芷江侗族自治县是徐守盛的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联系县,该县五郎溪村是直接联系村。全村2000 多人,贫困人口就有500 多人,去年全村人均纯收入不到1500 元。

“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怎么做,请乡亲们说说心里话。”一落座,徐守盛请大家敞开说,讲真话。

“村里种植了900 多亩金银花和62 亩杨梅,希望给予更多支持,帮我们打开销路。”

“希望给予残疾人更多的关怀帮助,得到更多的就业机会。”

“村里现在‘溪多桥少’,还有8个组没有通水泥路。”

村民代表、村干部和驻村帮扶工作队员积极发言,有需求、有建议、有思考。

徐守盛认真记录,不时插话。贫困户怎么评?动态管理怎么做?村集体经济是什么状况?徐守盛问得很细。他说,老百姓想什么盼什么,扶贫重点在哪里、难点是什么,优势怎么发挥、短板怎么补,这些都要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精准扶贫首先要做到精准识别,只有摸清家底,建档立卡,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根据具体情况分类施策、精准帮扶。

“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徐守盛勉励村民坚定信心,有党的好政策,大家也有思富盼富的愿望,只要勤劳肯干,不当懒汉,就一定可以脱贫致富。他叮嘱工作队和当地干部,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新一轮扶贫开发有一个统筹思考和系统规划,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充分尊重群众意愿,“跳起来摘桃子”是可以的,但不能好高骛远,不切实际。

他还结合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种植业发展等现场支招……大山深处的五郎溪村,乡亲们做梦也想不到省委书记会选择他们这个穷山沟作为扶贫联系点、不远千里来到村里。

“从没见过那么大的官,个子高大没官架子,讲话和气不打官腔,还和老百姓握手交谈,帮我们想办法脱贫致富,讲的都是老百姓最爱听的大实话、心里话……”

回忆起见到省委书记的情景,回想起省委书记讲过的亲切话语,虽然时隔近半年,但村部外小商店门口围坐的村民心情仍然特别激动,争相向记者讲述他们的感受。

就在五郎溪村民还沉浸在激动喜悦之中时,省委书记再次来到村里:2015 年9 月24 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守盛,与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许又声,省直有关单位负责人,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彭国甫,市委副书记、市长赵应云等,再次来到五郎溪村,进村入户、访困问需、访贫问计。徐守盛强调,要以从严从实精神开展“一进二访”活动,在精准识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出实招、见实效。

贫困县扶贫主体责任落实得怎么样? 驻村扶贫工作有什么新进展? 精准识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还存在哪些问题? 省委部署在全省开展领导干部“一进二访”活动后,徐守盛带着这些关注,率先来到他的扶贫联系点,听取乡亲们的意见建议。

再次来到五郎溪村,徐守盛沿着石坡走进村民谭晓艳家的木房。

木房子建了快30 年了,屋里一张木桌,几条凳子,唯一电器是一台老式冰箱。徐守盛细细打量这个简陋的家,关切地问起家里的难处。

“父亲瘫痪,弟弟有智障,两个女儿要读书,生活蛮紧巴。”为了照顾家人,原本嫁到外地的谭晓艳只得回到娘家,在村里开小药店维持生计,丈夫也一块搬了过来。徐守盛为夫妻俩的孝心点赞:“你们身上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德。”

上半年,省直帮扶工作队进驻该村,指导乡亲们学技术、发展特色产业。

卫校毕业的谭晓艳正打算学点医疗技术,还想种些蓝莓。

徐守盛为夫妻俩鼓励加油:“你们俩有知识,有政府和社会的帮扶,只要肯动脑筋、能吃苦,家里的日子会慢慢好起来的。”

村民谭诗林妻子患肺癌去世,家里欠下10 多万元债务。在工作队帮扶下,谭诗林种上了5 亩金银花,正盘算着多种几亩。

“攒劲干,相信一定能干出名堂来。”徐守盛鼓励乡亲们树立信心,齐心协力脱贫致富。他充分肯定市县乡村各级和帮扶工作队开展的实实在在的工作,称赞村容村貌特别是群众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新的变化。

