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申报材料 正文
【报纸专刊怎么申报】《申报》,不仅仅是张报纸稿

时间:2023-04-30 09:31:11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申 报

《申报》是中国新闻史上的一份重要报刊,但它不仅仅是张报纸,从1872年诞生到1949年停刊,它经历了波澜壮阔的78年,这位“耄耋老人”见证了晚清、北洋政府、国民政府三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出版时间之长让其他报纸难以企及,《申报》这份大报的发展历程也映照出同时期报纸的坎坷命运。《申报》是新闻传播学考研的重难点,很多考生往往答题不完整,只关注到它的第一发展阶段。《申报》从诞生到发展成熟,一共经历了三段历史,今天学姐就为大家系统梳理一下。众所周知,《申报》历史始于1872年,由英国商人美查创办,以盈利为目的,由于在经营管理和内容等方面较出色,击垮了先于它创办的《上海新报》,成为当时上海最右名气的商业报纸,奠定了自己的地位。

《申报》的问世,标志着这种每日刊行的、面向社会公众的、以时事新闻为主的综合性报纸,开始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新闻传播媒介。1912年,该报转让给史量才,《申报》逐渐发展为中国最有影响的著名大报之一。九一八后,报纸态度趋向激烈,反对国民党一党专政,主张实行“宪政”,反映民族资产阶级的抗日要求,发表宋庆龄严厉批评国民党的文章,登载有关人权保障同盟的报道。并刊出《自由谈》副刊,刊载民主自由言论,鲁迅、矛盾、陶行知、巴金等常在该报发表文章。1934年11月史量才被蒋介石反动集团杀害后,言论重趋向保守。1937年《申报》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同年12月15日,因日军检查新闻,自动停刊。抗战期间,曾在日伪控制下出版。抗战胜利后被国民党接收,成为国民党系的报纸。1949年上海解放时停刊。

《申报》前后历时78年,记录了从清末到民国近80年的间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各个方面的情况,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被称为“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

第一阶段:

初出茅庐,成为出色商业报纸

这一时期该报不断在创新中发展,不仅是整个中国办得最为成功、最有特色的商业性报纸,确立了中国商业性报纸的基本模式。学姐主要在办报方针、新闻业务、出办业务以及经营业务予以分析解读。

一、办报方针

该报在创刊号上刊登的《发刊词》、《本馆条例》及《申江新报缘起》宣称:“凡国家之政治、风俗之变迁,中外交涉之要务,商贾贸易之利弊,与夫一切可惊可愕可喜之事,足以新人听闻者,靡不毕载”,还向社会征求“天下各名区竹枝词及长歌纪律”等各类稿件。

二、新闻业务

(一)将新闻报道工作放在首位。征求各方面稿件,要求各地读者惠寄新闻、评论以实篇幅。在各城市聘请特约记者,报道当地新闻。在无特约记者的城市,则要求当地读者惠寄刊列,发表后付给稿酬。

(二)十分重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常派本馆记者前往前线进行新闻报道。

(三) 为了提高新闻的时效性,该报在国内报纸中最早使用电报传送新闻稿。

(四)在国内报纸中最早发布号外 。

(五)不断拓宽新闻的报道面,大量报道社会新闻。

(六)最早刊登国际旅行通讯。《东行日记》是国内报纸上刊登的第一篇国际旅行通讯。

(七)1876年,开始使用新闻图片。九龙山匪党的臂章图样是该报刊出的第一张新闻图片。后美国前总统格兰特访问上海,该报于当日石印格氏画像,随报分送读者,为国内报纸刊载新闻人物图像之始。在法战争期间,该报石印单张《越南东京地图》一种,随报看送,供读者阅读有关战报时参考。

(八)加强报纸的言论工作。该报的言论或为中国富强献计献策,或对陋规苛政口诛笔伐,就其启迪民智而言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该报还广开言路,发表读者来信来论。

(九)重视发表副刊性玩文字,也是《申报》在新闻业务上的益达创造性举措。该报公开征集竹枝词等文艺类作品,并在版面上特辟文艺类作品的篇幅,以满足当时主要读者群——旧式文人的兴趣与爱好。这一创举开创了我国报纸副刊之先河。《戏院琐谈》一文,对正在演出的京戏进行评论,为我国报纸上刊出的第一篇剧评。

三、其他出版业务

申报馆出来出版《申报》外,还利用人力和物力资源的优势,经营其他出版事业。

(一)1872年,出版发行我国最早的文艺期刊《瀛寰琐记》,月刊,所刊内容除诗词、骈文、散文、小说、翻译等文艺作品外,也有少量时事政论、史料和知识小品等。后改名为《四溟琐记》,月刊,性质不变,但版面缩小,改为巾箱本,所刊内容减少小说,增多笔记类作品。后改名《寰宇琐记》,月刊,样式不变,内容以诗词、笔记、杂著为主。