从几户贫困村民家中出来,徐守盛邀请贫困村民代表、驻村工作队员、村干部来到村级活动中心,与省市县相关负责人一起,进一步商议怎么把精准扶贫工作做实、做细。

村民姚茂岩向省委书记介绍他的“脱贫计划”:“家里种了1 亩葡萄、4亩金银花,明年收入能增加到4000 元。

还想种两亩蓝莓,顺利的话后年就能脱贫了。”介绍完后,姚茂岩有点拘谨地说,“我书读少了,不会讲话。”

“你的话都讲到了点子上。”徐守盛笑着接过话头,要求乡村两级和工作队在帮助制定脱贫计划时,一定要根据群众的需求和实际情况,做到因村施策、一户一策。

围绕在精准上怎么出实招、求实效,大家从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加强村民技术培训等方面谈想法、出主意,提出很多实实在在的建议。

“精准扶贫,首先要把扶贫对象搞准。”徐守盛强调,要进一步做好贫困人口和贫困村的建档立卡工作,提高识贫的精准、精确度,做到该扶的一个不少、不该扶的一个不多。扶贫对象确定后要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实行动态管理。

“治病要找病根,扶贫治贫要找‘贫根’。”徐守盛指出,必须把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贫困原因摸清搞准,瞄准靶心、精准发力、对症下药。要谋实谋细扶贫措施,绝不能来半点忽悠,真正做到脱贫计划、举措要实,解决问题、结对帮扶要实,真正做到帮扶贫困“六到农家”、“六个落实”,解决好基层组织建设亟须解决的问题,真正凝聚和激发全社会扶贫帮困的力量……不到半年两进扶贫联系点五郎溪村,徐守盛书记倾注满腔真情。他进村入户,真访实访,真实情况详尽掌握了然于胸;现场“把脉”,找准“贫根”,因户因人精准施策,特别注重落小落细落实;科学谋划,精准发力,方法举措作风全面布局,要求驻村帮扶工作队充分发挥全省精准扶贫示范作用,努力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认真贯彻落实省委有关精准扶贫决策部署特别是徐守盛书记的指示精神,动员全市上下高举扶贫攻坚大旗,坚持苦干实干巧干三五年,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彭国甫表示,将以省委徐守盛书记联系怀化芷江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为动力,怀着感恩之心、奋进之心,把践行“三严三实”、“一进二访”作为工作抓手和作风要求,切实抓好扶贫攻坚等工作,绝不辜负省委和徐守盛书记的期望。

省委书记亲自联系指导,省市领导高度重视支持,给予五郎溪村及芷江全县人民极大鼓舞,该县迅速打响新一轮扶贫攻坚战,精准扶贫热潮奔涌、高潮迭起、如火如荼。

精准识贫:“把贫困对象搞准,把贫困家底子盘清”

五郎溪村,地处武陵山系南麓、云贵高原东部余脉延伸地带,位于芷江北部海拔千余米的明山、西晃山区,是全县人均收入最低、人均耕地最少、海拔位置最高的贫困村。该村地域面积21 平方公里, 有15 个村民小组、540 户、2008 人, 其中70% 人口为侗族和苗族;全村劳力840 人,耕地1520 亩,人均0.76 亩;林地17530 亩,户均32 亩。

青山绿水好风光,贫穷落后藏深山。

从氵舞水河畔的芷江县城到大山深处的五郎溪村,30 多公里盘山公路需坐车50多分钟,过去不通公路群众进出大山要走大半天。如今通了公路,但许多群众仍居住在远离公路的半山腰,一栋栋傍山而立的小木屋陈旧而“飘摇”。

外地人初来乍到,总要好奇打听五郎溪村的来历。相传明永乐年间,从江西迁来蒲、曹、田、杨、谭五姓儿郎定居于此,在小溪两岸开山拓土、娶妻生子、繁衍生息,故得名五郎溪。

“五姓儿郎”给蛮荒之地带来了旺盛人气,却没能驱赶挖走大山里的“穷根”:“人多田少饿肚皮,山高坡陡路难行;养女莫嫁五郎溪,有崽还要倒插门……”当地传唱的古老民谣,道出了侗苗群众的无奈和艰辛。及至进入互联网信息时代,仍有网友在网上发帖感叹:“五郎溪村男人打光棍的比例高,最多的数曹家盘组,三四十岁的光棍汉有十多个……”

传说民谣讲的是过去,网友发帖叹的是眼前,而五郎溪村贫困落后的现状确实让人牵挂揪心。

采访中,工作队和乡村负责人翻开台帐向记者介绍说,目前,五郎溪村540 户2008 人中,经过识别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有86 户331 人,低保人口194 人,五保户15 人。困难家庭、患病家庭比例较高,村里只有两家稍具规模的种养大户,村级收入仅有每年几万元的生态公益林补贴。

精准扶贫首先得精准识贫。按照徐守盛书记“把扶贫对象搞准、把贫困家底子盘清”的指示和嘱托,驻村工作队与乡村干部花了一个多月时间深入调研,盘清了村里的产业结构、劳力状况、基础设施等“家底子”,先后6 次挨家挨户走访, 摸清了全村141 户贫困户的真贫状况,梳理出7大类致贫原因:因病致贫。有36 户,占26.9%。

如张家院组56 岁村民张良琴,原本在外务工年收入过万元,前些年患肠癌大病,住院治病欠债2 万多元,丧失劳动能力几乎无收入来源。

因残致贫。有4 户,占2.8%。如张家院组63 岁村民杨金凤,上肢残疾不能干重活,靠在浙江打工的儿子每个月寄回300 块钱维持基本生活。

因学致贫。有15 户,占10.6%。

如王家组村民张旱生,两个小孩分别读高中、初中,年开支2 万多元,而他打工每年收入仅1 万多元,经常靠借款维持生计。

缺技术致贫。有21 户,占14.9%。

如金字湾组村民谭厚平,在外打工正学种植技术,因母亲病逝、爱人生小孩不得不回家,因缺技术致富无门还欠了债。

缺劳力致贫。有5 户,占3.5%。

如张家院组村民张秀林一家,老人体弱多病,孩子上学,家庭贫困。种田缺劳力,农忙时节还得花钱请帮工。

缺资金致贫。有43 户,占30%。

张家院组61 岁村民张成政是当地有名的“养蜂能手”,养了20 多箱蜜蜂,蜂蜜价钱卖得好,本想多养些却没本钱,十多年来每年收入也就两三千块钱。

“ 行路难” 致贫。有19 户, 占13.5%。有8 个村民小组不通公路,特别是距村部3.5 公里、海拔上千米的西晃山组有100 多亩耕地,村民上山劳作很辛苦。66 岁村民李春秀,子女在外打工,她在山上种植3 亩金银花,上山采摘、用背篓背下山都要走两个多小时,从家里背到村里卖还要走两个多小时……除了上述7 类主要致贫原因,驻村工作队还发现以下值得关注的致贫返贫现象。

家庭婚姻问题。据了解,村里三四十岁的单身汉有47 人,他们的家庭生产、生活大都不如意。讨个老婆至少要花三五万块钱,本地姑娘留不住,外地的不愿嫁进来。他们说,“讨不到老婆不幸福,脱贫致富没劲头……”

担心火灾水灾。前些年胡家湾组龙克富家中不慎失火,木房和财物被烧毁,生活陷入困境。村民居住的木房容易失火,一场火灾就毁一个家,要想重建,少则三五万元、多则十万八万元。村民房屋大多依山修建,遇上暴雨山洪,总担心被冲垮压塌。

“有树不能卖”。五郎溪村山多林密树高,村民长期以来“吃饭靠种田、用钱靠砍树”,建房子、建猪牛栏要砍树,生老病痛遇到急用得砍树。前些年当地纳入生态公益林保护,严禁砍伐森林树木,而生态林补偿标准不高,每年户均仅400 元。

“吃救济、等靠要”。据了解,村里有几户贫困户不愿干农活,吃救济、“等靠要”思想较严重。工作队进村扶贫,少数村民片面认为“越穷越帮扶”,勤劳致富“吃亏”……驻村工作队和乡村干部分析认为,导致贫困的原因并不是单一的,更多的是几种原因并存,一些已经脱贫的家庭,也因多重因素叠加而返贫。

精准识别致贫原因,为精准确定贫困户及贫困人口打牢了基础。驻村工作队和村组干部、村民代表采取“一看五评”的识别方法,对全村86 户331 人贫困对象进行了分类识别和建档立卡,梳理出因病致贫18 户57 人,因学致贫15 户49 人,缺资金致贫33户158 人, 缺技术致贫11 户34 人,缺劳力致贫3 户10 人,自身动力不足致贫2 户5 人,智障残疾致贫4 户18 人,并张榜公示接受群众监督,确保了精准识贫不偏差。