(二)率先在国内出版以图画为主的刊物。1877年《寰瀛画报》创刊,是《申报》附出的图画增刊,为我国出版的第一种以图画为主的刊物,1880年停刊。1884年,又创办了《点石斋画报》,旬刊,由著名风俗化解吴友如主编,内容以新闻时事画为主,并附有简要的文字说明,同时还刊载人物及风俗画和铜版照片,绘印精美,为同时期出版的其他画报所不及,深受读者欢迎,出版进13年停刊。

(三)1876年,发刊我国最早使用白话文和标点符号的报纸《民报》,但当时中国下层民众绝大多数是文盲,且在经济上根本无力订阅报刊,因而创刊不多久即自行停刊。

四、广告、发行等报业经营业务

(一)在创刊第一年内,申报馆采用廉价销售的策略,并雇佣报童在街头叫卖报纸。

(二)加强外埠发行工作,在其他城市设立分销处,聘请经理人负责该报在当地的发行事宜。对一些没有设置分销处地区的读者,则委托信局代寄,邮费另加。

(三)向读者招刊广告,鼓励各界人士踊跃刊登广告。

《申报》的成功,标志着我国中文商业性报纸发展到了成熟阶段。申报是我国商业性报纸的一个成功典范。商业性报纸的成功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新的变化。

(一)新闻时效性观念的提高。原来的中文报刊均为月刊、周刊,而中文商业报纸则多为周三刊、周二刊和日刊。

(二)通讯手段得到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印刷条件日趋先进,从而促进新闻采编工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三)为了争取快速出版,中文商业报纸摆脱了以往的书本形式,形成了近代报纸散页出版物的模式,从而使报纸的版面编排更加丰富多彩。

(四)商业报纸要求信息量大、及时、真实,一些消闲性的志怪传奇之作逐渐被排除,使报纸的新闻特性更为凸显。

第二阶段:

九一八事变,《申报》成立60周年改革

九一八事变后,史量才主持的《申报》一改保守的政治立场,主张抗日、民主,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积极参与抗日救亡运动。对此,史量才开始对《申报》进行全面革新。

1932年初,《申报》成立总管理处,为总揽全局的最高权力机构,聘请黄炎培为总管理处设计部主任,主持《申报》改革的设计和策划,并聘请陶行知为总管理处顾问,马荫良担任经理兼总管理处总务部副主任。

具体措施

(一)在评论方面,抓住时评为龙头,对当时发生的重大事件都发表过时评等各类评论文章,其中约有半数时评是有陶行知策划、命题、撰写提纲或改写。这些时评一反过去《申报》的时评既不应时,又不敢评的报章八股体。

(二)敢于反对国民党当局的反动政策,同情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

(三)增添了《专论》栏目,约请胡愈之、金仲华等撰写国际、经济专论。

(四)针对社会上各类读者开设了《业余周刊》、《妇女园地》等专刊。

(五)对副刊《自由谈》进行改革,特聘青年作家黎烈文任助理编辑,主编《自由谈》。黎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停止连载三角恋爱小说家张资平的长篇小说,大量刊登鲁迅、瞿秋白等革命作家和进步作家撰写的杂文,使《自由谈》成为了左翼作家反对国民党文化围剿的重要阵地。

(六)在创刊60周年纪念时,兴办各种社会文化事业,为读者服务、为社会服务,其中包括发行《申报月刊》、出版《申报年鉴》、设立《申报》流通图书馆、设立《申报》新闻函授学校及业余补习学校、设立《申报》服务部、编制中国分省地图等,在读者和人民群众中产生了广泛影响。 由于该报积极主张抗战,反对内战和国民党的独裁专制,史量才被国民党特务暗杀,该报立场开始趋于保守。

第三阶段:

1937年—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的曲折发展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日方企图控制该报,《申报》拒绝其新闻检查,宣布停刊。1938年1月、3月,汉口版、香港版先后复刊,但很快停刊。

《申报》于1937年12月15日,因不愿接受日军检查而迁往武汉、香港出版。

1938年10月10日,《申报》也挂上美商招牌在上海复刊。复刊后的《申报》积极宣传抗日救国,揭露日寇,斥责叛逆,鼓励抗战,因而遭到日伪的嫉恨和迫害。日伪多次向《申报》馆投掷炸弹、手榴弹,暗杀和绑架《申报》记者、编辑。1940年7月1日,汪伪南京“国民政府’发表通缉令,被通缉的83人中,在《申报》馆工作的有10多人,如马荫良、潘公弼等。但在1941年日军开进上海公共租界,再次停刊。

在日军威胁下,《申报》复刊,完全为日军报道部所控制。

1942年日军军部突然派人查封《申报》。12月6日,日本海军派汉奸陈彬和以“军管会”的名义接管《申报》,并任命陈为社长。日本投降当天,陈彬和潜逃,《申报》停刊。这个时期的《申报》副刊是文艺副刊《春秋》(1933年1月10日创刊)以及1938年复刊后新创的若干专刊,如《战时青年》、《游艺界》、《大众周刊》、《国医与食养》等等。1949年上海解放,《申报》停刊。

《申报》前后历时78年,真实地记录了从清末到民国近八十年间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的情况,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来源:新传考研学社)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