精准扶贫:分类施策“一户一策”精准“滴灌”

五郎溪村部门口,摆放有《贫困户脱贫对象“一户一策”公示栏》,户主姓名、家庭人口、家庭劳力、致贫原因、帮扶责任人、“一看五评法”得分、脱贫方式等都逐一详细列出。

为了做到精准扶贫,驻村工作队和乡村干部采取了“一看五评”的识别方法,“看”就是看年人均收入是否在2300 元以下;“五评”就是评住房条件、生产资料、劳动能力、教育程度、健康状况。在“识别体系”栏里,细化到了贫困户什么样的住房、多大的面积,以及什么样的入户道路、用电用水条件等,对全村86 户331 名扶贫对象按照因病、因学,因缺资金、缺技术等进行了分类,从而制定出“一户一策”的具体帮扶措施,真正做到了程序公正透明、信息真实可靠、群众认可满意。

精准扶贫关键在精准施策,做到“一村一策”、“一户一策”。为此,驻村工作队和乡村干部通过走访调研、征求意见建议,花了3 个多月时间,完成了三大基础性工作:制定“一村一策”规划。出台了《五郎溪村三年扶贫工作规划》,找准了脱贫致富的“一村一策”,明确了时间表和路线图。

出台“一户一策”措施。对86 户331 人贫困对象,逐一确定发展生产、异地搬迁、生态补偿、发展教育、社保兜底等“五个一批”扶贫措施,明确帮扶责任人和脱贫时间表。

落实“十个到村到户”。即:产业扶持到户,将47 户202 人纳入发展种养加产业帮扶;生态移民到户,对2户5 人实施生态移民、搬迁安置帮扶;低保兜底到户,将4 户18 人通过纳入低保户兜底保障;医疗救助到户,对18 户57 人给予医疗救助帮扶;教育培训到户,将15 户49 人纳入“雨露计划”助学帮扶;危房改造到户,将全村所有的危房分步实施危房改造;金融服务到户,对24 户83 人贴息或免息小额贷款帮扶;基础设施到村到户,全村所有通组公路、机耕道、山塘水渠整治,以及卫生室、文体广场等做出规划、分步实施;结对帮扶到村到户,全村所有贫困户都明确了省县乡三级帮扶责任人,实现了结对帮扶全覆盖;党员示范引领到村到户,对全村党员实行发展生产、帮扶贫困户积分制管理,不断增强示范引领作用。

按照上述思路和规划,精准扶贫快速启动,基层组织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发展等精准发力,帮扶责任人进村入户结对帮扶,齐心协力奏响五郎溪村扶贫攻坚大合唱。

抓实基层党建。推进学习常态化、组织功能化、制度刚性化、决策民主化,做到学习有计划、会议有记录、组织有保障、制度都上墙、决策都公开。

特别是瞄准薄弱环节,推行党员积分制管理和流动党员管理,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和后备干部,有效提升了基层党建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培育特色产业。投入帮扶资金37万元,扩种金银花、葡萄、杨梅等传统产业,引种300 亩蓝莓、300 亩黄桃等新产业,发展养猪、养鸡、养鸭以及油菜种植、苗木培育等“短平快”

产业;组建了蓝莓、黄桃专业合作社,与长沙等地蓝莓公司合作,按每公斤60 元的保底价回收包销;与怀化佳惠和长沙步步高签约,推销特色农产品;争取佳惠集团投资200 万元,建起农产品冷藏库;改造村级农贸市场,拓展农产品“互联网+”等销售渠道。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县财政和县直部门优先安排实施通组公路、入户道路、机耕道、山塘水渠、污水和垃圾场处理等民生项目。其中,9 公里通组公路投资260 多万元,27 公里机耕道投资280 多万元,污水处理和垃圾场投入100 多万元。

在五郎溪村新一轮扶贫攻坚战役中,活跃着帮扶责任人的身影,他们“结穷亲”、献真情,深受群众欢迎和好评。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守盛结对帮扶3 户,省委副秘书长、省委政研室主任曹炯芳结对帮扶4 户,省委政研室结对帮扶86 户,县委书记结对帮扶5 户,县发改局结对帮扶36户。这些贫困户经过帮扶,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和提高,对脱贫致富充满干劲和信心。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县委书记曾佑光结对帮扶、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全滢负责联络的杨家寨组姚茂岩一家, 种植金银花4 亩、葡萄2 亩、蓝莓2 亩,养鸭500 羽收入9000 多元,明后年金银花、葡萄、蓝莓陆续有收成,年收入不少于3 万元。梅冲组沈泽忠一家建起了4 间猪栏,饲养33 头香猪,元旦节卖了一头毛收入1800 多元、纯收入500 多元,33 头出栏可获纯收入1.65 万元,加上工作队每头出栏奖300 元、共9900 元,养猪年收入可达26400 元。

驻村工作队队长费志勇,结对帮扶张家院组张良友一家。张良友的妻子风湿性心脏病复发,住院花去医疗费2 万多元,女儿、儿子在怀化读书,家庭负担重。费志勇找到他们孩子就读的学校,争取减免部分学费;帮助报销医疗费用5000 多元,帮扶种植金银花2 亩,养猪出栏20 多头,加上工作队奖励,当年养猪收入15000 多元。

五郎溪乡党委书记杨凯程,结对帮扶胡家湾组龙克明一家。龙克明年过花甲、体弱多病,30 多岁的儿子还没成亲。杨凯程上门走访,发现他家房屋破旧,帮助落实了危房改造,将他家从山上搬到公路边,还帮助办理扶贫小额贷款4 万元,种植蓝莓1 亩,养牛2 头,养猪3 头,当年收入过万元。

精准脱贫:精算“细账”凝聚“能量”合力攻坚

“祝贺大家如期脱贫,希望大家新的一年多多帮助其他贫困户,共同脱贫致富奔小康,建设幸福美好家园……”

2015 年12 月25 日晚8 时许,大山深处的五郎溪村村部灯火通明、气氛热闹,不时传出阵阵掌声。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正组织召开年度脱贫动员评议会,26 户预脱贫户男女户主共聚一堂,大家交流扶贫成效,相互祝贺脱贫“摘帽”。

会后,大家又围拢在村部操场上,借着灯光观看《贫困户脱贫对象“一户一策”情况公示栏》,从中找寻自己的名字,你一言我一语评论哪家搞得好、哪家还要加油攒把劲……正在村里“暗访”的记者巧遇这一幕,站在一旁悄悄观看,直到大家陆续散去,才向工作队和村干部亮明身份、现场采访。干练的驻村工作队长费志勇和能干的女村支书田昌英,逐户详细介绍,并算起脱贫户的2015年的经济收入细账:凉亭桥组谭明生,全家3 口人,因户主有病不能干重活致贫。养猪出栏32 头、收入1.2 万元,工作队每头出栏奖300 元、共9000 元,养猪总收入2.1 万元,人均7000 元。

杨家寨组李应铁,全家4 口人,因母亲患心脏病住院等致贫。种植金银花3 亩、收入4500 元;儿子在深圳修车年收入2.4 万元。两项收入共2.85万元,人均7100 多元。

黄家院组谭厚明,全家5 口人,因本人长期患病住院治疗致贫。种植金银花1.8 亩、收入2700 元;儿子打工年收入2.4 万元。两项收入共2.67万元,人均5300 元。

胡家湾组谭厚祥,全家3 口人,因爱人患病不能干重活致贫。种植金银花3 亩、收入4500 元;乡里安排他在敬老院食堂煮饭,年收入1.2 万元。

两项收入1.65 万元,人均5500 元。

张家院组张成润,全家4 口人,因父亲长期患病住院致贫。新开小卖部年收入2.4 万元,代收电信宽带费年收入3600 元,两项收入2.76 万元,人均6900 元。

“参照人均年收入2800 元新的脱贫标准,经户主认可申报、工作队和村组干部上门核实、村民代表会议评议,2015 年度全村26 户贫困户人均年收入超过2850 元,如期实现脱贫。”

驻村工作队长费志勇分析介绍说,贫困户的脱贫“摘帽”,除了上述“一户一策”带来的经济收入,还有扶贫政策的“精准滴灌”,更要评估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一村一策”注入的发展后劲。

扶贫政策的“精准滴灌”,如医疗救助,有18 户扶贫户享受医疗报账金额58045 元,2 户获大病医疗救助6000 元,临时性救灾救济23600 元;教育帮扶,有42 户扶贫户子女享受寄宿生活补贴及学费减免23600 元;低保兜底,有4 户18 人获得低保兜底保障;金融帮扶,有24 户86 人获得扶贫贷款96 万元。通组公路惠民,修通了金字湾便民桥、金字湾到田家组的通组公路,有3 个组78 户269 人受益。

特色产业发展, 如村里发展的300 亩蓝莓产业,与长沙等地公司签约,按每公斤60 元保底价回收包销,3 年后进入盛果期将带来可观收入,惠及全村群众,增强脱贫致富动力。

基础设施建设,通过3 年扶贫攻坚,村里6 条9 公里通组公路的硬化,4 口山塘、11 条11.5 公里水渠的整治,8 条27 公里机耕道的修建,700 多栋危房改造,还有村级农贸市场、文体活动广场、垃圾和污水处理工程等一批项目的实施,将彻底改变五郎溪村的落后面貌。

扶贫攻坚闹醒千年沉睡大山,精准脱贫点燃干群火热激情。

村里的“当家人”女村支书田昌英是个大忙人,家里83 岁的公公爹患老年痴呆症要照料,她硬是将多年在深圳一家公司开挂车、月收入上万元的丈夫“拽”回来。

村主任谭厚军当了十多年村干部,种植金银花、杨梅、蓝莓等他都第一个带头;工作队住在他家,他腾出最好的房间;与工作队外出跑项目,他从不乱花一分钱。

73 岁的老村支书肖开明腿脚痛风、行走不便,硬是一拐一瘸种植了3.5亩蓝莓,带动田家组15 户村民种植蓝莓20 多亩。

金字湾组组长谭诗林、田家组组长江涛,领着家人亲友义务修路,带动两个组60 多户200 多人开挖平整出4 公里路基。

曹家盘组年轻党员张小壹原本在怀化跑销售,听说省里扶贫队进村来,就赶回来办厂组织留守妇女加工校服和沙发套。

周家组大学生江东阳,得知省委书记进村来扶贫,就从深圳辞工赶回来,帮村里建起网络QQ 群,联络年轻人推销村里的特色农产品,发微博微信宣传村里的扶贫新变化。

金字湾组村民肖开春家庭条件好,闲着无事好打牌。工作队和村干部将他和村里几个“游手好闲”的年轻人送到县里参加实用技术培训,回来后换了个人似的,他们都勤快地种植了黄桃、蓝莓等,还打算发展养殖业。

在他们的带动下,村里过来有“等靠要”思想的几户贫困户,也都栽种了果苗、养起了鸡鸭,由懒汉变勤快,由“扶我脱贫”变成“我要脱贫”……省委书记亲自联系芷江及五郎溪村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芷江及五郎溪村精准扶贫取得阶段性成果,在市内外引起极大关注。2015 年12 月21 日,湘潭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三新率队前往芷江五郎溪村,通过细致走访、深入了解该村精准扶贫工作后,陈三新认为,五郎溪村的做法首先是基础工作扎实,真正做到了精准识贫;其次是项目选得好、路子找得准、措施定得实,做到了精准扶贫;同时,工作保障有力、配套完善、目标实在,做到了精准脱贫。

精准扶贫显成效,喜看村里新变化。对此,正在村里调研帮扶的芷江县委书记曾佑光深有体会:“五郎溪村的实践和成效表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必须尊重群众意愿,激活内生动力,凝聚各方合力,真正做到落小、落细、落实。”

展望新的一年,扶贫攻坚任重道远。曾佑光充满信心地表示,将进一步贯彻落实省委徐守盛书记的指示和嘱托,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通过总结提升五郎溪村的有益探索和做法,以点带面、精准发力,切实增强全县扶贫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确保芷江现有79 个贫困村、3.19 万贫困人口在2018 年全部实现脱贫“摘帽”。

“西晃山高路难行,穷在深山有远亲。

感谢省委徐书记,五郎溪村来扶贫。

……”

采访结束了,记者一行返城途中,在盘山公路上远远听到从山下村里传来优美动听的侗苗山歌,和着隆冬时节五郎溪涓涓泉水叮咚声,在高高的西晃山、明山上空久久缭绕回响、格外暖人心窝……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